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1 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
1.1 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兴趣”二字,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只要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读。这本来是特别有道理的,但一旦面对孩子,这种道理有时会变得挺无力,因为孩子似乎除了对那些我们认为益处不大、趣味不高甚至有些无聊的东西感“兴趣”外,死活不能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兴趣。于是我们就有必要“引导”,于是我们就会当然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交给孩子,我们的理由是: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可能真的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依赖我们的培养。于是,就有了十几年长盛不衰的“读书教育活动”。偶尔,学校、老师也会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可那绝大多数都是老师们小时候的畅销书,其中当然不乏经典,但是远离今天的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
1.2 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近几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因为书中对于“光轮2000”的精彩描写,使学校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下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而想方设法地努力;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暇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给扼杀。
1.3 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温柔的一面。
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地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2 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有了好书、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接下来我们应该考虑孩子们应该怎样读书?2002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可以这样说,理想的阅读方式就是能推动持续阅读的方式。
2.1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
2.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3 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体验?这又是一个很现实很严峻的问题,因为阅读总有体验我们必须要面对;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影响阅读的动机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3.1 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
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即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即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3.2 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孩子喜欢手持一根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孩子会聚在一起热烈的交谈书中的情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于自抑的表现。小孩子都做过“过家家”的游戏,这不也是他们阅读了生活这本大书以后的一种表现吗?
4 鼓励先进,促进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孩子们喜欢游戏、喜欢表现、喜欢攀比,利用游戏可以刨设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比如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在这类活動中,如果表现的方法就是看谁阅读、背诵、写出文章,谁就获得公认的优秀成绩,谁就成为这个游戏的赢家,并就能赢得全班同学最热烈的掌声,并得到老师的赞扬和一定的奖励。如果多一点这种活动,还怕孩子不跟着你玩阅读?当然,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当然要多设擂台,多设奖项。让孩子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孩子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将会更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瀚的书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1 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
1.1 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兴趣”二字,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只要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读。这本来是特别有道理的,但一旦面对孩子,这种道理有时会变得挺无力,因为孩子似乎除了对那些我们认为益处不大、趣味不高甚至有些无聊的东西感“兴趣”外,死活不能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兴趣。于是我们就有必要“引导”,于是我们就会当然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交给孩子,我们的理由是: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可能真的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依赖我们的培养。于是,就有了十几年长盛不衰的“读书教育活动”。偶尔,学校、老师也会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可那绝大多数都是老师们小时候的畅销书,其中当然不乏经典,但是远离今天的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
1.2 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近几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因为书中对于“光轮2000”的精彩描写,使学校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下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而想方设法地努力;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暇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给扼杀。
1.3 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温柔的一面。
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地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2 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有了好书、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接下来我们应该考虑孩子们应该怎样读书?2002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可以这样说,理想的阅读方式就是能推动持续阅读的方式。
2.1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
2.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3 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体验?这又是一个很现实很严峻的问题,因为阅读总有体验我们必须要面对;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影响阅读的动机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3.1 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
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即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即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3.2 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孩子喜欢手持一根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孩子会聚在一起热烈的交谈书中的情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于自抑的表现。小孩子都做过“过家家”的游戏,这不也是他们阅读了生活这本大书以后的一种表现吗?
4 鼓励先进,促进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孩子们喜欢游戏、喜欢表现、喜欢攀比,利用游戏可以刨设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比如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在这类活動中,如果表现的方法就是看谁阅读、背诵、写出文章,谁就获得公认的优秀成绩,谁就成为这个游戏的赢家,并就能赢得全班同学最热烈的掌声,并得到老师的赞扬和一定的奖励。如果多一点这种活动,还怕孩子不跟着你玩阅读?当然,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当然要多设擂台,多设奖项。让孩子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孩子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将会更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瀚的书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