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多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上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愿意学、能够学、创造性地学,以实现教和学的良性互动与生成,以主动性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学案导学以其特有的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越来越受到较多人的关注。
近两年,结合我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以学案为依据,对初中数学新授课环节进行了探索。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前,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把所学知识由课本结构变为认知结构,把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分解,提炼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题目,再配备一定数量的巩固练习,形成一个学习方案,在上课前分发给学生,以备课堂上使用。现就结合我校导学案对数学新授课基本环节做以下阐述。基本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应用拓展→达标测评、作业布置→课后反思。
1 设置创新性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例题和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例如:在讲《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时,我在课前放映了大量与旋转相关的图片,像飞机的螺旋桨、汽车的雨刷、旋转的齿轮、水车、钟表、摩天轮等,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走向探究性学习的境界。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问题情境设置得当,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融入到新课之中。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数学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的过程。所以,要有效地实施探究式学习,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创设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学习,使之不仅能够学到知识,也能够学会思维,学会提出问题,包括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编排不同类型的例题。学生根据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依据导学案自主探究,个人有疑难时,先做标记。学生自主学习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然后由组长向老师汇报学习的疑点、难点。在学生探究学习时,教师一方面要巡回指导,一方面要以平等的心态参加讨论,适时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并收集学生的疑难信息,一一讲解。另外自主学习要有时间要求,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二节课的时间能学习一节课的内容就算不错。这样的训练必然影响数学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3 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这样一来,教师要从传统的“教书匠”形象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必须打破对以往教学的认识,确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对学生、课堂和知识形成新的认识,真正体会“对话”、“互动”、“交往”等新的理念在课堂中重大意义。只有在思想上真正有所转变,才有可能在实践中真正践行这些理念。教师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环节中所设置的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人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全班学生听讲,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随时质问,当讲解的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让已解决此问题的学生继续讲解,教师适当补充点拨,当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应立即抓住问题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明晰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益。
4 归纳总结、应用拓展 。
4.1 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的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意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
4.2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归纳总结习惯的培养。
4.3 及时对小组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 达标测评、改进作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练习设计,在上课时发给学生,到第五环节时有学生独立完成。在问题和练习设计上,注重难易梯度。既有侧重于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题,又有侧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典型题。其中,基本知识不少于70%。要针对展示课中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设置一定量的选做题,进行强化巩固,供学有余力的优秀生练习提高。另外,改进作业仅靠替换教材内容是“治标不治本”。要真正引导学生学好知识还得将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新知以后,课后常有许多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解答这些问题其实类似于“应试”,因为题中的条件都是编者设定好了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比较有局限性、不灵活,更别谈创新。我们可以大胆地改变练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新课后立即进行实践应用。这些实践活动的结果表明: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很好地实践新知,还能获得许多教材中未提及的丰富的知识,从而建构起完整且科学的知识结构。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很高的价值。
6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是教师对教学价值进行沉淀、过滤、剔除、保留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通过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因此,一个教师既想成为名家又要成为教育家只能依赖于不间断的课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发展。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实践、交流、动手、动脑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我相信:我们老师如果能转变教学观念,平时多采用一些好的方法,多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趣题、益智题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就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灵活运用导学案,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克服了教师满堂灌的弊端。学案导学还有利于教师教师提高课堂的容量和教学质量,教师对课堂的占有量减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
通过新授课的教学尝试和探索,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导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具有“导读、导思、导做、导听”的作用。灵活运用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
近两年,结合我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以学案为依据,对初中数学新授课环节进行了探索。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前,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把所学知识由课本结构变为认知结构,把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分解,提炼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题目,再配备一定数量的巩固练习,形成一个学习方案,在上课前分发给学生,以备课堂上使用。现就结合我校导学案对数学新授课基本环节做以下阐述。基本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应用拓展→达标测评、作业布置→课后反思。
1 设置创新性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例题和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例如:在讲《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时,我在课前放映了大量与旋转相关的图片,像飞机的螺旋桨、汽车的雨刷、旋转的齿轮、水车、钟表、摩天轮等,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走向探究性学习的境界。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问题情境设置得当,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融入到新课之中。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数学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的过程。所以,要有效地实施探究式学习,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创设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学习,使之不仅能够学到知识,也能够学会思维,学会提出问题,包括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编排不同类型的例题。学生根据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依据导学案自主探究,个人有疑难时,先做标记。学生自主学习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然后由组长向老师汇报学习的疑点、难点。在学生探究学习时,教师一方面要巡回指导,一方面要以平等的心态参加讨论,适时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并收集学生的疑难信息,一一讲解。另外自主学习要有时间要求,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二节课的时间能学习一节课的内容就算不错。这样的训练必然影响数学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3 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这样一来,教师要从传统的“教书匠”形象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必须打破对以往教学的认识,确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对学生、课堂和知识形成新的认识,真正体会“对话”、“互动”、“交往”等新的理念在课堂中重大意义。只有在思想上真正有所转变,才有可能在实践中真正践行这些理念。教师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环节中所设置的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人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全班学生听讲,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随时质问,当讲解的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让已解决此问题的学生继续讲解,教师适当补充点拨,当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应立即抓住问题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明晰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益。
4 归纳总结、应用拓展 。
4.1 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的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意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
4.2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归纳总结习惯的培养。
4.3 及时对小组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 达标测评、改进作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练习设计,在上课时发给学生,到第五环节时有学生独立完成。在问题和练习设计上,注重难易梯度。既有侧重于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题,又有侧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典型题。其中,基本知识不少于70%。要针对展示课中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设置一定量的选做题,进行强化巩固,供学有余力的优秀生练习提高。另外,改进作业仅靠替换教材内容是“治标不治本”。要真正引导学生学好知识还得将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新知以后,课后常有许多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解答这些问题其实类似于“应试”,因为题中的条件都是编者设定好了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比较有局限性、不灵活,更别谈创新。我们可以大胆地改变练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新课后立即进行实践应用。这些实践活动的结果表明: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很好地实践新知,还能获得许多教材中未提及的丰富的知识,从而建构起完整且科学的知识结构。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很高的价值。
6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是教师对教学价值进行沉淀、过滤、剔除、保留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通过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因此,一个教师既想成为名家又要成为教育家只能依赖于不间断的课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发展。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实践、交流、动手、动脑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我相信:我们老师如果能转变教学观念,平时多采用一些好的方法,多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趣题、益智题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就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灵活运用导学案,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克服了教师满堂灌的弊端。学案导学还有利于教师教师提高课堂的容量和教学质量,教师对课堂的占有量减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
通过新授课的教学尝试和探索,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导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具有“导读、导思、导做、导听”的作用。灵活运用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