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不止一次听学生说:“我喜欢语文,但不喜欢语文课。”学生解释说,所谓“喜欢语文”是因为语文所蕴含的精神养料使他们心灵愉悦。的确如此,每到新学期发下课本,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读的肯定是语文书,他们读得那么专心,看得那么入神,真让人感动。可一到语文课上,他们却表现得毫无兴趣。我想,这些恐怕与语文老师忽视学生心理愉悦因素有很大关系。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明确提出了乐学对一个人的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国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就对自己提出“每一堂课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在笑声里能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有哪一个学生不愿上这样的课呢?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因素,寓教于乐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
几千年来,“师道尊严”、“师者至上”拉开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捆住了学生的手脚,使他们的表现亦步亦趋、畏首畏脚,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老师该找准自己的位置,站到和学生平等的地方,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自尊,珍视学生每一次独特的体验,彻底给学生松绑,让他们放开手脚,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必担心老师的斥责、同学的嘲笑,因为已没有了让他们感到惧怕的惟一的、标准的答案。老师的口头禅经常是:“是不是可以这样?”“可以吗?”“同意吗?”……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觉得轻松、释然。
二、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这明确规定了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收购站。新一代的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维、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课堂上必须还他们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去学、自己去学、独立探讨、猎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的乐趣,从而把学习看成是一项既紧张又愉悦的求知增能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创设情境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诱发,在生动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方得以最有效的调动和激发。”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创设一些可感知、有声有色的境界,给学生生动鲜明的形象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其情感。
1、利用音乐,通过朗读创设情境。音乐,以其节奏美和旋律美,创设一种令人遐想的氛围,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想象,给人以美的熏陶。朗读就是通过有声语言,直观形象地再现、传递作者思想,使读者与作者在在情感上达到沟通,产生共鸣。如:在教学光未然的《黄河颂》时,在做完相关的知识铺垫后,让学生微闭双眼,静听音乐《黄河大合唱》,去想象黄河奔腾咆哮、激流飞溅,纤夫步伐沉重,人民团结一心、拼死杀敌等场景。又如:教读《羚羊木雕》时,分成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万芳妈妈、叙事者的角色朗读,让学生自己去读出各自人物的语气、感情,使他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2、创设表演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课本中有些课文(如小说、童话)可以让学生自改、自导、自演,以剧本的方式再现课文,挖掘学生的表演才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对主题的深入挖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自觉参与的意识,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如:教读《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可让学生课下自愿結组,改成剧本,上课时到讲台上表演。
四、综合运用激励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普遍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有受人重视的需求。首先,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认为自己能行,都对语文的学习充满信心。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更多的信任、期待、鼓励、表扬,一个赞许的眼神给学生送去的就是一个片温暖的阳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使学生有春风化雨之感。其次给每个同学以展示的机会,从而增强其自信力。如:开展读书比赛、课堂抢答、开辩论会、讲故事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竞争劲头。
五、教师讲课语言讲究艺术性
语言是教师的教学工具,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无论是侃侃而谈,还是旁征博引,或是风趣、幽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愉悦的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达到以下要求:教师头脑中需要有足够的信息储备,还能做到或侃侃而谈,或娓娓而叙,或巧妙点拨;在准、精、美上下功夫(准,指发音准、语体准、达意准;精,指语言精确、精炼、精彩;美,指通俗、生动、幽默)。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几点粗浅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侧重对学生愉悦因素的培养,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自由飞翔,能听到更多的学生对我说:“我喜欢语文,我更喜欢语文课。”
(作者单位:638013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白市镇中学校)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明确提出了乐学对一个人的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国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就对自己提出“每一堂课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在笑声里能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有哪一个学生不愿上这样的课呢?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因素,寓教于乐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
几千年来,“师道尊严”、“师者至上”拉开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捆住了学生的手脚,使他们的表现亦步亦趋、畏首畏脚,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老师该找准自己的位置,站到和学生平等的地方,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自尊,珍视学生每一次独特的体验,彻底给学生松绑,让他们放开手脚,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必担心老师的斥责、同学的嘲笑,因为已没有了让他们感到惧怕的惟一的、标准的答案。老师的口头禅经常是:“是不是可以这样?”“可以吗?”“同意吗?”……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觉得轻松、释然。
二、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这明确规定了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收购站。新一代的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维、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课堂上必须还他们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去学、自己去学、独立探讨、猎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的乐趣,从而把学习看成是一项既紧张又愉悦的求知增能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创设情境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诱发,在生动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方得以最有效的调动和激发。”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创设一些可感知、有声有色的境界,给学生生动鲜明的形象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其情感。
1、利用音乐,通过朗读创设情境。音乐,以其节奏美和旋律美,创设一种令人遐想的氛围,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想象,给人以美的熏陶。朗读就是通过有声语言,直观形象地再现、传递作者思想,使读者与作者在在情感上达到沟通,产生共鸣。如:在教学光未然的《黄河颂》时,在做完相关的知识铺垫后,让学生微闭双眼,静听音乐《黄河大合唱》,去想象黄河奔腾咆哮、激流飞溅,纤夫步伐沉重,人民团结一心、拼死杀敌等场景。又如:教读《羚羊木雕》时,分成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万芳妈妈、叙事者的角色朗读,让学生自己去读出各自人物的语气、感情,使他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2、创设表演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课本中有些课文(如小说、童话)可以让学生自改、自导、自演,以剧本的方式再现课文,挖掘学生的表演才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对主题的深入挖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自觉参与的意识,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如:教读《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可让学生课下自愿結组,改成剧本,上课时到讲台上表演。
四、综合运用激励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普遍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有受人重视的需求。首先,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认为自己能行,都对语文的学习充满信心。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更多的信任、期待、鼓励、表扬,一个赞许的眼神给学生送去的就是一个片温暖的阳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使学生有春风化雨之感。其次给每个同学以展示的机会,从而增强其自信力。如:开展读书比赛、课堂抢答、开辩论会、讲故事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竞争劲头。
五、教师讲课语言讲究艺术性
语言是教师的教学工具,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无论是侃侃而谈,还是旁征博引,或是风趣、幽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愉悦的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达到以下要求:教师头脑中需要有足够的信息储备,还能做到或侃侃而谈,或娓娓而叙,或巧妙点拨;在准、精、美上下功夫(准,指发音准、语体准、达意准;精,指语言精确、精炼、精彩;美,指通俗、生动、幽默)。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几点粗浅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侧重对学生愉悦因素的培养,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自由飞翔,能听到更多的学生对我说:“我喜欢语文,我更喜欢语文课。”
(作者单位:638013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白市镇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