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爱打牌,有人爱睡觉。您见过热爱高考的没?人人恐惧的黑色6月,偏是他获得快乐的源泉,他还说:结婚、生子、读大学——一个都不能少。
2010年6月8号上午12时,时间一到,考生们从通锦中学考场涌了出来,43岁的梁实拿着儿子送他的透明文具袋,在一帮孩子中间显得格外扎眼:黑皮肤、鱼尾纹,灰白相间的胡须——梦想像他的年纪一样,成为区分他和其他考生的特殊“符号”。
人们亲切地称他“梁教授”,就算他从没考进大学,43岁不灭的高考梦、14年执着报考,已让他晋升万千网民心中“最具梦想的人”。
梦破了,第十四次破了。一个月后,同样的地方,手拿337分的高考成绩,“梁教授”不胜唏嘘,“梁粉”中最铁杆的一位却给他打气,“川大不是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高不可攀,明年继续整!”妻子刘群说。
是啊,明年儿子就高三了,到那时,上阵父子兵,梦想,不圆满也快乐。
吃商品粮、做大学生
如果让梁实来定义人一生一定要完成的几件事,那就是结婚、生子、读大学。
对他来说,没念过大学的人生是遗憾的,尤其是,自己是那个欲望最强、最有资格的人。
为啥?他可是“吃商品粮长大的”。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因罕有而神圣,老家仁寿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看大学生的下巴,大学生垂起脑袋看我们头顶的旋儿。天之骄子如此神气,然而仁寿县的农村娃们,按政策无法报考。
梁实却有资格。父母在县中学教书,他一出生便落下了城镇户口,吃着国家分配的商品粮,这是啥?这就是高考考场的“入场券”。
哥哥姐姐也想考,成绩还比梁实好。然而更早前的高考不仅要看户口,还要落实成分,一旦被划为“地富反”,同样没有资格报考,刚巧,到梁实那一届政策取消。
天时、地利全都捋顺在了这个梁老四身上,全家人也就把读大学的指望托付给了他。
上天却给梁实开了一个大玩笑。意气风发的他16岁第一次参加高考,以失败告终,那也是最伤心的一次。从文宫中学考场查到成绩,一向不落人后的梁实连走路都在叹气,一抬眼,瞅见同班同学、喜笑颜开的张某,他报考的川大,分数线过了。
回想平日跟张某在一个破土房里读书习字的情景,年轻的他胸中一股小火苗腾腾腾直往上蹿,“我又不比他差,凭什么他能考上,我考不上?”那一刻,梁实下定决心:“我发誓,无论如何,一定要考上大学!”
2010年7月,14年过去了,小梁早就是朋友间口耳相传的“梁教授”,不过还是没有考入大学,“怕啥,明年我还来,这回有把握,”他神秘地对记者眨巴眨巴眼:“真考上了,读不读得出来我倒不在乎,但是必须跨进这个门槛儿,我心头才安逸。”
这个男人挺奇怪,高考,对他而言好像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和意义。
爱高考,爱统招
最初几年梦想强烈,在内江木材公司打零工的他工作不忙,抽上班时间看看书、复习一下,生活也蛮充实。结婚后就不一样了。
当时的政策对考生不仅有年龄限制,而且考生只能是未婚,梁实考不成了。妻子打趣,“哟,是不是后悔了?”“那哪能!”他重重地搂过妻子:“难道今年考不上,明年考不上,后年考不上,我就不结婚了?”
人要有梦想,但不能疯魔,儿子的出生令梁实彻底回归现实,小家庭事情日益增多,自己肩上的担子也更沉。1992年,他辞去木材厂的工作,下海做起了服装生意,每天比蜜蜂还忙,只有在晚上回家,看着那个一天比一天大的小生命才又想起高考的梦来,“等将来,我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大学生,哼。”梁实不服气地说,一旁的妻子也被他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一把。
一天,妻子说,现在不是有一种什么,成人自考?原来,刘群见老公如此热衷高考,也托朋友打听了一下门路。不想仅过半年,梁实便宣告放弃,“国家承认(文凭),企业也承认(文凭),可老百姓不承认啊!别人一听你是什么成教、函授……”梁实揪起两道八字眉。
呵,原来还有面子观点作祟,妻子也懒理他了,不考就不考,省得不务正业。几年后,他家在成都的建材生意做得越来越大,金牛区还经营着一个门面,干脆,梁实把家也搬到成都,日子在繁忙中一晃而过。2001年国家取消了高考对年龄、婚姻的限制,梁实却似乎忘了高考这回事了。
火药燃了
2002年的一天,梁实去常光顾的兴源茶馆喝茶,正巧成都七中的一个老师也在。“现在扩招,高考怕比以前要简单些了哦?”梁实随意地打听。“你说啥子,”老师笑了:“简单些?那你去试一回,只怕才百多分。”
哈哈哈,茶馆里一串爆笑。在座都是熟人,梁实心底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当晚,他便对妻子说:“我要参加高考。”妻子吃了一惊,“你这又是受了什么刺激嘛?”梁实如是这般地一说,妻子噗嗤一声笑了,“你多大岁数了,怎么还像个小孩子。人家的一句话,你管他呢!”
可内心深处梁实知道,那句话只是根导火索而已。每年7月,只要看到路上因高考而排起的汽车长龙,梁实就想跳下车去直奔学校——那才是令他魂牵梦绕的大事件,人生中没满足的大遗憾,结婚、生子都做了,就差读大学了!
离高考还有4个月,梁实重新抱起10年没碰过的理科书本,怎么也啃不动。妻子拿执着的丈夫没办法,只好口头警告他“不许影响工作”,夜里从门市回来,见他还在复习,“下厨煮俩荷包蛋往桌上一搁,话也不说一句就走”。一天,妻子下班回家,看到做题做得呵欠连天的梁实,手往桌子上一拍,“这怎么行?算了算了,家里太安静,不是个复习的地儿,明天你去茶馆算了。”
安静不适合复习,难道还要热闹的不成?
对的。到底妻子是自己人,梁实爱吵,爱闹,爱说话。平时妻子看顾门面,儿子在校住读,家里空空如也,复习累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兴源茶馆离家近,拐个弯就到,“再说,”妻子换下棉絮,边铺床单边告诉他说:“要是突然来了生意,我就喊人去茶馆找你,少给我耽误工作。”
梁实看着嘴上不饶人、忙上忙下的妻子,心里挺感动的。
高考是一种生活方式
关键时刻老婆没捣乱,他也很争气,十年后第一次动笔考了370多分,“比‘百多分’多了整整二百多分哟!”他逢人便夸自己“得意”的成绩,一点不为没考上而难过,“学校的娃娃考不起,动不动就要死要活,这种心态要不得。”茶馆里人们梁教授、梁教授地调侃,他也不恼,“嘿,我哪天真的考个教授来摆起哟!”
2009年的一天,为送侄女去北京上班,梁实第一次开车来到了首都。京城果然什么都大,去哪儿好呢?换了辆出租,师傅还没开口,他冲口而出,“我要去清华北大!”
走在中国最高学府的林荫大道上,近距离地吸吮学院气息,梁实深深地陶醉了,尤其是北大的未名湖畔,风景优美,湖水澄净,生活中几乎从不留影的他也忍不住在石船上摆了几个POSE。回到家给老婆一阵臭美,“嘿,你说,我要是能在这读书,那就太完美啦!”
“切!”刘群撇撇嘴,“咱儿子去还差不多。”梁实目光还停在湖上舍不得离开,“嗯,那也行,那也行。”
梦想融入了生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像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不仅参加高考,也享受高考,人越活越开,还因此交到了不少朋友。
因为常在茶馆复习,他成了兴源茶馆老板吴成列口中的“顾客股东”:“早上8点钟就来‘上班’了,比我还勤快。一杯茶喝到晚,中途走了,茶杯还不让端走。”
一日,梁实独自在茶馆复习化学,旁边桌来了个陌生人,见梁实的认真劲,好奇地问,“你是老师?”梁实说,“不是。”那人点点头,自言自语地道,“嗯,我看也不像。”这下梁实来了兴趣,“你说我像啥?”“不像教书的,倒有点像杀猪的!”两人都笑了,也成了朋友。
可胡闹归胡闹,最终要以高考成绩见分晓,见丈夫总是失利,妻子也打起了退堂鼓,“我说,你老倒腾那玩意儿干啥,好好做建材生意是正经。”
“我又没有不做生意。”梁实憨憨地笑了:“该找的钱我一分也没有少找哟。”
“背时”的高考
终于,还是给他捅了一个娄子。今年的复习场地仍然是兴源茶馆,“梁教授”似乎比往年更卖力。一次,他正复习,双流工厂的职工打来电话,“梁老板,不好了,有两个工人吵架,怕要打起来了!”“这点小事有什么,”他说,低估了事态的严重性:“你们劝劝,喊不要打了就是了。”结果,等他赶到厂里,两人都打到“挂彩”了,虽然是用了很久的工人,还是狠心一并辞退了。
“不能坏了厂里不许打架的规矩……”很快,事情传到老板娘耳朵里,梁实只得好言解释,然而妻子十分不满:“要不是你不务正业,就可以早点赶回厂,培养一个熟练工多不容易!”
“好好好,我吸取教训,一定整改、一定整改。”保证的话还在耳边,不出几个月,梁实又捅出一更大的娄子。
今年夏天雨水足,双流工厂又建在河岸上。在茶馆自考摸底的梁实又接到工人电话,“雨下大了,要不要把东西搬到上面去哦?”厂里不是电机就是木头,都挺沉的,他正在默写《岳阳楼记》……思忖片刻,“不搬!”
不一会儿,水就淹上来了,电机是用螺栓固定在地上的,想搬都来不及了。仓库更不用说,一遇水,木头基本报废。马不停蹄赶回厂,梁实只能站在12楼遥望顺水远去的木头们,身边传来工人们叹气可惜的声音,他突然感到一阵坦然,“你想,淹都淹了,再生气难过,那不是额外的损失吗,范仲淹说,要不以物喜……”
“去去去!”刘群偏过头,拒绝再听丈夫的花言巧语,却又忍不住发笑,高考使他的心越来越年轻,这个家也更有活力。
2010年父亲节,儿子送梁实一个文具袋,里面有一把直尺、一个三角板、一个圆规。“梁教授”带着它,信心十足地踩了个空——“今年是考得最差的,”他拉长脸,一瞬间又转忧为喜:“厂拆迁了,我正好脱产备考,明年绝对考得起!”看来梁教授这外号起得好,他心里早认为自己是了。
·链接·其他高考达人
●山东滨州44岁的王宝峰和18岁的王旭东父子俩同为艺考生,“60后”父亲擅长传统国画,报考中国美术学院;“90后”儿子偏好油画,报考北京交通大学。
●山东潍坊47岁的炒股达人李大波陪儿子网上报考时因用自己身份证试验意外报名成功,打算和儿子一起上阵。
●今年高考,陕西一名考生放弃了全部考试,交了白卷,总分为零。该考生称这是为了引起社会关注、实现自己成为中国版比尔盖茨的梦。
2010年6月8号上午12时,时间一到,考生们从通锦中学考场涌了出来,43岁的梁实拿着儿子送他的透明文具袋,在一帮孩子中间显得格外扎眼:黑皮肤、鱼尾纹,灰白相间的胡须——梦想像他的年纪一样,成为区分他和其他考生的特殊“符号”。
人们亲切地称他“梁教授”,就算他从没考进大学,43岁不灭的高考梦、14年执着报考,已让他晋升万千网民心中“最具梦想的人”。
梦破了,第十四次破了。一个月后,同样的地方,手拿337分的高考成绩,“梁教授”不胜唏嘘,“梁粉”中最铁杆的一位却给他打气,“川大不是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高不可攀,明年继续整!”妻子刘群说。
是啊,明年儿子就高三了,到那时,上阵父子兵,梦想,不圆满也快乐。
吃商品粮、做大学生
如果让梁实来定义人一生一定要完成的几件事,那就是结婚、生子、读大学。
对他来说,没念过大学的人生是遗憾的,尤其是,自己是那个欲望最强、最有资格的人。
为啥?他可是“吃商品粮长大的”。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因罕有而神圣,老家仁寿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看大学生的下巴,大学生垂起脑袋看我们头顶的旋儿。天之骄子如此神气,然而仁寿县的农村娃们,按政策无法报考。
梁实却有资格。父母在县中学教书,他一出生便落下了城镇户口,吃着国家分配的商品粮,这是啥?这就是高考考场的“入场券”。
哥哥姐姐也想考,成绩还比梁实好。然而更早前的高考不仅要看户口,还要落实成分,一旦被划为“地富反”,同样没有资格报考,刚巧,到梁实那一届政策取消。
天时、地利全都捋顺在了这个梁老四身上,全家人也就把读大学的指望托付给了他。
上天却给梁实开了一个大玩笑。意气风发的他16岁第一次参加高考,以失败告终,那也是最伤心的一次。从文宫中学考场查到成绩,一向不落人后的梁实连走路都在叹气,一抬眼,瞅见同班同学、喜笑颜开的张某,他报考的川大,分数线过了。
回想平日跟张某在一个破土房里读书习字的情景,年轻的他胸中一股小火苗腾腾腾直往上蹿,“我又不比他差,凭什么他能考上,我考不上?”那一刻,梁实下定决心:“我发誓,无论如何,一定要考上大学!”
2010年7月,14年过去了,小梁早就是朋友间口耳相传的“梁教授”,不过还是没有考入大学,“怕啥,明年我还来,这回有把握,”他神秘地对记者眨巴眨巴眼:“真考上了,读不读得出来我倒不在乎,但是必须跨进这个门槛儿,我心头才安逸。”
这个男人挺奇怪,高考,对他而言好像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和意义。
爱高考,爱统招
最初几年梦想强烈,在内江木材公司打零工的他工作不忙,抽上班时间看看书、复习一下,生活也蛮充实。结婚后就不一样了。
当时的政策对考生不仅有年龄限制,而且考生只能是未婚,梁实考不成了。妻子打趣,“哟,是不是后悔了?”“那哪能!”他重重地搂过妻子:“难道今年考不上,明年考不上,后年考不上,我就不结婚了?”
人要有梦想,但不能疯魔,儿子的出生令梁实彻底回归现实,小家庭事情日益增多,自己肩上的担子也更沉。1992年,他辞去木材厂的工作,下海做起了服装生意,每天比蜜蜂还忙,只有在晚上回家,看着那个一天比一天大的小生命才又想起高考的梦来,“等将来,我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大学生,哼。”梁实不服气地说,一旁的妻子也被他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一把。
一天,妻子说,现在不是有一种什么,成人自考?原来,刘群见老公如此热衷高考,也托朋友打听了一下门路。不想仅过半年,梁实便宣告放弃,“国家承认(文凭),企业也承认(文凭),可老百姓不承认啊!别人一听你是什么成教、函授……”梁实揪起两道八字眉。
呵,原来还有面子观点作祟,妻子也懒理他了,不考就不考,省得不务正业。几年后,他家在成都的建材生意做得越来越大,金牛区还经营着一个门面,干脆,梁实把家也搬到成都,日子在繁忙中一晃而过。2001年国家取消了高考对年龄、婚姻的限制,梁实却似乎忘了高考这回事了。
火药燃了
2002年的一天,梁实去常光顾的兴源茶馆喝茶,正巧成都七中的一个老师也在。“现在扩招,高考怕比以前要简单些了哦?”梁实随意地打听。“你说啥子,”老师笑了:“简单些?那你去试一回,只怕才百多分。”
哈哈哈,茶馆里一串爆笑。在座都是熟人,梁实心底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当晚,他便对妻子说:“我要参加高考。”妻子吃了一惊,“你这又是受了什么刺激嘛?”梁实如是这般地一说,妻子噗嗤一声笑了,“你多大岁数了,怎么还像个小孩子。人家的一句话,你管他呢!”
可内心深处梁实知道,那句话只是根导火索而已。每年7月,只要看到路上因高考而排起的汽车长龙,梁实就想跳下车去直奔学校——那才是令他魂牵梦绕的大事件,人生中没满足的大遗憾,结婚、生子都做了,就差读大学了!
离高考还有4个月,梁实重新抱起10年没碰过的理科书本,怎么也啃不动。妻子拿执着的丈夫没办法,只好口头警告他“不许影响工作”,夜里从门市回来,见他还在复习,“下厨煮俩荷包蛋往桌上一搁,话也不说一句就走”。一天,妻子下班回家,看到做题做得呵欠连天的梁实,手往桌子上一拍,“这怎么行?算了算了,家里太安静,不是个复习的地儿,明天你去茶馆算了。”
安静不适合复习,难道还要热闹的不成?
对的。到底妻子是自己人,梁实爱吵,爱闹,爱说话。平时妻子看顾门面,儿子在校住读,家里空空如也,复习累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兴源茶馆离家近,拐个弯就到,“再说,”妻子换下棉絮,边铺床单边告诉他说:“要是突然来了生意,我就喊人去茶馆找你,少给我耽误工作。”
梁实看着嘴上不饶人、忙上忙下的妻子,心里挺感动的。
高考是一种生活方式
关键时刻老婆没捣乱,他也很争气,十年后第一次动笔考了370多分,“比‘百多分’多了整整二百多分哟!”他逢人便夸自己“得意”的成绩,一点不为没考上而难过,“学校的娃娃考不起,动不动就要死要活,这种心态要不得。”茶馆里人们梁教授、梁教授地调侃,他也不恼,“嘿,我哪天真的考个教授来摆起哟!”
2009年的一天,为送侄女去北京上班,梁实第一次开车来到了首都。京城果然什么都大,去哪儿好呢?换了辆出租,师傅还没开口,他冲口而出,“我要去清华北大!”
走在中国最高学府的林荫大道上,近距离地吸吮学院气息,梁实深深地陶醉了,尤其是北大的未名湖畔,风景优美,湖水澄净,生活中几乎从不留影的他也忍不住在石船上摆了几个POSE。回到家给老婆一阵臭美,“嘿,你说,我要是能在这读书,那就太完美啦!”
“切!”刘群撇撇嘴,“咱儿子去还差不多。”梁实目光还停在湖上舍不得离开,“嗯,那也行,那也行。”
梦想融入了生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像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不仅参加高考,也享受高考,人越活越开,还因此交到了不少朋友。
因为常在茶馆复习,他成了兴源茶馆老板吴成列口中的“顾客股东”:“早上8点钟就来‘上班’了,比我还勤快。一杯茶喝到晚,中途走了,茶杯还不让端走。”
一日,梁实独自在茶馆复习化学,旁边桌来了个陌生人,见梁实的认真劲,好奇地问,“你是老师?”梁实说,“不是。”那人点点头,自言自语地道,“嗯,我看也不像。”这下梁实来了兴趣,“你说我像啥?”“不像教书的,倒有点像杀猪的!”两人都笑了,也成了朋友。
可胡闹归胡闹,最终要以高考成绩见分晓,见丈夫总是失利,妻子也打起了退堂鼓,“我说,你老倒腾那玩意儿干啥,好好做建材生意是正经。”
“我又没有不做生意。”梁实憨憨地笑了:“该找的钱我一分也没有少找哟。”
“背时”的高考
终于,还是给他捅了一个娄子。今年的复习场地仍然是兴源茶馆,“梁教授”似乎比往年更卖力。一次,他正复习,双流工厂的职工打来电话,“梁老板,不好了,有两个工人吵架,怕要打起来了!”“这点小事有什么,”他说,低估了事态的严重性:“你们劝劝,喊不要打了就是了。”结果,等他赶到厂里,两人都打到“挂彩”了,虽然是用了很久的工人,还是狠心一并辞退了。
“不能坏了厂里不许打架的规矩……”很快,事情传到老板娘耳朵里,梁实只得好言解释,然而妻子十分不满:“要不是你不务正业,就可以早点赶回厂,培养一个熟练工多不容易!”
“好好好,我吸取教训,一定整改、一定整改。”保证的话还在耳边,不出几个月,梁实又捅出一更大的娄子。
今年夏天雨水足,双流工厂又建在河岸上。在茶馆自考摸底的梁实又接到工人电话,“雨下大了,要不要把东西搬到上面去哦?”厂里不是电机就是木头,都挺沉的,他正在默写《岳阳楼记》……思忖片刻,“不搬!”
不一会儿,水就淹上来了,电机是用螺栓固定在地上的,想搬都来不及了。仓库更不用说,一遇水,木头基本报废。马不停蹄赶回厂,梁实只能站在12楼遥望顺水远去的木头们,身边传来工人们叹气可惜的声音,他突然感到一阵坦然,“你想,淹都淹了,再生气难过,那不是额外的损失吗,范仲淹说,要不以物喜……”
“去去去!”刘群偏过头,拒绝再听丈夫的花言巧语,却又忍不住发笑,高考使他的心越来越年轻,这个家也更有活力。
2010年父亲节,儿子送梁实一个文具袋,里面有一把直尺、一个三角板、一个圆规。“梁教授”带着它,信心十足地踩了个空——“今年是考得最差的,”他拉长脸,一瞬间又转忧为喜:“厂拆迁了,我正好脱产备考,明年绝对考得起!”看来梁教授这外号起得好,他心里早认为自己是了。
·链接·其他高考达人
●山东滨州44岁的王宝峰和18岁的王旭东父子俩同为艺考生,“60后”父亲擅长传统国画,报考中国美术学院;“90后”儿子偏好油画,报考北京交通大学。
●山东潍坊47岁的炒股达人李大波陪儿子网上报考时因用自己身份证试验意外报名成功,打算和儿子一起上阵。
●今年高考,陕西一名考生放弃了全部考试,交了白卷,总分为零。该考生称这是为了引起社会关注、实现自己成为中国版比尔盖茨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