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多媒体上好语文课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ai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如何使用多媒体这把“双刃剑”,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本文主要从语文多媒体课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语文多媒体课的误区、语文多媒体课的措施及方法等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 ; 语文课 ; 课堂教学;多媒体
  
  1 语文多媒体课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语文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兴趣是能力的源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深入挖掘教材中审美因素,运用音乐、动画、制成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场景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比如上《端午日》时,我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对于民俗文化不是很了解,于是先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些有关的少数民族风情活动的片断,如赛龙舟,包粽子等在上课文前播放给学生看,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也使学生对湘西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课文赏析奠定了最佳的心理基础。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加深印象,这样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三峡》中三峡的四季特点是个重点,所以我就先出示三峡四季及今昔对照的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这样很快就领悟到了三峡的四季特点,然后从文中找出作者的描写。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能适时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如《醉翁亭记》中“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一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就出示能表述这句话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用直观画面突破抽象文字。
  
  2 语文多媒体课的误区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是,目前,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以上种种做法都有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可见,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理由如下:
  其一,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与别的学科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其二,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其三,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因此,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冷静,忌盲目。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应如何使用好多媒体呢?
  
  3 语文多媒体课的措施及方法
  
  我认为,应把握好几个“切入点”:
  3.1 利用多媒体,解决 “盲点”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知识面非常广。而老师和学生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也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熟悉,教参中又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这就形成了我们教学的一个“盲点”。这些知识我们又很难从其他途径来获得,此时,运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上册《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中要求介绍一些宇宙中的知识等等,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很难掌握这些资料,而教参中又没有相关知识的介绍,这就形成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盲点”。如何来扫除它呢?此时,网络就起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网络中输入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又快又全面地了解到有关的知识。把这些资料做成多媒体,教学时,既克服了课文知识的“盲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课堂上得有声有色,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2 运用多媒体,攻克 “难点”
  每篇课文、每个课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一些教学难点。这些难点,有的是因为课文的内容较难理解,有的是因为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有的则是受一些条件的影响等等。对于这些在教学中出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当然很多,比如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等。但有些课文或句子,却不是这些传统的方法所能很好地解决的。此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来进行理解,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中学七年级有一篇课文《济南的冬天》,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其中就有几个句子较难理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些句子,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去指导理解,显然效果不会很好。而如果使用多媒体,将冬天被冰雪覆盖的原野、清澈透明的泉水通过声、光、色等多种途径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就容易得多了!这些句话,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更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来理解这句话?如果先让学生观看一下相关的录像:随着镜头的越拉越远,它就会体现这种效果。再让学生讨论后发言,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句子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更为精彩!
  总之,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文字的魅力,从而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应围绕着语文这一中心,而不是让语文以它为中心。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很好地利用它,让它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就一定能上出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倡导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文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对数学学习的价值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从植树问题的基本原理、植树问题与等差数列的联系和植树问题与等差数列的应用及拓展方面,对新进入课程的植树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启迪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植树问题;拓展;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倡导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
期刊
1 学生是主体关爱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1 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
期刊
上课自然离不开备课,也离不开教师对语文“学什么”…“怎样学”的理解与实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  顺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通过自己分析、肢解课文,然后将“教学要求”中学生须掌握的东西一一告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数学,在实践生活运用数学,达到学以致用,在运用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关键词】自主探究; 实践操作; 合作交流 ;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物实验教学作为初中阶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让学生以生物实验为乐,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我认为关键是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把握好“度”与“导”,下面就多年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 “度”的把握     实验教学中的“度”就是一种教学尺度,讲究的是适中,追求的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把握教学、调控教学
期刊
【摘要】速度——时间(v-t)图象是描述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横坐标表示从计时开始的各个时刻,纵坐标表示从计时开始任一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它能很直观、形象地反映物体的运动规律,是解答一些物理问题常用的工具,也是高中物理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面积;图象    关于v-t图象的教学,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的第一章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期刊
课件是“声、像、影”等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程改革以来,各个学科都在积极运用电化手段与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师更是把语文课堂打扮得“花枝招展”,让孩子们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遨游。结合所用过的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浅谈一下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越性。    1 制造气氛,
期刊
【摘要】《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行为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与控制这些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力。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
期刊
1 建设班级良好文化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意义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比较自私,缺乏责任感。有部分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其心理特征表现为:心智活动差,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大,缺乏长远动机;班级缺乏凝聚力,没有成为学生最快乐的场所;心理不够健康,信心不足,意志不够坚强,怕困难,怕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活动,其本身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过程,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真理的能力。会促使学生自主的发现观察、探究、分析他们所面对的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其次,它的一大特点就在于课是灵活的,时间上可长可短,即可以有一节课时间集中学习也可以有更长时间的地理调查,社会访问,还可以是较短时间的师生交谈,空间上它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