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的重要结构变量,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制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的方法(心算、笔算、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等等。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我谈谈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强动手加操作,在实践中理解数的意义,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理解数的意义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策略之一。例如,在一年级“11—20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数小棒、摆小棒的过程中认识“11—20各数。”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摆出12根小棒,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有的学生摆1根1根的,有的摆2根2根的,也有的学生摆出10根和2根等等。在展示了学生多种摆法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认为哪种摆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是12根呢?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觉地优化了摆法。接着,教师又问:你能用这种方法摆出16吗?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了十几的大小。
二、创设生活情境中,在现实中感受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
数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学生认识数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一次一次数生活中的数,一次一次认生活中的数进行的。让学生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苹果(挂图出示),数一数听课的有多少位老师,数一数老师口袋里有多少件小礼物,认一认门牌号,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在课的最后,还让学生捏一捏10张纸和20张纸,在比较中感知它们的厚薄。例如,在教学“认识千米”之前,带领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长的距离,数一数自己走了多少米。用了几分钟,并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站在100米的两端喊一喊,感知100米有多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得出1千米就是10个100米。算一算自己走1千米大约要走多少步,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想一想,能不能看到1千米之外的一个人,能不能听到1千米之外一个人的说话声等等。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真正感受到1千米有多长。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交流数,培养学生数感
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已被我们广泛认可,在合作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接受别人对数的体验和表达,学习别人表示数的方式和方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低年级,根据他们年龄小的特点,一年级主要采取同桌合作,二、三年级学生主要是4人一组进行合作,高年级主要是6人一组合作学习。每次合作学习都以组为单位给予奖励,刺激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在三年级“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首先创设小玲一家买家电的情境,出示爸爸的问题:电视机和空调器相比,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由于学生有了三位数比较大小的旧知,在交流中争先恐后地发言,并且在交流中获得了完整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弥补了个别学生语言表达不完整的缺陷。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又要求每个同学任选两件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在小组中交流,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了数的大小。
四、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4袋)。
2.数一数:学生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确保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身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知道,“数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从学生身边的数学入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感受数学、发现数学、探索数学,从而爱好数学。
一、强动手加操作,在实践中理解数的意义,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理解数的意义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策略之一。例如,在一年级“11—20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数小棒、摆小棒的过程中认识“11—20各数。”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摆出12根小棒,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有的学生摆1根1根的,有的摆2根2根的,也有的学生摆出10根和2根等等。在展示了学生多种摆法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认为哪种摆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是12根呢?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觉地优化了摆法。接着,教师又问:你能用这种方法摆出16吗?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了十几的大小。
二、创设生活情境中,在现实中感受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
数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学生认识数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一次一次数生活中的数,一次一次认生活中的数进行的。让学生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苹果(挂图出示),数一数听课的有多少位老师,数一数老师口袋里有多少件小礼物,认一认门牌号,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在课的最后,还让学生捏一捏10张纸和20张纸,在比较中感知它们的厚薄。例如,在教学“认识千米”之前,带领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长的距离,数一数自己走了多少米。用了几分钟,并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站在100米的两端喊一喊,感知100米有多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得出1千米就是10个100米。算一算自己走1千米大约要走多少步,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想一想,能不能看到1千米之外的一个人,能不能听到1千米之外一个人的说话声等等。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真正感受到1千米有多长。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交流数,培养学生数感
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已被我们广泛认可,在合作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接受别人对数的体验和表达,学习别人表示数的方式和方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低年级,根据他们年龄小的特点,一年级主要采取同桌合作,二、三年级学生主要是4人一组进行合作,高年级主要是6人一组合作学习。每次合作学习都以组为单位给予奖励,刺激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在三年级“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首先创设小玲一家买家电的情境,出示爸爸的问题:电视机和空调器相比,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由于学生有了三位数比较大小的旧知,在交流中争先恐后地发言,并且在交流中获得了完整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弥补了个别学生语言表达不完整的缺陷。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又要求每个同学任选两件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在小组中交流,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了数的大小。
四、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4袋)。
2.数一数:学生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确保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身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知道,“数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从学生身边的数学入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感受数学、发现数学、探索数学,从而爱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