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自主;探究;尝试
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的周围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照,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强调生师互动、教学相长的一种崭新的模式。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自体验出来的。
我在数学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六步探究性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明确教学的重点,获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经过三点的圆”时,设置“破镜重圆”问题情境,教师手拿一面圆形镜子,装作不小心的样子将镜子打破,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引出问题:谁能将破镜复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积极探究。
生A :用胶水将破镜粘合在一起;
生B:任选一块。(师:中间一块行吗?)
生C:任选边缘上的一块即可。
2 提出探究问题
我们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在任务驱动下进行的,学生被看作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这个目的性来源于学生的发现和教师的引导,情景导入中教师为学生留下了许多探究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导下,学生要通过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确探究的要点。
在上面情景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仔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根据该生的反应及时对它提出问题或对它进行正确的引导。只要有一小段圆弧,总能找到3 个点,引出课题:经过三点的圆。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发现学习、协商学习和构建学习。
3 探索解决方案
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及探究的方向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教师课前制作完成的课件独立探索或小组合作探究,以发现知识的内涵或规律形成的原理。如:自学课本“经过三点的圆”第2 段内容,而后组织小组讨论,如何从数学角度来解决上面的问题(关键是找出圆心和半径) 。
4 尝试问题解决
学生在交互中经过独立思考获得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构思,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方法,检验构思是否科学,找出不足。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调整方法与路径,形成个人或小组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准备交流探讨。如:学生通过自学,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1) 请一同学讲讲怎样找这个圆的圆心和半径。
学生A :在圆弧上任取3 点A、B、C,并连结AB、BC ,画线段AB、BC 的中垂线交于点O,点O即为圆心,OA 为半径。
(2) 用同样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课本破损圆形铁轮图中画出它的轮廊线。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过3 点画图的数学方法。
5 交流与整合
学生将探索获得的处理问题的结论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辨析。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允许标新立异,交流完成后,教师可以把各种思维方案通过梳理后清晰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筛选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如:提问: 从画图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中暴露出来的关于认识上的不准确之处,并及时用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在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学生是带着问题进入了主动学习的角色。)
① A、B、C 三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② 刚才画出的圆是否经过A、B、C 三点? 即经过A、B、C 三点能否画出圆?③这样的圆能画几个?为什么?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能画且只能画一个圆。引导用“确定”说法。这一阶段,充分运用了互动协作学习的手段,使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拓展与反思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后,还要要求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通过图形的变换、条件的变化等处理方法的比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
(1) 画画、想想。①经过一个已知点可以画多少个圆?②经过两个已知点可以画多少个圆?这样的圆的圆心在什么位置?③ 过同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能画圆吗?
(2) 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斜边为直径画一个圆,这个圆是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吗?为什么?
(3) 思考: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什么位置?是否所有的三角形外心都在这个位置?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教学充满探索精神,教探索、教猜想,让学生带“问题”下课,带“课题”回家,着力激发学生思维,自主探索,凸现数学思想文化,变“枯燥”为“生动”,变“低效”为“高效”。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自主;探究;尝试
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的周围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照,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强调生师互动、教学相长的一种崭新的模式。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自体验出来的。
我在数学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六步探究性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明确教学的重点,获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经过三点的圆”时,设置“破镜重圆”问题情境,教师手拿一面圆形镜子,装作不小心的样子将镜子打破,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引出问题:谁能将破镜复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积极探究。
生A :用胶水将破镜粘合在一起;
生B:任选一块。(师:中间一块行吗?)
生C:任选边缘上的一块即可。
2 提出探究问题
我们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在任务驱动下进行的,学生被看作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这个目的性来源于学生的发现和教师的引导,情景导入中教师为学生留下了许多探究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导下,学生要通过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确探究的要点。
在上面情景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仔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根据该生的反应及时对它提出问题或对它进行正确的引导。只要有一小段圆弧,总能找到3 个点,引出课题:经过三点的圆。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发现学习、协商学习和构建学习。
3 探索解决方案
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及探究的方向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教师课前制作完成的课件独立探索或小组合作探究,以发现知识的内涵或规律形成的原理。如:自学课本“经过三点的圆”第2 段内容,而后组织小组讨论,如何从数学角度来解决上面的问题(关键是找出圆心和半径) 。
4 尝试问题解决
学生在交互中经过独立思考获得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构思,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方法,检验构思是否科学,找出不足。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调整方法与路径,形成个人或小组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准备交流探讨。如:学生通过自学,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1) 请一同学讲讲怎样找这个圆的圆心和半径。
学生A :在圆弧上任取3 点A、B、C,并连结AB、BC ,画线段AB、BC 的中垂线交于点O,点O即为圆心,OA 为半径。
(2) 用同样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课本破损圆形铁轮图中画出它的轮廊线。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过3 点画图的数学方法。
5 交流与整合
学生将探索获得的处理问题的结论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辨析。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允许标新立异,交流完成后,教师可以把各种思维方案通过梳理后清晰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筛选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如:提问: 从画图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中暴露出来的关于认识上的不准确之处,并及时用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在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学生是带着问题进入了主动学习的角色。)
① A、B、C 三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② 刚才画出的圆是否经过A、B、C 三点? 即经过A、B、C 三点能否画出圆?③这样的圆能画几个?为什么?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能画且只能画一个圆。引导用“确定”说法。这一阶段,充分运用了互动协作学习的手段,使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拓展与反思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后,还要要求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通过图形的变换、条件的变化等处理方法的比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
(1) 画画、想想。①经过一个已知点可以画多少个圆?②经过两个已知点可以画多少个圆?这样的圆的圆心在什么位置?③ 过同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能画圆吗?
(2) 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斜边为直径画一个圆,这个圆是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吗?为什么?
(3) 思考: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什么位置?是否所有的三角形外心都在这个位置?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教学充满探索精神,教探索、教猜想,让学生带“问题”下课,带“课题”回家,着力激发学生思维,自主探索,凸现数学思想文化,变“枯燥”为“生动”,变“低效”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