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移动支付,乡村的日益增长的移动支付需求和配套设施的供给产生了矛盾。本文试从金融供给侧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矛盾。
关键词:移动支付风险;金融供给侧;农村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的加快,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整体经济结构正在显现明显优化的趋势,增强有效供给、适当扩大内需,加强新旧动能转换,拉动消费。移动支付成为拉动金融市场内需不可或缺的一环。与其他金融产业在大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独树一帜不同,移动支付在农村的普及率相对较低,但“适农性”很强,在欠发达地区发展潜力大。
近年来,针对改善农村移动支付服务环境,国家出台多条政策为其保驾护航。在国家保障、社会支持、村民配合的情况下,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需要预见到农村地区客观存在的局限性限制着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在对农村移动支付网络进行布局时,支付机构也必须按照农村特有的特点因地制宜,做好风险规避。
一、农村地区普及移动支付的必要性
(一)社会供给无法满足农村移动支付新需求
移动支付需要全面的设备和基础设施支撑,但是农村用户普遍具有“金额小”“信用低”等特点,企业往往很难回收构建成本。导致银行在农村地区建设支付基础设施的动力不足,网点以及金融机构便民服务工具配备不够完善,支付服务便捷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農村居民对移动支付的认知有限
由于农村环境的封闭性,农村居民外部信息获取少,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尤其是近几年被报道的账户密码被盗取、资金被转移、手机短信恶意链接等安全问题,导致农村居民对新型移动支付方式缺乏足够的信任,移动支付的认可度偏低。同时,农村资金交易具有非常明显的即时性特征,更注重交易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其对现金的依赖程度更高。从对象上看,因为农村常年处于年轻人外流状态,用户偏老龄化,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较弱。综上,对移动支付安全的疑虑阻碍了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的接纳。
(三)普及移动支付是推动国家惠农政策落实的必然要求
2019年2月,人民银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求基本实现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得到有效普及。2020年2月,本世纪以来第17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鼓励地方政府开展县域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随着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如何使农民切实享受到相关权益,成为抓好惠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惠民措施,形成“政府发放补贴、居民家门口取钱”的无缝式惠民政策落实模式,真正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帮助解决农村移动支付困境。(一)以政策引导为支点,推动农村移动支。
发挥政府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促进者和监管者的身份。为推动移动支付供给侧改革、促进支付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创建了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旨在解决当前农村地区移动支付领域中存在的供需不平衡、合作机制欠缺、风险防控不完备等问题。深化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从国家层面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政策引导,构建农村市场长期有效发展管理机制。
(二)以多方合作为翘板,拓宽农村移动支付服务市场。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领域想凭“一己之力”成为“一枝独秀”几乎是不可能。移动支付作为因互联网而生的新型支付方式,需要市场监管、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一个互利共赢体系。对于金融业务流通性差的农村地区,在实际业务普及过程中,各移动通信公司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将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倾斜,从适用对象角度积极开展农村用户调研活动,根用户年龄分布,文化教育程度和使用习惯,合理开发“安全”“便捷”适用于农村用户的支付app,另一方面考虑到用户的民生需求问题,将移动技术拓展到用户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水电费缴纳、看病医疗、农产品贷款和生活消费购物。同时可以使用一些最新的技术如“面部支付”“指纹支付”等简化用户的操作流程。
(三)以教育宣传为导向,改进农村地区支付习惯
充分发挥以银行和通信企业为主体的宣传主体,配合多样化媒体宣传,可采用发放传单、手机推送、现场宣讲亦可采用抖音小视频等多种新兴媒介形式,从农村用户的切实使用需求出发,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为用户说明使用方法,充分打消用户的顾虑和偏见,力求以点带面,逐步提升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的认同感,增强风险防控意识。作为各移动通信公司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可采用“拉低成本,互惠共赢”的模式形成合力,在卡片年费、设备费、业务办理手续费等方面给予让利,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移动支付在各种消费场景中的独特优势,从而打开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广阔市场。
(四)以监管防控为后盾,支撑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可持续发展。
针对网络上频频出现的移动支付诈骗案例,为建立强有力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打消农村居民移动支付的后顾之忧,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应依托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加强安全防护网,提高移动支付平台准入门槛,在保障绝对安全的同时追求效率。各大银行、金融支付工具要不断地完善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优化业务操作系统,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制定明晰各项权限的行业规定,积极引导农村居民设定移动支付限额,将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万晨. 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发展困境与建议. 金融时报,2018-08-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农业农村部关于近日服务乡村振兴指导意见,2019-06-20
作者简介:
牛海龙(1988—),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会计.
刘晓红(1981—),女,山东龙口人,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经济.
基金项目: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移动支付金融工具风险防控”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WRW03).
关键词:移动支付风险;金融供给侧;农村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的加快,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整体经济结构正在显现明显优化的趋势,增强有效供给、适当扩大内需,加强新旧动能转换,拉动消费。移动支付成为拉动金融市场内需不可或缺的一环。与其他金融产业在大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独树一帜不同,移动支付在农村的普及率相对较低,但“适农性”很强,在欠发达地区发展潜力大。
近年来,针对改善农村移动支付服务环境,国家出台多条政策为其保驾护航。在国家保障、社会支持、村民配合的情况下,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需要预见到农村地区客观存在的局限性限制着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在对农村移动支付网络进行布局时,支付机构也必须按照农村特有的特点因地制宜,做好风险规避。
一、农村地区普及移动支付的必要性
(一)社会供给无法满足农村移动支付新需求
移动支付需要全面的设备和基础设施支撑,但是农村用户普遍具有“金额小”“信用低”等特点,企业往往很难回收构建成本。导致银行在农村地区建设支付基础设施的动力不足,网点以及金融机构便民服务工具配备不够完善,支付服务便捷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農村居民对移动支付的认知有限
由于农村环境的封闭性,农村居民外部信息获取少,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尤其是近几年被报道的账户密码被盗取、资金被转移、手机短信恶意链接等安全问题,导致农村居民对新型移动支付方式缺乏足够的信任,移动支付的认可度偏低。同时,农村资金交易具有非常明显的即时性特征,更注重交易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其对现金的依赖程度更高。从对象上看,因为农村常年处于年轻人外流状态,用户偏老龄化,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较弱。综上,对移动支付安全的疑虑阻碍了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的接纳。
(三)普及移动支付是推动国家惠农政策落实的必然要求
2019年2月,人民银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求基本实现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得到有效普及。2020年2月,本世纪以来第17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鼓励地方政府开展县域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随着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如何使农民切实享受到相关权益,成为抓好惠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惠民措施,形成“政府发放补贴、居民家门口取钱”的无缝式惠民政策落实模式,真正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帮助解决农村移动支付困境。(一)以政策引导为支点,推动农村移动支。
发挥政府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促进者和监管者的身份。为推动移动支付供给侧改革、促进支付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创建了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旨在解决当前农村地区移动支付领域中存在的供需不平衡、合作机制欠缺、风险防控不完备等问题。深化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从国家层面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政策引导,构建农村市场长期有效发展管理机制。
(二)以多方合作为翘板,拓宽农村移动支付服务市场。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领域想凭“一己之力”成为“一枝独秀”几乎是不可能。移动支付作为因互联网而生的新型支付方式,需要市场监管、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一个互利共赢体系。对于金融业务流通性差的农村地区,在实际业务普及过程中,各移动通信公司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将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倾斜,从适用对象角度积极开展农村用户调研活动,根用户年龄分布,文化教育程度和使用习惯,合理开发“安全”“便捷”适用于农村用户的支付app,另一方面考虑到用户的民生需求问题,将移动技术拓展到用户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水电费缴纳、看病医疗、农产品贷款和生活消费购物。同时可以使用一些最新的技术如“面部支付”“指纹支付”等简化用户的操作流程。
(三)以教育宣传为导向,改进农村地区支付习惯
充分发挥以银行和通信企业为主体的宣传主体,配合多样化媒体宣传,可采用发放传单、手机推送、现场宣讲亦可采用抖音小视频等多种新兴媒介形式,从农村用户的切实使用需求出发,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为用户说明使用方法,充分打消用户的顾虑和偏见,力求以点带面,逐步提升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的认同感,增强风险防控意识。作为各移动通信公司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可采用“拉低成本,互惠共赢”的模式形成合力,在卡片年费、设备费、业务办理手续费等方面给予让利,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移动支付在各种消费场景中的独特优势,从而打开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广阔市场。
(四)以监管防控为后盾,支撑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可持续发展。
针对网络上频频出现的移动支付诈骗案例,为建立强有力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打消农村居民移动支付的后顾之忧,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应依托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加强安全防护网,提高移动支付平台准入门槛,在保障绝对安全的同时追求效率。各大银行、金融支付工具要不断地完善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优化业务操作系统,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制定明晰各项权限的行业规定,积极引导农村居民设定移动支付限额,将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万晨. 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发展困境与建议. 金融时报,2018-08-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农业农村部关于近日服务乡村振兴指导意见,2019-06-20
作者简介:
牛海龙(1988—),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会计.
刘晓红(1981—),女,山东龙口人,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经济.
基金项目: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移动支付金融工具风险防控”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WRW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