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水混凝土又称装饰混凝土。清水混凝土是钢筋混凝土施工技術发展的课题之一。它浇筑的是高质量的混凝土,而且在拆除浇筑模板后,不再作任何外部抹灰等工程。它是一项设计到施工质量、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成品保护、混凝土表面修补和模板设计等方面的综合施工技术。本文主要就清水混凝土设计施工的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清水混凝土;施工;注意事项
Abstract: Clear water concrete is also called decorative concrete. Concrete is o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t is the high quality of concrete pouring, pouring and in the removal of formwork, not for any external plastering engineering. It is a design to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concrete, mix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sign, product protection, concrete surface repairing and template design etc.. This paper mainly on water related technology of concret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for reference only.
Key words: concrete; construction;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清水混凝土的特点
1.1自然性强。清水混凝土施工后不需要任何装饰,其成品颜色均匀、光滑、截面尺寸准确、棱角倒圆,线条顺畅、层间过渡自然,合格的清水混凝土集“精、细、美”于一体,是常规混凝土所无法比拟的;
1.2观感好。由于其不做任何装饰则取消了常规混凝土上的抹灰及面层施工,即使对其加以修饰也是直接刮腻子、涂刷面漆等,其不仅减少了施工工序,也可大量节约资金,降低成本;
1.3质量有保证。由于清水混凝土面层取消了抹灰等工序,因此也避免了空鼓、脱落及裂缝等质量通病,并可在次基础上增大了开间和净高尺寸;
1.4环境效益好。由于其后期的抹灰等工序的取消,因此提高了现场文明施工的程度,同时也降低了建筑垃圾产生量,并可大大节约人力和设备费用的投入而提高了社会效益。
2清水混凝土施工
2.1配合比及材料的选用及配合比设计原则
1)清水混凝土配合比控制要点。混凝土配合比应在满足强度、耐久性及清水饰面混凝土的观感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根据本工程特性,考虑到材料和具体的浇筑方法,采用尽可能小的坍落度和水灰比,坍落度根据浇筑高度的不同也有相应改变。同时要控制好混凝土的基本颜色、含气量、和易性、塌落度损失和初凝时间。
2)清水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要点。①水泥。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要求质量较稳定.含碱量低.标准稠度用水量小,水泥原材料色泽均匀,最好能做到同一批熟料。②粗骨料。选用强度高,5~25 mm 粒径,连续级配好,含泥量不大于0.5%和不带杂物的碎石。③细骨料。选中粗砂,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6,含泥量不大于2% ,大于5mm的泥块含量小于1% ,不得含有杂物,有害物质按重量计不大于1.0%。④水。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地下水时应进行检验,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时,方可拌制混凝土。⑤外加剂。采用UNF23B 复合型缓凝高效减水剂。其减水效果明显,能满足混凝土的各项工作性能。原材料应有足够的存储量,至少保证两层或同一视觉空间的混凝土所需原材料的颜色保持一致。
3)配合比设计原则
根据《混凝土的性能》和《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包括流动性、填充性、耐久性等,下面从以下几点来分析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①耐久性。为了提高清水饰面混凝土的耐久性,应主要从抗渗性、抗化学侵蚀性等方面采取措施。适量的掺加磨细掺合料,混凝土的导电量明显降低,抗氯离子的渗透性明显提高,可以抵抗温度、湿度中性化作用、盐害、冻害等混凝土耐久性的侵蚀。②抗冻性。当工程经历冬季施工,为增强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可采用具有防冻早强泵送、引气组分的外加剂,适当调低水胶比,并掺入适量的磨细掺合料,才能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冻融性能。③抗碳化。碳化速度与混凝土密实度有关,需要通过控制砂、石的级配掺入磨细合料并控制好砂率,水胶比等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参数,以提高结构的密度。④体积的稳定性。混凝土的收缩与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水胶比、混凝土养护失水等有关,要减少混凝土的自身收缩,可采用润湿的多骨粗细骨料代替,普通骨料,以起到“内养护”作用,掺加活性较小的矿物掺合料,增加减缩剂。⑤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当混凝土含碱料赤字大,在潮湿环境下会引起碱—集料反应,导致混凝土被破坏,因此必须控制水泥中含碱量,使用低碱活性集料配置混凝土。
2.2模板工程
1)模板的选择。根据清水混凝土对模板的要求,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模板的重量.刚度及模板表面对可能引起的对混凝土色泽的影响,选用钢木组合体系模板。委托生产厂家定制,要做到下料尺寸精确,拼缝严密,模板面板接缝高差小于1mm,整块模板组拼完成后,用抛光机对接缝处全部进行抛光,把板缝的高低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模板节点控制。为了达到混凝土禅缝互相交圈.施工缝处无挂浆漏浆、无跑模和涨模、无烂根和错台的效果,对模板的阴阳角、明缝、禅缝、预埋件及洞口位置处的模板节点做法进行详细的深化设计。做到安装后拼缝严密,模板间接缝高差、宽度小于1.5mm。
3)模板拆除及维护。混凝土拆模时间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根据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试压强度结果,安排拆模时间。大模板拆除时应用撬杠慢慢撬动使其松动,然后再吊走,不能用大锤敲砸或强行吊动,以免破坏混凝土的外观,同时要加强对清水混凝土的保护。拆下的模板及时清理板面上的混凝土杂质,刷脱模剂,并检查面板的几何尺寸.拼缝及龙骨和扣件的牢固情况,检查合格后立放在坚实平整的地面上待用。
2.3钢筋工程
1)钢筋工程控制要点。钢筋工程要重点检查施工单位进场的钢筋品种.规格以及钢筋的放样.锚固搭接.构造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质量要求。钢筋安装位置要准确,保护层厚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梁板钢筋安装过程严禁在模板上拖拉钢筋,以免损伤模板,钢筋绑扎成型后,应搭设操作垫板,严禁踩踏。所有钢筋及安装作业的焊接工作必须在电焊位下方用金属薄板做垫护,以免焊渣烧伤模板造成砼表面麻点,而影响砼外观质量。
2)钢筋细部控制措施。为了便于混凝土浇筑,钢筋连接尽量采用机械连接和焊接,以使得接头范围内钢筋密度不增加;绑扎钢筋的铅丝应向构件内侧弯折,以免因外露形成锈斑,影响观感质量;混凝土保护层采用塑料垫块及特制的卡口垫块,垫块颜色与混凝土颜色接近;所有入模的钢筋应清除表面锈斑,保持洁净,以免返锈污染混凝土。
2.4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的澆筑。混凝土的振捣浇筑技术对清水混凝土质量至关重要,在浇筑前应做好充分的计划和协调工作,控制好混凝土的质量,保证混凝土性能的同一性,并对施工班组进行详尽的技术交底,实行定人定项操作。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筑,施工缝留设在明缝处,避免因产生冷缝而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2)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为保证其强度和防止产生收缩,应保持浇筑完毕的混凝土的湿润,并在12小时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在高温季节应适当增加养护时间和浇水次数,但混凝土构件拆模后,不可立刻用冷水浇喷,否则会出现温差裂缝,也不得直接用草垫铺盖在混凝土外表面,以免造成黄色污染。冬季施工时不能洒水养护,可在混凝土表面涂刷养护剂进行养护。
3)混凝土的成品保护。在后面的工序施工中,要注意清水混凝土的成品保护,尤其对易碰撞的各个部位,在洞口的阳角处粘贴高度不小于2m的硬塑料护角条加以保护,在楼梯处钉竹胶板将楼梯踏步包裹起来,对不再进行装饰的外墙面,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护。
4)混凝土表面的修复。混凝土脱模后如存在少量气泡或模板拼缝痕迹等稀少缺陷,先用与结构混凝土同标号同品种的水泥掺入适量粘合胶水配成腻子,堵塞小气泡,用细砂纸打磨抛光。板面接触痕迹可用手动砂轮磨平,确保表面平整光洁。
3施工注意事项
3.1正常施工注意事项
1)同一视觉范围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统一,以免影响清水饰面混凝土的效果。
2)模板可采用质量、性能好的国产多层覆膜板,在模板加工和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也能达到相当好的效果。
3)为控制表面裂缝,应尽量选用小直径钢筋,减小钢筋间距,保证混凝土均匀受力,避免混凝土开裂。
3.2 冬期施工注意事项
1)混凝土使用低碱水泥,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混凝土中掺入与非冬期施工外加剂性能相近的防冻剂,避免与前期浇筑混凝土产生色差。混凝土搅拌时间比常温时延长50%时间,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出机温度不低于15℃。
2)加强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保温,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10℃,以免新浇混凝土冷却过快,影响早期强度增长和观感质量。
3)施工楼层形成封闭的环境,当室外温度低于-10℃时,在施工楼层采用电暖气片进行加热保温。做好同条件试件的留置和混凝土的测温工作,随时掌握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根据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结束语:实践证明,清水混凝土技术不仅能创造经济效益,提高工程质量带来社会效益,而且对推动地方建筑业的质量,加快建筑业应用新技术的步伐也有积极意义,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毛志兵,张良杰,张晶波等.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8-21.
[2]侯明华,王旭峰,蒋金生.清水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发展研究[J].施工技术,2005年03期
关键词:清水混凝土;施工;注意事项
Abstract: Clear water concrete is also called decorative concrete. Concrete is o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t is the high quality of concrete pouring, pouring and in the removal of formwork, not for any external plastering engineering. It is a design to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concrete, mix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sign, product protection, concrete surface repairing and template design etc.. This paper mainly on water related technology of concret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for reference only.
Key words: concrete; construction;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清水混凝土的特点
1.1自然性强。清水混凝土施工后不需要任何装饰,其成品颜色均匀、光滑、截面尺寸准确、棱角倒圆,线条顺畅、层间过渡自然,合格的清水混凝土集“精、细、美”于一体,是常规混凝土所无法比拟的;
1.2观感好。由于其不做任何装饰则取消了常规混凝土上的抹灰及面层施工,即使对其加以修饰也是直接刮腻子、涂刷面漆等,其不仅减少了施工工序,也可大量节约资金,降低成本;
1.3质量有保证。由于清水混凝土面层取消了抹灰等工序,因此也避免了空鼓、脱落及裂缝等质量通病,并可在次基础上增大了开间和净高尺寸;
1.4环境效益好。由于其后期的抹灰等工序的取消,因此提高了现场文明施工的程度,同时也降低了建筑垃圾产生量,并可大大节约人力和设备费用的投入而提高了社会效益。
2清水混凝土施工
2.1配合比及材料的选用及配合比设计原则
1)清水混凝土配合比控制要点。混凝土配合比应在满足强度、耐久性及清水饰面混凝土的观感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根据本工程特性,考虑到材料和具体的浇筑方法,采用尽可能小的坍落度和水灰比,坍落度根据浇筑高度的不同也有相应改变。同时要控制好混凝土的基本颜色、含气量、和易性、塌落度损失和初凝时间。
2)清水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要点。①水泥。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要求质量较稳定.含碱量低.标准稠度用水量小,水泥原材料色泽均匀,最好能做到同一批熟料。②粗骨料。选用强度高,5~25 mm 粒径,连续级配好,含泥量不大于0.5%和不带杂物的碎石。③细骨料。选中粗砂,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6,含泥量不大于2% ,大于5mm的泥块含量小于1% ,不得含有杂物,有害物质按重量计不大于1.0%。④水。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地下水时应进行检验,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时,方可拌制混凝土。⑤外加剂。采用UNF23B 复合型缓凝高效减水剂。其减水效果明显,能满足混凝土的各项工作性能。原材料应有足够的存储量,至少保证两层或同一视觉空间的混凝土所需原材料的颜色保持一致。
3)配合比设计原则
根据《混凝土的性能》和《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包括流动性、填充性、耐久性等,下面从以下几点来分析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①耐久性。为了提高清水饰面混凝土的耐久性,应主要从抗渗性、抗化学侵蚀性等方面采取措施。适量的掺加磨细掺合料,混凝土的导电量明显降低,抗氯离子的渗透性明显提高,可以抵抗温度、湿度中性化作用、盐害、冻害等混凝土耐久性的侵蚀。②抗冻性。当工程经历冬季施工,为增强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可采用具有防冻早强泵送、引气组分的外加剂,适当调低水胶比,并掺入适量的磨细掺合料,才能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冻融性能。③抗碳化。碳化速度与混凝土密实度有关,需要通过控制砂、石的级配掺入磨细合料并控制好砂率,水胶比等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参数,以提高结构的密度。④体积的稳定性。混凝土的收缩与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水胶比、混凝土养护失水等有关,要减少混凝土的自身收缩,可采用润湿的多骨粗细骨料代替,普通骨料,以起到“内养护”作用,掺加活性较小的矿物掺合料,增加减缩剂。⑤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当混凝土含碱料赤字大,在潮湿环境下会引起碱—集料反应,导致混凝土被破坏,因此必须控制水泥中含碱量,使用低碱活性集料配置混凝土。
2.2模板工程
1)模板的选择。根据清水混凝土对模板的要求,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模板的重量.刚度及模板表面对可能引起的对混凝土色泽的影响,选用钢木组合体系模板。委托生产厂家定制,要做到下料尺寸精确,拼缝严密,模板面板接缝高差小于1mm,整块模板组拼完成后,用抛光机对接缝处全部进行抛光,把板缝的高低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模板节点控制。为了达到混凝土禅缝互相交圈.施工缝处无挂浆漏浆、无跑模和涨模、无烂根和错台的效果,对模板的阴阳角、明缝、禅缝、预埋件及洞口位置处的模板节点做法进行详细的深化设计。做到安装后拼缝严密,模板间接缝高差、宽度小于1.5mm。
3)模板拆除及维护。混凝土拆模时间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根据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试压强度结果,安排拆模时间。大模板拆除时应用撬杠慢慢撬动使其松动,然后再吊走,不能用大锤敲砸或强行吊动,以免破坏混凝土的外观,同时要加强对清水混凝土的保护。拆下的模板及时清理板面上的混凝土杂质,刷脱模剂,并检查面板的几何尺寸.拼缝及龙骨和扣件的牢固情况,检查合格后立放在坚实平整的地面上待用。
2.3钢筋工程
1)钢筋工程控制要点。钢筋工程要重点检查施工单位进场的钢筋品种.规格以及钢筋的放样.锚固搭接.构造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质量要求。钢筋安装位置要准确,保护层厚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梁板钢筋安装过程严禁在模板上拖拉钢筋,以免损伤模板,钢筋绑扎成型后,应搭设操作垫板,严禁踩踏。所有钢筋及安装作业的焊接工作必须在电焊位下方用金属薄板做垫护,以免焊渣烧伤模板造成砼表面麻点,而影响砼外观质量。
2)钢筋细部控制措施。为了便于混凝土浇筑,钢筋连接尽量采用机械连接和焊接,以使得接头范围内钢筋密度不增加;绑扎钢筋的铅丝应向构件内侧弯折,以免因外露形成锈斑,影响观感质量;混凝土保护层采用塑料垫块及特制的卡口垫块,垫块颜色与混凝土颜色接近;所有入模的钢筋应清除表面锈斑,保持洁净,以免返锈污染混凝土。
2.4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的澆筑。混凝土的振捣浇筑技术对清水混凝土质量至关重要,在浇筑前应做好充分的计划和协调工作,控制好混凝土的质量,保证混凝土性能的同一性,并对施工班组进行详尽的技术交底,实行定人定项操作。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筑,施工缝留设在明缝处,避免因产生冷缝而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2)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为保证其强度和防止产生收缩,应保持浇筑完毕的混凝土的湿润,并在12小时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在高温季节应适当增加养护时间和浇水次数,但混凝土构件拆模后,不可立刻用冷水浇喷,否则会出现温差裂缝,也不得直接用草垫铺盖在混凝土外表面,以免造成黄色污染。冬季施工时不能洒水养护,可在混凝土表面涂刷养护剂进行养护。
3)混凝土的成品保护。在后面的工序施工中,要注意清水混凝土的成品保护,尤其对易碰撞的各个部位,在洞口的阳角处粘贴高度不小于2m的硬塑料护角条加以保护,在楼梯处钉竹胶板将楼梯踏步包裹起来,对不再进行装饰的外墙面,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护。
4)混凝土表面的修复。混凝土脱模后如存在少量气泡或模板拼缝痕迹等稀少缺陷,先用与结构混凝土同标号同品种的水泥掺入适量粘合胶水配成腻子,堵塞小气泡,用细砂纸打磨抛光。板面接触痕迹可用手动砂轮磨平,确保表面平整光洁。
3施工注意事项
3.1正常施工注意事项
1)同一视觉范围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统一,以免影响清水饰面混凝土的效果。
2)模板可采用质量、性能好的国产多层覆膜板,在模板加工和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也能达到相当好的效果。
3)为控制表面裂缝,应尽量选用小直径钢筋,减小钢筋间距,保证混凝土均匀受力,避免混凝土开裂。
3.2 冬期施工注意事项
1)混凝土使用低碱水泥,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混凝土中掺入与非冬期施工外加剂性能相近的防冻剂,避免与前期浇筑混凝土产生色差。混凝土搅拌时间比常温时延长50%时间,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出机温度不低于15℃。
2)加强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保温,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10℃,以免新浇混凝土冷却过快,影响早期强度增长和观感质量。
3)施工楼层形成封闭的环境,当室外温度低于-10℃时,在施工楼层采用电暖气片进行加热保温。做好同条件试件的留置和混凝土的测温工作,随时掌握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根据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结束语:实践证明,清水混凝土技术不仅能创造经济效益,提高工程质量带来社会效益,而且对推动地方建筑业的质量,加快建筑业应用新技术的步伐也有积极意义,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毛志兵,张良杰,张晶波等.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8-21.
[2]侯明华,王旭峰,蒋金生.清水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发展研究[J].施工技术,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