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和李昭:互敬互爱,相依相伴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happy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11月结婚
  1941年冬天,胡耀邦和李昭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他们的爱情经历了48年的风雨历程,无论是胡耀邦处于顺境,还是蒙受不白之冤,他们都互相鼓励,荣辱与共,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爱情之歌。在他们漫长的、共同生活的48年里,自始至终都互敬互爱,相依相伴。在诸多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夫妇之中,胡耀邦和夫人李昭感情的融洽、对子女教育的严格是出了名的。
  延安,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生于湖南浏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胡耀邦进入浏阳中学读书,次年秘密加入共青团。1930年,红三军团攻入长沙,胡耀邦就和一个同学离校到长沙去找红军。当时他才十四五岁,恰好被一个堂叔看见了,把他俩送回浏阳。这时,浏阳来了黄公略率领的红军,胡耀邦受党组织的派遣,回乡担任团支部书记。在当时的乡村,像胡耀邦这样具有初中文化的人已经算上是知识分子了,经常被乡苏维埃的干部拉去代他们讲话,锻炼了他的演说能力和口才。
  李昭原名李淑秀,1921年生于湖南宁乡。1937年,16岁的李昭正在读高一的时候,抗战爆发了。受爱国思想教育的李昭毅然放弃学业,参加了宿县战地服务团,积极宣传抗战爱国思想。1939年春,李昭毅然奔赴延安,寻求革命真理。
  在延安,李昭被组织安排进入了王明任校长的中国女子大学学习。这时,她将原名李淑秀改为李昭。在女大学习期间,李昭于194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组织安排李昭转入延安大学学习俄语。延安大学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王家坪比邻,作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常来延大作报告,参加学员的一些社会活动。在延安大学,胡耀邦和李昭认识了,并且逐渐熟悉起来,慢慢培养了感情,只是谁也没有捅破那层纸。
  1940年的一个夜晚,在延河岸边散步时,胡耀邦向李昭倾吐了爱慕之情。李昭羞涩地答应了,从此两人成为一对幸福的恋人。1941年冬,经组织批准,胡耀邦和李昭结为夫妇。婚后,他们一直遵循婚前的约法三章:首先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然后才是伴侣;建立小家庭后,不忘共同的事业,不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大方向;能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携手共进。从此,胡耀邦和李昭开始了他们相濡以沫的人生足迹。他们的爱情经历了48年的风雨历程,无论是胡耀邦处于顺境,还是蒙受不白之冤,他们都互相鼓励,荣辱与共,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爱情之歌。
  结婚一年后,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胡德平出生。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李昭怀上了第二个孩子。胡耀邦出席党的“七大”后不久,担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李昭也要求同往。李昭不愿意因为生孩子而耽误工作,准备实行人工流产。胡耀邦不同意,说孩子生下来可以送给别人抚养。
  孩子生了下来,是一个男孩。李昭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的一个陕北同学,为他们找到了延安南城合作社副主任刘世昌。刘世昌只有一个女儿,正好想要一个男孩,欣然答应收养他们的孩子。胡耀邦对刘世昌说:“从现在起,老二就是老区人民和刘家的孩子了,一定要姓刘,名字也由你取。”刘世昌想后说:“那就叫他刘胡吧。”胡耀邦同意了:“那好吧。不过‘胡’要加三点水,湖水的湖。”
  临别前,胡耀邦和李昭怕儿子将来忘了本,反复叮嘱说:“你永远是世昌的儿子,是老区人民的儿子,不要忘记养育之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刘湖在陕北黄土地上,饮着延河水,吃着小米饭,慢慢长大。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刘世昌才把刘湖送回胡耀邦家。从此,胡耀邦一家三个姓。刘湖不忘党的培育和严格的家教,后来成为对外经济贸易部的司局长。
  1945年冬,胡耀邦夫妇将赴解放战争前线,担任冀察辽军区第四纵队(后改为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政委,参加指挥保卫张家口战役。出发前,他们夫妇商量,决定将年仅3岁的胡德平留在后方。思念儿子心切的李昭,每当前线有人去后方,她总要给孩子捎去一些衣物和吃的东西。但胡耀邦说:“现在延安还很困难,不能让儿子比别人的孩子穿得好,一定要顾全大局,对别人的孩子要一视同仁。”
  1948年8月,胡耀邦升任第18兵团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了解放太原和宝鸡的战斗。在紧急关头,胡耀邦置生死于度外,深入连、排前线指挥,率部连续苦战,身陷重围。胡耀邦随身携带的文件和香烟全被敌人的子弹打掉,连身上的衣服也被打了几个窟窿,险些牺牲。面对战场上随时可能遇到的不测,胡耀邦在给李昭的信中说:“李昭,战争是残酷的,作为一个军人,随时要准备流尽最后一滴血。假若我牺牲在战场上,你千万要坚定、镇静,永远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战斗结束后夫妻相见,在谈到那封“遗书”的时候,胡耀邦诙谐地说:“打仗难免要流血牺牲,敌人的子弹从我身上擦过,把衣服打了个大洞,就是打不进我的骨肉,看来洪福非浅,马克思不让我去报到啊!”李昭欣慰地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文革”时不离不弃
  从延安一路走来,胡耀邦和李昭携手迈进了新中国。建国后,胡耀邦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在团中央。从1952年起,胡耀邦陆续担任了团中央书记、第一书记,将青年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李昭则长期在北京市工作,担任北京市纺织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在高干夫人中,李昭的平易谦和是有口皆碑的。胡耀邦曾担任党的主要领导人达6年之久,但李昭为人低调,从不在公众场合露面,只是默默干着自己的工作。
  他们一共生育了三子一女,按照他们在延安的约定,儿子姓胡,女儿姓李。可实际上,他们四个孩子却出了三个姓。由于李昭不愿因孩子而耽误革命工作,将二儿子送给了根据地老乡刘世昌当儿子,名叫刘湖。
  “文革”中,胡耀邦受到迫害。当时胡耀邦已不在团中央工作,而是被调到西安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省委第一书记。但因他在团中央工作了10年,仍被当作团中央“第一号走资派”揪回北京,被狂热的“红卫兵”关押,无休止地批斗。但无论“造反派”怎样斗他,胡耀邦都岿然不动,从不说一句违心的话。   时任北京市纺织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的李昭也遭到批斗,失去了人身自由。“造反派”不让她回家。她心急如焚,日夜思念着胡耀邦的安危。胡耀邦也惦念着遭受苦难的妻子,夫妻在“浩劫”中度日如年,却彼此默默坚守和践行着婚前那个“约法三章”。曾有一段时间他们一家人分居五处:胡耀邦随团中央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员到河南的一个农场劳动。长子、三子均在部队锻炼,女儿在一家偏远的工厂劳动,二儿子则往返于北京、延安之间,只有李昭一人“留守”家中。每一周,李昭都分别写信给丈夫和子女,倾吐衷曲,寄托祝愿和期望。
  爱好与家教
  从1981年起,胡耀邦任中共中央主席、总书记达6年之久,李昭始终没有“第一夫人”的狂傲,不给胡耀邦的工作造成任何压力。
  60岁时,李昭按规定办了离休手续,从北京市纺织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48年的夫妻生活中,他们习惯于各干各的。但在很多方面他们又拥有着共同的情趣,如读书、书法等。
  胡耀邦喜读中外历史、马列理论。他说,每天坚持1万字,14年,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胡耀邦书海行舟,早已在党内、军内传为佳话。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无论在马背上,在帐篷里,只要有点滴空闲时间,他总是孜孜不倦地读书。在和平环境的工作之余,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由于工作的关系,李昭喜欢读经济类、技术类和服装设计之类的书籍。
  胡耀邦和李昭还都喜欢书法,胡耀邦在任时日理万机,但总要挤出时间挥毫练字。李昭工作再忙,也往往和丈夫一道挥毫。当他们赋闲在家,练字便成了常事。夫妻俩对老年健身法也有所讲究:李昭学会打太极拳,每天或早或晚,总要练上一阵,她还在庭院散步,观赏各种花卉盆景,以修身养性。胡耀邦每天坚持走一万步,腰间系着一个计步器,准确地记录着他步行的次数,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他当总书记时到西藏考察,海拔3000多米,随行人员都气喘吁吁,头脑发涨,他仍然坚持每天走一万步。
  胡耀邦夫妇对子女的教育特别严格,并共同制定了家规、戒律。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现了经商热、出国热。然而,这些“热潮”与胡耀邦夫妇家庭无缘。在胡耀邦担任总书记不久,夫妻俩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胡耀邦严肃地指出:谁要是利用他的招牌和地位,在外面牟取私利,做了错事、坏事,谁自己负责,他是毫不留情的。胡耀邦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明磊落,为子女们和各级干部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摘自《中国老区建设》2011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1978到1985年,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转折时刻,个人命运和历史的转折紧密交集在一起。对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1978年和1979年。1984年8月,我就离开中国去美国了。如果没有邓小平当年拍板,让如此大规模的中国年轻人去西方国家学习,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也不会有明天、后天的中国。  要有物质刺激  1978年,我在安徽一个很小的县办农业机械工厂。当时高考刚恢复,我小学没念完,初中念了两年,不
期刊
故事一  “我看到有家媒体报道,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  在2015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的话音刚落,会场顿时笑声一片。“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人家本来是想出去旅游,放松放松,结果呢?”总理说,“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故事二  仍旧
期刊
聂力:很有大姐风度  我(本文作者陶斯亮)是不愿翻阅旧相簿的。那永远逝去了的过去,有着我太多太多的快乐和太多太多的幸福,以至我都不愿再去触动它,就像那些陈年老酒,封存的年月越久,反而越舍不得品尝了。可是有一天,也不知是那根筋兴奋了,竟将相簿统统抖落出来,在床上摊了个横七竖八。我打开了其中的一本,纸皮面的,微微有些泛黄,里面全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照片。照片上的那个小女孩是如此的稚气,那双清澈透明、
期刊
1925年8月8日结婚  邓颖超与周恩来相识于1919年天津学生五四爱国运动期间,于1925年在广州结为革命伴侣。至今,这两位革命者之间的完美姻缘为世人传颂。1988年春,年已84岁的邓颖超抚花思人,倾诉着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和真挚的情感:“我们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  从相识到相伴  1919年夏的一天,周恩来
期刊
转亏为赢,打造服装品牌  郑永刚上小学时,“文革”刚开始,家里口粮紧张,他只得参军入伍,最终成长为部队的技术能手,至今保留着奖章。  复员一年后,他力挽狂澜,终使濒临倒闭的棉纺厂起死回生。“我喜欢干亏损厂,有意思,人家干好的我再去多没劲。”当他离开时,厂里的老工人手拉着手堵在门口,不让他走。他调走后若干年,这家厂最终倒闭了。  郑永刚的出名是从1989年开始的。1989年,郑永刚被县工业局调到了濒
期刊
丁学良出生在安徽南部宣城(今宣州)一个叫金宝圩的地方。上小学时,母亲用仅有的一套花布给丁学良做了一身衣裳。“一个丫头”,穿着花布衫的丁学良受到同学们的耻笑。他躲在茅草搭的教室里,不肯出去上体育课。因为阳光下,花布会更加刺眼。这在三年级的丁学良心里,足以铭记一生。  上世纪70年代末,丁学良赴上海复旦大学读硕士学位前,特意回金宝圩辞别,几位乡人老农仔细询问了硕士是个什么东西,最后得出结论:它等于早年
期刊
在红军时期,特别是早期,毛泽东还不是党的主要领导人。那时在红军中人们常将“毛、朱、彭、黄(公略)”并称,因而彭德怀称毛泽东为兄长。那时彭德怀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对毛泽东的信任,正确地处理了关系红军团结与分裂的大事,这就是所谓“毛泽东写叛变投敌信”一事。  一封交给彭德怀的神秘信件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是空前的大战,毛泽东为其所制定的方针是“放开两手,诱敌深入”,即把敌人引进根据地内来打。应该说这是个
期刊
1940年8月18日结婚  万里的情感与家庭生活,外界鲜有人知。1938年,万里担任运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就在这时,万里结识了边涛,并产生了深深的爱情。万里和边涛的志同道合,在党内被传为佳话。1940年8月18日,他俩在抗日游击战争最残酷的“反扫荡”中结为连理。在10年艰苦卓绝的战火硝烟中,边涛与万里一起出生入死,感情更深挚……  相爱在战火硝烟里  万里1916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一户
期刊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苏等国对蒋介石打击中国共产党的态度颇有非议,要求蒋介石避免内战。迫于压力,蒋介石于1942年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两次约见周恩来,提出要与毛泽东会面,商谈国共两党关系问题。  毛泽东觉得可行,周恩来则认为蒋介石包藏祸心,万一将毛长期留渝,不准回延安,共产党群龙无首,那还得了吗?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反复思量,决定派从苏联疗养回来的林彪前往。一是林彪是毛泽东的弟子,又是蒋介石的学生
期刊
1939年9月结婚  70多年前那个秋天,35岁的邓小平和23岁的卓琳在延安相识。这两个家庭背景不同的人,开始联系在一起。在此后的58年间,他们辗转于全国各地,经历炮火洗礼,饱尝境遇沉浮,但始终陪伴在彼此身边。邓小平去世后,卓琳带着对丈夫的眷恋,又独自生活了12年。她离去时,和丈夫一样也是93岁。  历经炮火始终陪伴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黄土窑洞前,时任八路军129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