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诗半史”话传记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348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对八年级学生来说,传记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文体。熟悉,是因为传记和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有相似之处;陌生,是由于传记文体具有“半诗半史”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了解传主的生平事迹,感受传主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感知、发现、明确传记文体“半诗半史”的特点,这是教师在进行传记文体教学时必须完成的任务。
  为此,笔者对七、八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有关传记的文本和材料(包括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原文及课后习题、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语、《列夫·托尔斯泰》原文及课后阅读提示、《美丽的颜色》原文及课后阅读提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专题中的导写短文等),以及八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资源(第八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了跨学科的多文本材料阅读教学,以期让学生能够在跨学科的多文本观照中对传记的文体特征形成准确的判断和清晰的认知。
  二、课堂实录
  师:请看材料中的三段文字。它们都提到了哪个词?
  作者在创作时,参考了大量的原始文件资料,力求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课后习题思考探究三)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传记中得以再现……(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示语)
  在叙事中,文章多次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课后阅读提示)
  生:历史。
  师:这三段文字都出自咱们的语文课本。想想看,教材编者反复提及“历史”一词,是想告诉我们学习传记不能忽略了什么?
  生:传记中的历史信息。
  生:传记和历史是分不开的。
  生:传记是人的历史的再现。
  师:既然传记是传主的真实历史信息的再现,那么咱们就以《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为例,试着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斯科特的笔记是重要的史料,其记载的内容也是重要的历史信息。)
  (学生默读圈画。)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提取的历史信息读一读?
  生: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余下的内容以及其他学生补充的内容略。)
  师:通过这些历史信息,我们能够了解什么?
  生:我们了解了斯科特一行前往南极并在归途中遇难的时间和事件经过。
  生:我们也能够对斯科特一行五人,尤其是对斯科特的形象有所了解。
  师:那你觉得威尔逊博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课文来回答。
  生:他是一个为科学而献身的人。他对科研极其负责,在他心目中,科學研究重于自己的生命。他在面临死亡的时候,雪橇上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师:16公斤,这一处先圈一下。再看看传记中的时间是含混的,还是精准的?
  生:文中的时间非常精准,具体到了哪一日,甚至是几点钟。比如课文中对埃文斯死亡时间的介绍——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
  师:老师很赞赏你在学习上所拥有的这种仔细认真的精神。再想想看,作者茨威格是怎么知道得这样清楚的呢?“16公斤”和“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是他为了行文的需要而随意虚构的吗?从中我们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应该来自斯科特的笔记。
  生:导写短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茨威格写《伟大的悲剧》,严格按照探险队留下的日记等材料还原斯科特等人的经历”。所以,这不是作者的虚构,而是作者参考了斯科特的笔记等原始文件资料后所掌握的真实信息。
  生:我发现传记中的信息是不允许虚构的,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其余学生的回答略。)
  师: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乃至一些重要的物品等信息,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来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我们接下来找一找《美丽的颜色》中居里夫人的日记和信札中的话,想一想,作者艾芙·居里为什么要大量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删去,可不可以呢?从中你又有哪些发现?
  (学生默读思考。)
  生:这样写,就从居里夫人自身的角度展现了其形象。
  生: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其余学生的回答略。)
  师:结合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发现,传记中不仅时间、事件等信息是真实的,对传主形象的细微描画,乃至对传主内在心理的呈现,也必须真实。那是不是交代了真实的历史信息,就可以成为传记了呢?请同学们阅读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并说一说,你了解了孙中山的哪些历史信息。
  生:出生地、早年的革命活动、人生经历、思想历程、遭遇的重大事件,等等。(学生的回答整合呈现。)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中的历史信息是不是真实的?这能不能说是孙中山先生的传记呢?传记文体除了具有真实性、史学性的特点以外,还有什么?
  (学生比较阅读,思考。投影学习支架,略。)
  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有关孙中山历史知识的概括,不是传记。
  生:传记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它还有作者的加工。
  师:人物要真实呈现,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但是,人物的语言在传记中可以被加工、修饰,具有文学的美感。
  生:传记作品除了具有史学性以外,还要有可读性和文学性。
  师:咱们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感受其中的文学笔法。请同学们从写作手法、肖像描写及修辞几个角度来说一说。
  (师生交流略。)
  生:传记中还要有作者自己的理解以及想象。   师:文学是作家创造性想象的产物,那传记中的想象有什么要求或限制?
  生:想象要在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凭空臆想。就像茨威格要根据斯科特的笔记等史料进行想象。
  师:是的,传记中的想象,更多的是对历史细节的补充,是作者根据史料进行的合乎生活逻辑的推想,绝不能随意去虚构事实。也就是说,历史是根,想象是枝叶。同学们,现在能不能根据我们本堂课的学习和交流,说一说你们对传记这种文体的认识?请按照老师给的句式说一说——我认为,传记文学既……,又……。
  生:我认为,传记文学既要真实可信,又要生动传神。
  生:我认为,传记文学既具有历史属性,又有文学属性。
  ……
  三、教学反思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比如,《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于1927年依据斯科特探险队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日记、遗书等创作的,《美丽的颜色》是艾芙·居里在居里夫妇的笔记和《居里夫人自传》等材料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内蕴着传记“史学性”的知识。同时,传记又不像历史知识一样枯燥,作者必须运用艺术的手法将历史信息进行筛选、组合,“借助文学的笔法赋予传记以美的形式”。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力图让学生发现传记这种半诗半史的文体所具有的“史学”和“文学”两种属性,以达成本堂课的预设目标。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传记的历史属性?以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为例,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这一大事件虽然是真实的历史,但笔者课前在和一些学生交流中发现,以真实的历史大事件为教学点并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对传记的历史属性的关注和思考。于是笔者将视角转向事件中的一些细微之处,比如16公斤的岩石样品、“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一精准的时间,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实践证明,将教学视角放在细微之处,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传记的历史属性不仅指向传主外在的生平事迹,同时还要展现传主内在的真实的心理和性格。所谓“不虛美、不隐恶”,就是指向传主真实的人生定位,即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真实地再现、还原一个人的历史。这种历史的真实是全方位的。这才是传记“史学性”的核心知识。而《美丽的颜色》恰好可以为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提供有效的样本。这也许是教材编者将这几篇传记文本选入统编教材的原因之一。这也提醒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作为例子,从中挖掘出更多可用的教学资源。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传记的文学属性?笔者借助的是历史教材中的跨学科资源,将历史知识和人物传记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自行感受历史资料和传记作品的不同之处;然后又引导学生结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具体感受传记中的文学笔法。当然,事后反思,这一教学设计略显粗疏,意图过于明显,预设多于生成。此外,对传记作品中关于想象的尺度这一点,也是需要引导学生有一个准确的认知的。作者在真实史料的基础上,可以发挥想象,但这种想象必须符合生活逻辑,而且其目的一定是为了让传主更鲜明地立在读者面前。因为时间和教学重心的关系,在本堂课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对传记中的想象进行更细致的展开和挖掘。
  阅读与写作是分不开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传记的特点,笔者在下课前布置了人物传记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中的有关历史知识,再查阅相关史料,在对孙中山的生平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后,选择孙中山生平中的一个小节点,写一篇人物小传。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创作孙中山小传时,会自觉地把历史知识作为传记创作的土壤,有意识地引用原始资料,力求真实地再现孙中山的历史形象。至于文学性和可读性,则非一日之功。
  总之,传记教学要紧扣其“半诗半史”文体特质,引领学生在大事件和小细节中发现传记的真实性,从写作手法和遣词用语等多个方面体味传记的艺术表现力。这样,学生才能够跨越历史时空,“从传记作品中获取人生的营养,进而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王荣生老师说:“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同理,依据文体来教学,是教学的通则。语文教师要有知“这一类文体”而教“这一类文章”的教学意识,积极探寻适宜的教学策略。当然,不同的传记文本,不同的学情,所采用的策略也定然不同。也正因如此,教学探索才永无止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CPFS结构是由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形成的结构,是个体头脑中内化的数学知识网络,是特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从促进个体表达CPFS结构的愿景出发,从知识网络角度进行概念教学设计,实施助力个体设计CPFS结构的教学过程,有利于个体在整体中认识概念,逐步落实数学抽象这一关键能力,提升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建构出比较“丰满”的CPFS结构,彰显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关键词  CPFS结构
期刊
【设计理念】  《谁是最可爱的人》脉络清晰、通俗易懂,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学,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不会太理想。我采用将课文与综合性学习相融合的教学形式,将三个故事设计成三种活动方案——讲故事、记者采访和情境再现,在完成“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渗透记叙六要素、口语交流的注意事项、各种描写手段的作用等知识目标的传授。新颖的文本解读方式,亲自参与活动设计的形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
期刊
“老师,老师,我们有事要跟你说。”一下课,几个女生就神神秘秘地凑到我身边,低声地说道。随后,她们将我拉到一个角落里。其中一个女生跟我说:“老班,班里出贼了!”我心里咯噔一下,作为老班主任,我知道这事情不好处理。但我当时没显露出为难的神情,而是不动声色地说:“好的,那你们跟老师走,我们换个地方说话,这边太嘈杂了。”随即,我把几个女生带到一个没人的教室,听她们讲述事情经过。  原来,她们都发生过丢失一
期刊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再次引发我们对教师的角色及价值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关于教师的身份定位,有很多种说法。教师既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和成长的引领者。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称号给予人民教师。换个通俗点的说法,教师对学生的生命成长非常重要,乃至对学生的一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
期刊
连云港市乡村骨干教师初中语文尹好培育站由连云港市名师尹好主持,现有成员30人,都是市、县级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  培育站導师组对本地区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的教学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不深,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新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因此,培育站确定了“初中语文教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研修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不能
期刊
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适应时代发展,更新教学观念,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融入信息化技术、多学科知识等的融合课堂,能让学生在多元的思维组合中构建学习网络,发展数学思维,提升学习品质,形成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多项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课堂教学的主动、有效。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数字化学习 融合探究  数字化时代,为数学课堂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更多
期刊
摘要  区域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认识和教学行为、教研态度和成果、教师视角的教研问题及期许等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问卷调查对于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服务区域初中英语教学,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区域教研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
期刊
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作文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使学生获得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作文指导课的上法。赵怀巧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取材于学生的期中考试作文,学生印象深刻,有话可讲。  我们知道,平时的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有所不同。考场作文是学生经过细致构思后创作的,往往能够反映他们真实的写作水平。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大多局限在父母之爱上,因而本次作文中,表达父母之爱的文章较多,但
期刊
针对本地区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对教材体系理解不透”“对编者意图领会不深”两大问题,培育站最终确定了“初中語文教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研修主题。下面,笔者分享自己在研修过程中,利用助读系统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思考,并重点谈谈自读课文教学设计的几种视角。  视角一:借助单元说明进行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是编者意图的集中表达,教师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研究单元说明。统编教材的单元说明,由两
期刊
摘要  数学核心素养落地于课堂教学,需要对目标、活动、素材和评价进行改进,使其适合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确定目标需要关注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设计活动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选取素材需要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设定评价需要学习与发展的内部转换。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 目标确定 活动设计 素材选取 评价设计  如何促进数学核心素养落地是一线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組织教学的难点问题。实践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