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学习特征的教学活动模式,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它更注重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谈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问题;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所以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中学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同时,还能“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性教学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原来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学习特征的教学活动模式,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它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自主合作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解决问题,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探索活动,它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它更注重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笔者在在实践中有以下认识:
1.坚持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是课程改革的重心。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着只有在阅读中才能产生对文本的理解,同一篇文章,由于阅读者的不同,所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这和鲁迅先生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是吻合的。所以,我在课堂中让学生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的不同,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中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难度大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性,学生针对疑难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探讨,形成统一的结果。在评议时以小组为单位评议,促进小组成员的集体意识,各小组成员目标一致,同心协力,攻克疑难,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良性发展。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求知心和探索欲积极保护,让他们在探究中取长补短,对他们要探究的问题及时馈和指导,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取和喜悦,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我用残损的手掌》时,要求学生在读第一遍时,自己体会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在读第二遍时,自悟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自读第三遍,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不同,结合诗的内容具体分析一下。学生在展开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了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2.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促进研究问题的意识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为更好的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能引导学生自发的进入到情境中去,促进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到研究问题的状态中去。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记得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让学生初步学习课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的插图,那位光着身子的人就是皇帝。皇帝为何光着身子?因为他很穷买不起衣服,还是他正在进行泳装表演呢?”刚说完,同学们就哄堂大笑。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且理解得相当准确。创设这个问题,虽简单,却犹如一粒“开心糖”,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3.采取多种行式,增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为使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处发展,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形式,如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为做好这一点,我坚持从以下方面做起:
3.1抓住学生有价值的质疑。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辩论、讨论,而且一旦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也能引起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在一节课中,哪个地方组织辩论、讨论,辩论什么,讨论什么,至关重要。把握好辩论的主题,既决定着辩论的方向,又关系到辩论价值,可以说是辩论组织艺术之魂。辩论的主题选择要富有认识意义和实践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
3.2抓住课文的矛盾处。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运动是参与学习的真正内动力。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矛盾之处展开讨论,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会使学生大脑里掀起智慧的巨澜。
3.3抓空白处和启发处。学生的生活积累是不可低估的,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课文的空白之处为辩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启发性的内容能帮助学生打开辩论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走进文章“心灵”,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积极主动的思考,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开阔思路、勇于进取;还能促进学生的多方面素质的成长,如社交技能、自尊、责任心、心理健康等。是一种很适宜于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问题;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所以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中学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同时,还能“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性教学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原来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学习特征的教学活动模式,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它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自主合作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解决问题,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探索活动,它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它更注重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笔者在在实践中有以下认识:
1.坚持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是课程改革的重心。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着只有在阅读中才能产生对文本的理解,同一篇文章,由于阅读者的不同,所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这和鲁迅先生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是吻合的。所以,我在课堂中让学生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的不同,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中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难度大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性,学生针对疑难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探讨,形成统一的结果。在评议时以小组为单位评议,促进小组成员的集体意识,各小组成员目标一致,同心协力,攻克疑难,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良性发展。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求知心和探索欲积极保护,让他们在探究中取长补短,对他们要探究的问题及时馈和指导,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取和喜悦,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我用残损的手掌》时,要求学生在读第一遍时,自己体会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在读第二遍时,自悟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自读第三遍,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不同,结合诗的内容具体分析一下。学生在展开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了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2.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促进研究问题的意识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为更好的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能引导学生自发的进入到情境中去,促进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到研究问题的状态中去。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记得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让学生初步学习课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的插图,那位光着身子的人就是皇帝。皇帝为何光着身子?因为他很穷买不起衣服,还是他正在进行泳装表演呢?”刚说完,同学们就哄堂大笑。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且理解得相当准确。创设这个问题,虽简单,却犹如一粒“开心糖”,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3.采取多种行式,增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为使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处发展,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形式,如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为做好这一点,我坚持从以下方面做起:
3.1抓住学生有价值的质疑。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辩论、讨论,而且一旦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也能引起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在一节课中,哪个地方组织辩论、讨论,辩论什么,讨论什么,至关重要。把握好辩论的主题,既决定着辩论的方向,又关系到辩论价值,可以说是辩论组织艺术之魂。辩论的主题选择要富有认识意义和实践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
3.2抓住课文的矛盾处。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运动是参与学习的真正内动力。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矛盾之处展开讨论,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会使学生大脑里掀起智慧的巨澜。
3.3抓空白处和启发处。学生的生活积累是不可低估的,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课文的空白之处为辩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启发性的内容能帮助学生打开辩论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走进文章“心灵”,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积极主动的思考,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开阔思路、勇于进取;还能促进学生的多方面素质的成长,如社交技能、自尊、责任心、心理健康等。是一种很适宜于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