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针对阅读教学的特点,努力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指导,突出“导”字。
一、设境导入,初读感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和谐的氛围,精彩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探究的愿望,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愉悦有趣的导入情境,增强“情”与“趣”的有机结合,点燃学生情绪体验的火花,为学好新课奠定基础。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情境:用多媒体播映《苏州园林》的一组照片,通过优美的风景和清新的乐曲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赏心悦目的胜境中去。接着播映国家邮电部发行的《苏州园林——拙政园》和《颐和园》邮票。然后教师提问: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前面的风光和拙政园邮票所反映的是我国江南最秀美的苏州园林,后面的“颐和园”邮票反映的是清朝在北京依照苏州园林建造的皇家花园。如果让你写文章,你能就其中的一种作出具体说明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看他是怎样写出苏州园林的特点?请同学们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找出苏州园林的特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得意恰是入境时”的境界。
二、设疑导读,细读理解
心理学认为:疑问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究即成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教材,精心润色内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探究,将课文学深学透,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在第一阶段,笔者选用《古文观止》后的评语设疑,通过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弊,兴亡关头,以闺阁小语破之、快哉!”激发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参出什么微理?(2)为什么说:“千古臣谄君弊,兴亡关头”,此文是“以闺阁小语破之”?学生明白了本文写“比美”之事,是为了引出“受蔽”这一要点,在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就“受蔽”这一点来看,有极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这样将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会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在第二阶段,又促使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将“比美”和“受蔽”写具体的昵?是怎样说服齐王纳谏的呢?通过精讲、精读,学生认识到:一是在结构上采用“三叠法”,即三问三答,三思三悟,三比三喻,三赏三变而使叙事过程生动具体;二是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说明纳谏除弊才能国富民安的道理。在第三阶段,通过练习让学生总结实虚词规律,通过写作练习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和练习,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这样巧妙设疑,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促进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设疑、细读、讨论、探究,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便将以此深化。
三、激情导读,品读升华
诵读是探究性阅读指导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琅琅,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不是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诵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从感情上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升华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得到情感的陶冶。如《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可以设计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感悟文章的美。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初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宗璞描绘紫藤萝花的笔触,细腻传神,通过刚才的自由朗读,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美的体验,想要彼此分享,现在就请大家踊跃举手,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这样处理朗读(重音、语调和语速)的理由,可以结合语句所写的内容,运用的修辞手法,字词的内涵作用等来谈。其他同学闭目聆听朗读者为你带来的“花之歌”,并在你的脑海中再次描绘出那紫藤萝花开的图景。一经这样导读,学生的激情就来了:有的说“我认为要重读一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中的。挨’、‘接’、‘推’、‘挤’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繁盛。‘挨’、‘挤’二字让人不禁浮现出花多得一朵和一朵紧紧地贴在一起,连空隙儿都找不到的画面;而‘推’、‘挤’二字将紫藤萝花写活了,仿佛一群孩子在互相打闹,赋予静的花以动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花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分文章七分读”,语言生动的美文更需要通过吟咏朗读来传情和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的能力。学生按上述的方法反复自由读,把握好语气、情感,相互评价。这样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诵读起来就很有感情,情感也会随着诵读活动的深入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事实证明。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训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主要途径。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精心引导,耐心启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设境导入,初读感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和谐的氛围,精彩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探究的愿望,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愉悦有趣的导入情境,增强“情”与“趣”的有机结合,点燃学生情绪体验的火花,为学好新课奠定基础。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情境:用多媒体播映《苏州园林》的一组照片,通过优美的风景和清新的乐曲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赏心悦目的胜境中去。接着播映国家邮电部发行的《苏州园林——拙政园》和《颐和园》邮票。然后教师提问: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前面的风光和拙政园邮票所反映的是我国江南最秀美的苏州园林,后面的“颐和园”邮票反映的是清朝在北京依照苏州园林建造的皇家花园。如果让你写文章,你能就其中的一种作出具体说明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看他是怎样写出苏州园林的特点?请同学们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找出苏州园林的特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得意恰是入境时”的境界。
二、设疑导读,细读理解
心理学认为:疑问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究即成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教材,精心润色内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探究,将课文学深学透,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在第一阶段,笔者选用《古文观止》后的评语设疑,通过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弊,兴亡关头,以闺阁小语破之、快哉!”激发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参出什么微理?(2)为什么说:“千古臣谄君弊,兴亡关头”,此文是“以闺阁小语破之”?学生明白了本文写“比美”之事,是为了引出“受蔽”这一要点,在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就“受蔽”这一点来看,有极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这样将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会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在第二阶段,又促使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将“比美”和“受蔽”写具体的昵?是怎样说服齐王纳谏的呢?通过精讲、精读,学生认识到:一是在结构上采用“三叠法”,即三问三答,三思三悟,三比三喻,三赏三变而使叙事过程生动具体;二是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说明纳谏除弊才能国富民安的道理。在第三阶段,通过练习让学生总结实虚词规律,通过写作练习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和练习,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这样巧妙设疑,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促进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设疑、细读、讨论、探究,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便将以此深化。
三、激情导读,品读升华
诵读是探究性阅读指导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琅琅,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不是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诵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从感情上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升华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得到情感的陶冶。如《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可以设计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感悟文章的美。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初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宗璞描绘紫藤萝花的笔触,细腻传神,通过刚才的自由朗读,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美的体验,想要彼此分享,现在就请大家踊跃举手,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这样处理朗读(重音、语调和语速)的理由,可以结合语句所写的内容,运用的修辞手法,字词的内涵作用等来谈。其他同学闭目聆听朗读者为你带来的“花之歌”,并在你的脑海中再次描绘出那紫藤萝花开的图景。一经这样导读,学生的激情就来了:有的说“我认为要重读一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中的。挨’、‘接’、‘推’、‘挤’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繁盛。‘挨’、‘挤’二字让人不禁浮现出花多得一朵和一朵紧紧地贴在一起,连空隙儿都找不到的画面;而‘推’、‘挤’二字将紫藤萝花写活了,仿佛一群孩子在互相打闹,赋予静的花以动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花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分文章七分读”,语言生动的美文更需要通过吟咏朗读来传情和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的能力。学生按上述的方法反复自由读,把握好语气、情感,相互评价。这样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诵读起来就很有感情,情感也会随着诵读活动的深入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事实证明。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训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主要途径。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精心引导,耐心启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