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世界之谜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hot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人们都认为植物只是静静地待在一个地方,它们不会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可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卡尔班最近指出,植物虽然不能做长距离运动,但并非对环境没有反应,它们甚至还拥有一些人们一向认为只有动物才拥有的行为能力。
  新的研究发现,植物在某些方面的行为表现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比如植物能够释放化学物质,并利用这些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进行交流,寻求同伴或其他物种如昆虫的帮助,又如植物能主动探索寻觅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甚至在彼此之间发生争夺食物等资源的战争,等等。
  
  植物真的不运动吗?
  
  有关植物行为研究的一大疑问是:植物不能运动,那么它们是如何表现出行为来的呢?对这个问题,一些植物学家的回答是:植物其实会运动。
  植物学家德莫拉埃斯在实验室里对捕食植物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众所周知,一些捕食植物能像动物一样将猎物紧紧缠绕,撕成碎片,然后吸食其营养。在最近几年里,德莫拉埃斯和她的同事们发现,捕食植物能根据气味追踪猎物,有时还会像动物那样表现出调皮甚至恶作剧的行为。
  寄生植物菟丝子是一种捕食植物。德莫拉埃斯等人观察发现,当菟丝子的触须向周围缓缓伸展时,会有选择地绕开其他茎干去缠绕纤细的植物茎杆。慢镜头摄影显示,生长中的菟丝子的幼芽会呈现一种“回转运动”,在几小时或几天的时间里,回转运动所产生的“生长锥”就像探照灯那样不停地转动。
  植物学家指出,一些植物在捕食时确实在运动,特别是那些捕食动物的植物。当一只不幸的小虫落入捕蝇草大张着的口中时,捕蝇草的刺针就会轻轻推合起来。显然,植物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完全静止不动,一些植物在捕捉猎物时有着非常了不起的速度。
  
  植物会发出求救信号吗?
  
  研究发现,植物能够感知危险,一些植物在“大难临头”时甚至还会发出求救信号。当然,能够前来救它们的不是附近的植物同伴,而是一些昆虫。植物学家卡尔班在2008年的一个报告中指出,植物拥有进行信息交流的本领。
  当毛虫类昆虫啃噬植物的叶片或茎杆时,受到攻击的植物就会释放出一些挥发性化合物并在空气中散布。比如玉米在被毛虫啃咬茎杆后,会立即释放出一种成分复杂的挥发性化学混合物。
  这些化学混合物中可包含多种不同的信息。比如某些植物在“忍受”研究人员摘取它们叶片的“侮辱”行为时,会释放某种挥发性化学物质,但这些化学物质的气味与被毛虫啃噬时释放的化学物质绝不相同。
  让人惊喜的是,某些以其他昆虫为食的昆虫对植物向空气中散布的这类信息非常敏感,它们会闻香而动,向受到攻击的植物蜂拥而来,将那些攻击植物者当作它们的美餐。研究发现,这些像战时流动救护车一样的捕食昆虫对于它们的“救护”对象是有所选择的,它们会对气味信息进行鉴别,优先选择飞向那些它们喜欢吃的害虫所在之处,而对那些不对它们口味的害虫,即使害虫正在攻击植物,即使植物频频发出求救信号,它们也不会予以理睬。比如,黄蜂喜欢将卵产在年幼毛虫的体内,因此它们只对年幼毛虫感兴趣,而对于受到成年毛虫滋扰的植物发出的信号它们根本就置若罔闻。
  附近的植物植株也能“听”到周围同伴的求救信号,虽然它们帮不上同伴的忙,但也会做出某种行为反应,比如启动它们自己的抵御机制。
  卡尔班用“信息交流”一词来描述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行为。“信息交流”的严格定义是: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同样都能从这种信息交流中获益。即使按照如此严格的定义,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行为也仍然称得上是一种“信息交流”行为,因为它确实是同时有利于双方的:植物因昆虫的及时“救援”而免受伤害,昆虫因植物释放的化学物质而获得食物来源的信息,可谓皆大欢喜。
  科学家目前已经发现了1700多种由植物发出的挥发性化合物。对于无法移动身体逃避伤害,又没有嘴用来呼救的植物来说,释放化学物质的确是一种非常聪明的传递信息的策略。花朵发出的吸引传粉媒介的各种香味也属这类化学物质。植物在感受到压力时也会释放出某些化学气味,相当于准备发起抵抗的“战斗口号”。有的气味是给邻近的植物同伴发出的示警信号,促使它们快快启动各自的防御机制,有的气味则用来“召唤”某些捕食昆虫,帮助它们消灭敌人破解困厄。
  
  植物会捕猎觅食吗?
  
  我们经常在电视节目里看到猎豹快速奔跑捕猎羚羊的镜头,但我们所不知的是,在奔跑的猎豹的脚下,植物也在进行着一种别开生面的捕猎,只是所采取的捕猎方式不同而已。
  植物猎食的最基本方式是尽可能地将根系向外延伸。植物学家数十年来的研究已经证明,植物根系生长是很讲究策略的,它们会向着营养丰富的方向扩展,并且会尽量避开贫脊的土壤。
  植物甚至还会采用类似猎豹的“突袭战术”,只不过它们的“武器”不是尖牙利爪,而是化学物质。研究人员利用蚕豆进行试验。他们将蚕豆植株放人含磷较少的培养液中,由于蚕豆是一种需要大量含磷营养物的植物,于是蚕豆植株立即采取了“行动”:释放出某种化学物质,并在6小时内使培养液的pH值降低了两个单位,而pH值的降低可提高植物对磷的摄取量。蚕豆植株的根系就是这样以其独特的“化学武器”追踪并猎取到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植物行为应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出手”要快,二是收放自如。一些捕食植物就能做到这两点,比如捕蝇草通过在植物内部传递某种信号,可以在一秒钟内将它的“大口”合拢,就像把一本书完全合起来一样。误人狸藻科植物(水生食虫植物)小小花托中的水蚤会触动植物敏感的触觉,植物的捕食“陷阱”可在30毫秒内迅速张开,使水蚤掉入植物内部,最终被消化吸收。
  
  植物之间有“战争”吗?
  
  有证据表明,植物之间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等资源的“战争”,并能根据先前的经历对外来刺激和侵犯做出反应。比如有些植物虽然不像菟丝子那样拥有超强的猎食能力,但却拥有争夺食物的意图及各种策略。
  植物学家米特伦致力于研究一种叫做“斑点矢车菊”的植物,他的研究成果使得植物除了拥有“化学突袭战”的本领之外,又增添加了一种生存策略。
  斑点矢车菊原产于欧洲,在那里这种植物只是偶尔出现在其他植物花卉中作为点缀。斑点矢车菊的根系能够散发出一种叫做‘儿茶酚”的物质,在某些土壤中,儿茶酚能够提高土壤中的磷含量。
  后来,斑点矢车菊被移植到了北美洲。这种曾经只作为陪衬的植物,到北美洲后却大展身手,成为那片陌生土地上的“巧取豪夺者”。它们像毯子一样覆盖了一片又一片的山坡,当地的植物被挤得没有了立足之地。斑点矢车菊在新环境中得以成功立足并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儿茶酚。斑点矢车菊分泌的儿茶酚不会给它们的欧洲邻居们带来困扰,但却让它们的北美洲新邻居难以忍受。但对于它们的欧洲邻居来说,儿茶酚是一种现成的食物助剂,但对于它 们的北美洲新邻居而言,这种物质变成了一种“化学武器”。
  在植物的这场根对根的“战争”中,当地植物有时也会发起“反击”,它们使用的“武器”也是化学物质。研究人员发现,当斑点矢车菊侵袭周围环境时,一种羽扇豆属植物和一种天人菊属植物居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他们对这两种植物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它们的根系会渗出特别多的草酸盐,天人菊属植物分泌的草酸盐达到正常水平的4倍,羽扇豆属植物分泌的草酸盐甚至达到正常水平的40倍!草酸盐可用来抵抗儿茶酚的侵袭作用,它不仅保护了羽扇豆属植物和天人菊属植物本身,连附近生长的其他当地植物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
  
  植物能感知痛苦吗?
  
  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如今科学家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已经获得了植物能感知压力和痛苦的确凿证据。研究人员用特制的电子鼻“偷听”受到伤害或遭受攻击的植物发出的“低语”,即植物发出的电化学信号。这种电子鼻能否成功分辨植物在感知到各种不同压力时发出的不同信号,主要取决于植物受到何种害虫的滋扰,比如电子鼻可以分辨出植物是受到烟草天蛾幼虫的袭击还是受到白粉菌的伤害。
  研究人员称,就像战争冲突等灾难会给动物幸存者带来创伤一样,无论是以化学物质形式或以其他任何形式,这些灾难同样也会给植物幸存者带来某些影响和改变。曾经受到过昆虫袭击的白杨树叶片,它们在下一次受到攻击时会以比以前快得多的速度启动其防御机制,而毫无这类经验的“菜鸟”叶片的反应则明显慢得多。卡尔班等人认为,植物的这种能力相当于动物的记忆能力。
  
  植物之间会“交谈”吗?
  
  研究还发现,即使是植物间关于“战争即将来临”而进行的“交谈”,也会让从未有过类似经验的叶片有所警惕并做好准备。比如,当研究人员对一个叶片发起“攻击”时,由其发出的“受到攻击”的化学信号就会飘荡到邻近的叶片,并在叶片间流传开来,就像植物在进行交谈一样。之后,当研究人员向邻近叶片发起“攻击”时,它们启动防御机制的速度明显要快得多。植物之间进行的生物化学‘交谈”确实有利于它们的生存。
  植物学家德莫拉埃斯指出:当受到攻击伤害的植物发出示警信号时,其周围的植物可能都在注意“倾听”,但植物的这种“自言自语”的最大受益者或许不是它的邻居,而是它本身。最新研究表明,植物能分辨自我与非我。比如山艾树就能分辨自身发出的信号与相邻山艾树发出的信号之间的不同。而对于受伤邻居发出的化学信号,山艾树甚至还能分辨发出信号者是基因相同的同类物种还是别的物种,如果是前者发出的信号,它抵御袭击的反应就会强烈得多。植物拥有识别自我的能力,这一发现将开辟植物与动物比较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植物拥有智力吗?
  
  一些植物学家甚至借用动物界的词汇来描述植物行为。在植物行为研究中,德莫拉埃斯、米特伦和卡尔班都借用了一些动物学词汇,而另外一些植物学家则走得更远,比如爱丁堡大学的特里瓦弗斯甚至使用了“植物智力”一词。他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智力最好的描述,植物既然能够解决生存中的一些问题,也就应该拥有了_一定程度的智力。
  前不久,第五届植物神经生物学年会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会上一些植物神经学家甚至开始讨论寻找植物“大脑”的话题,在一些论述植物行为的论文中也出现了“植物智力”这样的术语。
  植物学家已经借用了许多描述人类行为的词汇来描述植物的行为,比如军备竞赛、觅食、交谈、血管系统等,尽管植物版本的这类机制与人类有着很大的不同。人们现在普遍接受了计算机拥有记忆能力,甚至拥有学习能力等的说法,但如果说植物也拥有智力,恐怕很多人会觉得难以想象。特里瓦弗斯目前正在撰写一本书,书名就叫《植物的行为和智力》,听起来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将神经生物学词汇应用于植物也得到了许多植物学家的赞同。2006年,纽约植物园的植物学家开始研究“植物如何处理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信息”。事实上,早在近一个世纪之前,就有研究人员报告说,发现植物组织中存在电活动。新的研究称,在动物神经系统中发现的一些主要的神经传递素,包括乙酰胆碱、血液中的复合胺、伽马氨基丁酸以及谷氨酸盐等,也都存在于植物中。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对于植物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说,我们在对植物世界的了解中,一定错失了某些最重要的东西。科学家对植物世界的深入探索在未来_定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
  
  植物会装病
  
  德国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首次在厄瓜多尔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种会装病并因此免遭病虫害的植物。
  很多植物的叶片表面长有色斑,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色斑点,这是因叶片表皮细胞缺少叶绿寨,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造成的。从理论上讲,这些植物由于其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在自然界中应该处于不利境地。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德国植物学家在对厄瓜多尔南部热带雨林中的林下叶层植物进行研究时偶然发现,有一种天南星科的植物。其健康的叶片常常被一种矿蛾幼虫吃掉,而长有斑点的叶片则可免受其害。矿蛾喜欢将它们的卵产在叶片上,这些虫卵长成毛虫后会晴噬叶片并留下一道道白色痕迹,即白色斑点。
  科学家猜测,天南星科植物可能通过长有白色斑点的叶片来“欺骗”矿蛾,从而避免被其侵害。为了印证这一猜测,科学家用白色涂改液在数百片健康的绿色叶片上画上“人工色斑”。三个月后,科学家对健康叶片、有色斑的叶片以及用涂改液画上色斑的叶片受侵害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8%的健康叶片遭受侵害,只有1.6%的有色斑的叶片和0.4%的“人工色斑”叶片遭受虫害。科学家据此得出结论,有色斑的叶片骗过了矿蛾,让它们相信这些叶片缺少营养,因此不会在上面产卵。尽管叶片的白色斑点部分失去了光合作用的能力,但植物能因此免遭昆虫侵食,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植物会伪装
  
  很多动物如蛇、昆虫和鱼,它们为了躲避天敌的进攻,会使用色彩来伪装自己。对于植物而言,它们是很多食草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作为回应,植物进化出多种防御方法来对抗天敌,如长出荆棘以及分泌有害化学物质等。最新研究发现,有些植物还会用色彩来伪装自己。
  新西兰科学家对当地土生土长的五加科树的叶片进行观察发现,这种树从萌芽到成熟要经历几种特别的颜色变化,这些变化被认为是它们的一种伪装策略,用于防御其天敌恐鸟。五加科树有几种御敌方法:首先,当小树苗刚萌发时,长出的叶片又小又窄,呈斑驳颜色,恐鸟很难加以分辨;随后,小树慢慢长大,叶片便会长出长而硬的刺齿,这让恐鸟很难下咽;一旦五加科树长到超过最大的恐鸟身高(约3米)时,它们就会长出大小、形状和颜色都很正常的叶片,不再进行伪装。
  恐鸟是一种巨大的不会飞的鸟,是现代鸵鸟的近亲,早已在地球上灭绝了,但在它们生活的年代,它们在新西兰是位居食物链中顶端的食草动物。为了证明五加科树叶片颜色变化曾经与恐鸟的存在有关,科学家对五加科树的叶片和查塔姆群岛(新西兰东部800千米处)上的一种类似的树的叶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由于这座岛上没有恐鸟等大型食草动物,这种树也就没有进化出防御恐鸟的方法。
  
  树能发电
  
  未来有一天,你家附近的绿化带里也许会有一个可用于充电的“大电池”,那就是树。
  科学家早就知道树木会产生微弱的电流,但直到最近他们才发现了树木发电的实际应用。美国科学家发现,一棵树只能产生100至200毫伏的很小的电压,但电动势却很大。一家公司目前已经开发出一种以树为动力的传感器,用来监测当地的温度和湿度,还能从树上获得足够的能量将监测到的相关数据传送到控制中心。可以想象这种“树木卫士”的深远意义,比如用于森林防火。2009年3月,该公司与美国林业局合作,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博伊西国家森林对这种传感器进行了实地测试。事实上,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植物火警系统。
  该公司打算进一步扩展这种“树电”的应用范围,比如用于辐射检测、边境安全防卫等。虽然目前还无法判断“树电”应用的前景,但地球上的树木有数十亿棵之众,它们都站在那里“无所事事”,如果能开发利用起来,其产生的电能不可低估。
其他文献
小学学生的特点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明显带有了局限性,缺少创新精神,缺少时代气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育以育人为宗旨,课程辅助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
根据基波锁相、谐波提取的思想,采用双环数字锁相方式,实现了W 波段二次谐波耿氏锁相振荡器;分析了混频锁相环中输出端口与中频端口相位抖动的关系,指出了从自身中频端口测试相噪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最枯燥、最乏味的学科。其实不然,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
研究椋鸟复杂而隐秘的生活,或许有助于科学家预测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中生命的生存情况。    迫不得已做“保姆”    在遥远的非洲大陆有着十分多样的生态环境,除了酷热难耐的沙漠和枝繁叶茂的雨林,还有野生动物繁多的热带大草原。不过,大部分的非洲大草原其实是草原和林地的混合地,这种交错分布的特点为小动物们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包括很多种鸟类。在非洲,椋鸟的种类尤其繁多,你可以看到它们活跃地穿梭于茂密的森林
众所周知,学校德育是做学生的工作,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察赋、气质、情操和性格,而且这些个性都随着学校、个体以及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因此学校德育是一
对手征媒质单涂层的反射系数受其电磁特性参数ε、μ、ζ和涂层厚度d 的影响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分析。分析表明,手征媒质的旋波参量并不总是对涂层的吸波特性起着改善的作用;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