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关系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惟有从人类文明悠久的人文积淀才能找到解决的答案,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本文从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本质、以及人本主义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毛泽东的人学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了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学 文化 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27-01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写道:“人本主义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凡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都是人文主义。”德国大百科全书《拉鲁斯辞典》指出,“把人和同人有关的事物看作核心,尺度,和最高目的的人生哲学,都是真正的人文主义。”无论哪种说法,都是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
一、“人文”思想的内涵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内容包括: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关注现世人生的理性主义;强调整体利益和个体的职责义务,以群体为本位的思想;以义为上,以理节欲,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提倡忠、孝、友、悌等人伦价值;推崇勤劳、务实、简朴、和谐等道德观念。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包括:注重赞美人的伟大,人的尊严;宣扬人生来平等,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肯定人对情感、健康、荣誉和财富等幸福快乐的追求;主张人运用自己的智能和力量征服自然、造福人生等。总之,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是“人本—人化—主体化”,它选择重义轻利,注重人格完善的价值取向,以非理性主义、形式主义、道德主义为主要特征。
二、教育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体验科学进步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把“教育”与“科学”联系在一起,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科技的发展,而教育的内容就是科学知识,甚至连“教育”本身的定义都被科学化,用一个一个冰冷的名词所规定,完全失去了教育本来的内涵。“教育”即“上所施,下所效也”,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教养、养育,使他们成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即使人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道德的人,人和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进而使整个社会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掌握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让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同样,对“人”这个字用科学方式所规定如“生物人”、“自然人”,也使“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人”即“仁”,“仁者,人也”,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与美德分不开的,这与人本主义对人的表述是一致的。
三、“人本主义”哲学的运用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些等级层次中,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强,层次越高的强度越弱,高层次的需要除了人类的以外,没有任何动物能具有,人的这些需要都是本能和内在的,属于人的本性。在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管理中,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把人作为人来管理,而不是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把人作为物和机器来看待,是现代新的科学管理的宗旨。人不同于物的根本之点,就在于人有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有物质需要之上的主观需要。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使人认识到人的需要的金字塔,除了低层次的基础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外,还有高层次的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对真、善、美的追求。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将认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首先,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这时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自由、不充分的,个人依附于特定的共同体,并且被局限于特殊社会职能上;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此阶段,个体虽然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受到异化关系的统治,产生了物的依赖性,劳动者的能力知识得到片面的发展,知识发展了其中的某一种能力。第三阶段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人摆脱了一切依赖,人真正获得了全面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在人的发展中,对物、对社会的依赖性同时也表明人的本质、需要、能力受到的限制,人正是依靠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在克服依赖和限制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使自己的本质从片面到全面、需要和能力从单一到丰富发展,并形成自由个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真正回归,体现了马克思深刻的人文关怀维度,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反过来说,也只有解决了人的自身发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他一切问题,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由与必然的社会矛盾问题。
3.毛泽东的人学思想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围绕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形成了以人的本质为基础,以人的价值为中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人学思想。它体现在对劳苦大众、社会底层命运的特别关注,对社会公平的执着追求,对主体观念的改造和重建的高度重视,对个性解放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大力推崇,其人学思想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传统和人文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继承和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建设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社会的强大理论支撑。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还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最终指向都是人,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很强的属人特性和理论旨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过程。三个文明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物质文明是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政治文明是制度保障,为人的发展提供正确保障。精神文明是人的发展核心,直接从精神上塑造人。三个文明都以人为本,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从实质上构成了以人为本社会的内涵。
科技与文化是人类追求美好理想的双翼,如果离开了人文精神的牵引,科技就会失去方向,文化就会误入歧途。人文观念自它出现之日起,就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为目的的。即在于充实和净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道德水准,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解读人本主义,建构以人为本社会,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立足于历史和现实,审视和回应历史与现实,更要着眼现实,进而推动现实。
参考文献:
[1]张媛媛.科技的人本意蕴——马克思人与科技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3,6.
[2]刘先进.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社会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1.
[3]刘寒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与融合[D].吉林大学,2004,4.
[4]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J].学术月刊,2001,10.
[5]陈树林.对人本主义哲学的反思[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12.
【关键词】科学 文化 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27-01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写道:“人本主义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凡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都是人文主义。”德国大百科全书《拉鲁斯辞典》指出,“把人和同人有关的事物看作核心,尺度,和最高目的的人生哲学,都是真正的人文主义。”无论哪种说法,都是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
一、“人文”思想的内涵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内容包括: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关注现世人生的理性主义;强调整体利益和个体的职责义务,以群体为本位的思想;以义为上,以理节欲,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提倡忠、孝、友、悌等人伦价值;推崇勤劳、务实、简朴、和谐等道德观念。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包括:注重赞美人的伟大,人的尊严;宣扬人生来平等,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肯定人对情感、健康、荣誉和财富等幸福快乐的追求;主张人运用自己的智能和力量征服自然、造福人生等。总之,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是“人本—人化—主体化”,它选择重义轻利,注重人格完善的价值取向,以非理性主义、形式主义、道德主义为主要特征。
二、教育的本质与“人”的本质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体验科学进步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把“教育”与“科学”联系在一起,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科技的发展,而教育的内容就是科学知识,甚至连“教育”本身的定义都被科学化,用一个一个冰冷的名词所规定,完全失去了教育本来的内涵。“教育”即“上所施,下所效也”,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教养、养育,使他们成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即使人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道德的人,人和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进而使整个社会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掌握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让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同样,对“人”这个字用科学方式所规定如“生物人”、“自然人”,也使“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人”即“仁”,“仁者,人也”,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与美德分不开的,这与人本主义对人的表述是一致的。
三、“人本主义”哲学的运用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些等级层次中,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强,层次越高的强度越弱,高层次的需要除了人类的以外,没有任何动物能具有,人的这些需要都是本能和内在的,属于人的本性。在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管理中,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把人作为人来管理,而不是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把人作为物和机器来看待,是现代新的科学管理的宗旨。人不同于物的根本之点,就在于人有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有物质需要之上的主观需要。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使人认识到人的需要的金字塔,除了低层次的基础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外,还有高层次的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对真、善、美的追求。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将认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首先,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这时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自由、不充分的,个人依附于特定的共同体,并且被局限于特殊社会职能上;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此阶段,个体虽然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受到异化关系的统治,产生了物的依赖性,劳动者的能力知识得到片面的发展,知识发展了其中的某一种能力。第三阶段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人摆脱了一切依赖,人真正获得了全面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在人的发展中,对物、对社会的依赖性同时也表明人的本质、需要、能力受到的限制,人正是依靠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在克服依赖和限制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使自己的本质从片面到全面、需要和能力从单一到丰富发展,并形成自由个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真正回归,体现了马克思深刻的人文关怀维度,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反过来说,也只有解决了人的自身发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他一切问题,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由与必然的社会矛盾问题。
3.毛泽东的人学思想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围绕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形成了以人的本质为基础,以人的价值为中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人学思想。它体现在对劳苦大众、社会底层命运的特别关注,对社会公平的执着追求,对主体观念的改造和重建的高度重视,对个性解放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大力推崇,其人学思想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传统和人文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继承和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建设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社会的强大理论支撑。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还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最终指向都是人,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很强的属人特性和理论旨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过程。三个文明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物质文明是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政治文明是制度保障,为人的发展提供正确保障。精神文明是人的发展核心,直接从精神上塑造人。三个文明都以人为本,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从实质上构成了以人为本社会的内涵。
科技与文化是人类追求美好理想的双翼,如果离开了人文精神的牵引,科技就会失去方向,文化就会误入歧途。人文观念自它出现之日起,就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为目的的。即在于充实和净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道德水准,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解读人本主义,建构以人为本社会,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立足于历史和现实,审视和回应历史与现实,更要着眼现实,进而推动现实。
参考文献:
[1]张媛媛.科技的人本意蕴——马克思人与科技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3,6.
[2]刘先进.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社会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1.
[3]刘寒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与融合[D].吉林大学,2004,4.
[4]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J].学术月刊,2001,10.
[5]陈树林.对人本主义哲学的反思[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