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年段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令人忧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需要提升,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努力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成为当务之急。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来源,教师要依托教材,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關键词】字词教学;语感能力;表达特点;口语表达;小练笔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语言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1]。
反思高年段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有很多令人忧心的地方:错别字数不胜数,乱用成语,习作词不达意,病句等等。这些都说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需要提升。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努力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来源。教师如何依托教材,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重视字词教学
在高年段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般会忽视对教材中词语的品味和运用的训练,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也不会主动去理解新词语。所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只能是囫囵吞枣、雾里看花,词语运用不当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在高年段字词教学中,笔者有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时联系上下文理解,有时引导学生使用“换词比较”“删词”等来理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确、别具一格,而且能让学生学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独特技巧,当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拓展练习,就可提升对词语运用的能力。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课《穷人》中有一段:“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笔者让学生思考“熬”可以去掉或换成“撑、挺、扛”吗? 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熬药、熬夜”理解到“熬”原指时间长,而文中不光包含着日子长,还包含着今后日子苦,要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有了这个“熬”的理解,学生在朗读这段话的时候都能用安慰、解释的语气读出渔夫虽内心有纠结,但他不愿意邻居的孩子饿死或冻死,宁愿自己再苦也要帮助别人。再如第17课《少年闰土》,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动词展开想象写“雪地捕鸟”的情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几个连续动作的词想象老师走进教室的情景,通过全班交流、点评、修改,能写出比别人更有意思的情景。
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并不能忽略,而是要提升品质,指向语用,推动语言文字的运用走向高品质。
二、培养语感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语言文字的运用走向高品质,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培养。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专家们从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意义等方面认真筛选甄别的。因此,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内容,教材中一些优美、精辟的句段,笔者也会要求学生多读并且背诵下来。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文中用到了反复的写法:“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2]
在教学时,笔者先是启发学生,第一,这个句子写得很特别,特别在哪里?第二,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弄懂句子是为了强调“我”目睹母亲的疲惫、辛劳,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学生对作者梁晓声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不一会就能把它背诵出来。这样既培养了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语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挖掘表达特点
2011版课标在高年段的教学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3]
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而且要重视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篇章结构、描写方法、表达顺序等,让学生习得作文方法。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经过精挑细选、精心编排而来的。因此,教师应该依托教材,积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描写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课上,笔者让学生思考:“严监生每一次手和头的动作一样吗?你看出了什么?你读出了什么?”。
对于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作者吴敬梓准确地抓住了他动作上的微妙变化,让读者从他的动作中,从他的神态中,从他的摇头中,从他伸出的两根指头中,读出丰富的内容,读出不同的心理,让个性鲜明的严监生从文字中活了起来。紧接着进行迁移练习,让学生填入动词,体会“他”的形象:“他( )地( )在地上,双手( )起钱箱中的人民币,双眼( )成了一道缝儿,像极了一只大苍蝇( )在了一大块臭肉上。”
(二)表达顺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练习表达,挤出时间放在学生的表达顺序训练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含义很容易理解,关键是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因此,笔者先引导学生回忆作者是运用“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写作方法来表达的,然后启发学生仿照这种方法来写写身边的事情(小练笔,可以选用本课积累的词句):联系班里布置的花样教室,让他们描述教室里花儿、手工作品的美,写写班里同学怎样捐献花盆,护花,动手布置教室,再到自己由衷的感慨。学生完成后,四人小组之间再互相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的,你是怎么写的,然后讨论怎么写好,接下来再全班交流写得好的两个段落。教师参与指导,让学生深入认识表达好的同学好在哪里,鼓励他们要写出更好的句子。最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就会动脑筋了,就会有进步、有提高了。 (三)再现课文情境
课文里有很多情景,我们可以适当创造、再现。如,在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中“雪地捕鸟”这件事时,筆者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笔者在讲台上放一本美术课本作为大竹匾,碎粉笔头作为秕谷,铅笔上系上一根细绳。四人小组上台表演,一生拿美术课本,一人撒碎粉笔头,一人负责拉细绳,一人读旁白,他们配合默契,加上专注和兴奋,所以完整地再现了课文描写“雪地捕鸟”时的各种不同的动作,让其他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准确生动而有层次的捕鸟全过程。学生都很喜欢这种体验方式,表演前非常积极和主动,纷纷发表意见、进行彩排,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四、重视口语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或者文中有不同思想火花碰撞的地方,开展有序和有趣的交流,切实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利用。
辩论是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规范语言的平台。例如,在备《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课时,笔者注意到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把严监生视为一个贪婪成性、视钱如命的吝啬鬼来加以讽刺和嘲笑。可是有位名人却以为:“严监生在吴敬梓的笔下不过是一个胆小懦弱、勤俭本分的土财主而已,并不是一个被完全否定的形象,把他看作吝啬鬼不符合人物的本来面目。”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一个思考辩论环节:关于这位名人的评价,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自由组合,分为赞成、不赞成、既赞成又不赞成三个观点来进行辩论。辩论会上,学生辩论有序,思绪飞扬,有理有据明确本方观点,还能结合实际来谈当今的生活需要节俭。辩论的输赢不重要,关键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五、重视 “小练笔”
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读书、写作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高年级课文内容是精彩纷呈的,运用也应是多角度的。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文中几处用到了反复的写法。朗读、体会理解后,笔者布置小练笔:“我鼻子一酸, 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
【關键词】字词教学;语感能力;表达特点;口语表达;小练笔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语言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1]。
反思高年段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有很多令人忧心的地方:错别字数不胜数,乱用成语,习作词不达意,病句等等。这些都说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需要提升。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努力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来源。教师如何依托教材,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重视字词教学
在高年段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般会忽视对教材中词语的品味和运用的训练,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也不会主动去理解新词语。所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只能是囫囵吞枣、雾里看花,词语运用不当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在高年段字词教学中,笔者有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时联系上下文理解,有时引导学生使用“换词比较”“删词”等来理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确、别具一格,而且能让学生学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独特技巧,当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拓展练习,就可提升对词语运用的能力。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课《穷人》中有一段:“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笔者让学生思考“熬”可以去掉或换成“撑、挺、扛”吗? 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熬药、熬夜”理解到“熬”原指时间长,而文中不光包含着日子长,还包含着今后日子苦,要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有了这个“熬”的理解,学生在朗读这段话的时候都能用安慰、解释的语气读出渔夫虽内心有纠结,但他不愿意邻居的孩子饿死或冻死,宁愿自己再苦也要帮助别人。再如第17课《少年闰土》,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动词展开想象写“雪地捕鸟”的情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几个连续动作的词想象老师走进教室的情景,通过全班交流、点评、修改,能写出比别人更有意思的情景。
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并不能忽略,而是要提升品质,指向语用,推动语言文字的运用走向高品质。
二、培养语感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语言文字的运用走向高品质,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培养。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专家们从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意义等方面认真筛选甄别的。因此,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内容,教材中一些优美、精辟的句段,笔者也会要求学生多读并且背诵下来。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文中用到了反复的写法:“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2]
在教学时,笔者先是启发学生,第一,这个句子写得很特别,特别在哪里?第二,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弄懂句子是为了强调“我”目睹母亲的疲惫、辛劳,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学生对作者梁晓声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不一会就能把它背诵出来。这样既培养了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语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挖掘表达特点
2011版课标在高年段的教学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3]
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而且要重视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篇章结构、描写方法、表达顺序等,让学生习得作文方法。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经过精挑细选、精心编排而来的。因此,教师应该依托教材,积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描写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课上,笔者让学生思考:“严监生每一次手和头的动作一样吗?你看出了什么?你读出了什么?”。
对于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作者吴敬梓准确地抓住了他动作上的微妙变化,让读者从他的动作中,从他的神态中,从他的摇头中,从他伸出的两根指头中,读出丰富的内容,读出不同的心理,让个性鲜明的严监生从文字中活了起来。紧接着进行迁移练习,让学生填入动词,体会“他”的形象:“他( )地( )在地上,双手( )起钱箱中的人民币,双眼( )成了一道缝儿,像极了一只大苍蝇( )在了一大块臭肉上。”
(二)表达顺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练习表达,挤出时间放在学生的表达顺序训练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含义很容易理解,关键是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因此,笔者先引导学生回忆作者是运用“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写作方法来表达的,然后启发学生仿照这种方法来写写身边的事情(小练笔,可以选用本课积累的词句):联系班里布置的花样教室,让他们描述教室里花儿、手工作品的美,写写班里同学怎样捐献花盆,护花,动手布置教室,再到自己由衷的感慨。学生完成后,四人小组之间再互相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的,你是怎么写的,然后讨论怎么写好,接下来再全班交流写得好的两个段落。教师参与指导,让学生深入认识表达好的同学好在哪里,鼓励他们要写出更好的句子。最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就会动脑筋了,就会有进步、有提高了。 (三)再现课文情境
课文里有很多情景,我们可以适当创造、再现。如,在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中“雪地捕鸟”这件事时,筆者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笔者在讲台上放一本美术课本作为大竹匾,碎粉笔头作为秕谷,铅笔上系上一根细绳。四人小组上台表演,一生拿美术课本,一人撒碎粉笔头,一人负责拉细绳,一人读旁白,他们配合默契,加上专注和兴奋,所以完整地再现了课文描写“雪地捕鸟”时的各种不同的动作,让其他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准确生动而有层次的捕鸟全过程。学生都很喜欢这种体验方式,表演前非常积极和主动,纷纷发表意见、进行彩排,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四、重视口语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或者文中有不同思想火花碰撞的地方,开展有序和有趣的交流,切实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利用。
辩论是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规范语言的平台。例如,在备《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课时,笔者注意到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把严监生视为一个贪婪成性、视钱如命的吝啬鬼来加以讽刺和嘲笑。可是有位名人却以为:“严监生在吴敬梓的笔下不过是一个胆小懦弱、勤俭本分的土财主而已,并不是一个被完全否定的形象,把他看作吝啬鬼不符合人物的本来面目。”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一个思考辩论环节:关于这位名人的评价,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自由组合,分为赞成、不赞成、既赞成又不赞成三个观点来进行辩论。辩论会上,学生辩论有序,思绪飞扬,有理有据明确本方观点,还能结合实际来谈当今的生活需要节俭。辩论的输赢不重要,关键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五、重视 “小练笔”
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读书、写作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高年级课文内容是精彩纷呈的,运用也应是多角度的。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文中几处用到了反复的写法。朗读、体会理解后,笔者布置小练笔:“我鼻子一酸, 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