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被誉为“象牙塔”的校园里频频发生各种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本文就当前校园教职工教育分离、示范错位和学生恶性竞争、不尊重师长等伦理道德教育的现状,通过职业、学习压力和生长环境等各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知情意行几个方面找出相应的提高道德伦理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教职工 学生 道德 伦理 教育
一、现代道德伦理教育的现状
曾被人们誉为象牙塔的校园里暴力、性侵甚至杀人案件频发,一群群单纯善良的学生和一个个德厚望重的教师似乎成了象牙塔里的“恶魔”。
(一)教职团体示范错位,教育分离
当今社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处于一个波动时期,少数教师身上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正之风。有的教师行贿受贿,对学生乱罚款、乱收费;有的教师衣冠不整,举止粗俗;虐待学生致残,男教师性侵女生的的现象更是屡屡发生。此种“言传身教”,不禁令人堪忧。此外,一些教师只顾教授书本知识,只完成教学大纲中可以在学生成绩中检验出来的要求,不顾学生品行如何;只注意成绩好的学生,对其他学生漠然置之。
(二)学生群体恶性竞争,不敬师长
为了班干部的职位,学生开始向班主任送礼,甚至污蔑栽赃其他学生。为了博得同学们对自己的关注和喜欢,有些同学不惜对自己的“假想敌”痛下血手。除了这些恶性竞争,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尽管老师不停地要求安静,上课铃响许久课堂气氛仍旧不能平静下来;下课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檫黑板。故意顶撞挑衅老师,甚至辱骂老师的事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也不断发生。
二、造成道德荒芜和良知沦丧的原因
(一)教职团体方面
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问题一直影响教师的发展,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究:
1.成长环境的影响
目前的教师主体多数人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练,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一部分教师缺少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精神。虽然众多的教师依然在灵魂的坚守中守望,但无法掩饰众多的教师将教育行为看成是一种商业行为的社会现实。
2.物质待遇的影响
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的强烈反差带来青年教师的心理失衡。就物质待遇而言,青年教师的货币收人极其有限,与大学毕业后从事某些行业的同龄人相比,他们的收人不够赡养父母、不够教育子女、不够购买住房,甚至不够日常的开支用度。
3.职业压力的影响
教师工作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作。教师要完成本职工作任务,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每天工作的单一性,教学、学生容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忧郁,尤其工作压力大时,再面对困难挫折,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有的甚至精神崩溃,更何况做出违背师德问题。
(二)学生群体方面
1.道德失范
青少年学生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但是现在一些教师不能用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学生对老师不合适的行为耳濡目染,为其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家庭教育的忽略
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大失误。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一个人的素质如何,被一些家长片面地理解为只是读书;而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位。并且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从小娇惯,成人及家长注重的往往是孩子的物质需要和满足,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和人格塑造。
三、道德伦理教育的改善途径
一个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知是情的基础,情又影响知的内化,行是知、情、意的外在体现,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检验。
(一)丰富道德认知
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是人们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认识。学校在大力推进以德治校的过程中,应注重在校内构建起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强化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在关注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大对教师的伦理道德教育。为了道德认知的全面普及,提高在校老师的道德修养。在完善学生培养机制的同时,教育部门应和学校合作制定教师相关的培养方案,定期对教师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二)陶冶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恶态度,它是从人们对道德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校的道德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活动起着导向和矫正的作用。学校必须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校风,充分利用宣传舆论的作用道德威力,多方位、多层次地对在校学生施加道德影响。学校还应建立配套的奖罚措施。把道德活动与学生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三)培养道德意志
所谓道德意志,就是个人在具体道德情境中,作出道德决断,并使之付诸实践的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可以从自觉性和自制力两方面进行。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对行为目标及其社会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该目标的心理倾向。增强学习者的自觉性,关键在于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理想。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力。一个富于自制的人在采取决定时总能使个人的需要服从整体的利益,并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执行。自制性差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处理问题不顾后果。在教育时,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克服自制力差的不良品质。
(四)塑造道德行为
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道德行为要求的提出,必须符合学习者实际水平,不要急于求成,让学习者在道德行为的锻炼中,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对学习者的道德行为要求只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都实施一致时,才能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深厚的情感体验。
在伦理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重視它们相互联系和作用;注意知、情、意、行全面培养;针对知、情、意、行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教育;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采用多种教育模式,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N].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4.
[2]史红.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吉林教育,2008(05).
[3]葛晨虹.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8.
[4]李秋零.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J].哲学研究,1997(1):1.
关键词:教职工 学生 道德 伦理 教育
一、现代道德伦理教育的现状
曾被人们誉为象牙塔的校园里暴力、性侵甚至杀人案件频发,一群群单纯善良的学生和一个个德厚望重的教师似乎成了象牙塔里的“恶魔”。
(一)教职团体示范错位,教育分离
当今社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处于一个波动时期,少数教师身上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正之风。有的教师行贿受贿,对学生乱罚款、乱收费;有的教师衣冠不整,举止粗俗;虐待学生致残,男教师性侵女生的的现象更是屡屡发生。此种“言传身教”,不禁令人堪忧。此外,一些教师只顾教授书本知识,只完成教学大纲中可以在学生成绩中检验出来的要求,不顾学生品行如何;只注意成绩好的学生,对其他学生漠然置之。
(二)学生群体恶性竞争,不敬师长
为了班干部的职位,学生开始向班主任送礼,甚至污蔑栽赃其他学生。为了博得同学们对自己的关注和喜欢,有些同学不惜对自己的“假想敌”痛下血手。除了这些恶性竞争,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尽管老师不停地要求安静,上课铃响许久课堂气氛仍旧不能平静下来;下课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檫黑板。故意顶撞挑衅老师,甚至辱骂老师的事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也不断发生。
二、造成道德荒芜和良知沦丧的原因
(一)教职团体方面
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问题一直影响教师的发展,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究:
1.成长环境的影响
目前的教师主体多数人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练,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一部分教师缺少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精神。虽然众多的教师依然在灵魂的坚守中守望,但无法掩饰众多的教师将教育行为看成是一种商业行为的社会现实。
2.物质待遇的影响
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的强烈反差带来青年教师的心理失衡。就物质待遇而言,青年教师的货币收人极其有限,与大学毕业后从事某些行业的同龄人相比,他们的收人不够赡养父母、不够教育子女、不够购买住房,甚至不够日常的开支用度。
3.职业压力的影响
教师工作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作。教师要完成本职工作任务,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每天工作的单一性,教学、学生容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忧郁,尤其工作压力大时,再面对困难挫折,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有的甚至精神崩溃,更何况做出违背师德问题。
(二)学生群体方面
1.道德失范
青少年学生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但是现在一些教师不能用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学生对老师不合适的行为耳濡目染,为其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家庭教育的忽略
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大失误。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一个人的素质如何,被一些家长片面地理解为只是读书;而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位。并且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从小娇惯,成人及家长注重的往往是孩子的物质需要和满足,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和人格塑造。
三、道德伦理教育的改善途径
一个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知是情的基础,情又影响知的内化,行是知、情、意的外在体现,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检验。
(一)丰富道德认知
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是人们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认识。学校在大力推进以德治校的过程中,应注重在校内构建起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强化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在关注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大对教师的伦理道德教育。为了道德认知的全面普及,提高在校老师的道德修养。在完善学生培养机制的同时,教育部门应和学校合作制定教师相关的培养方案,定期对教师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二)陶冶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恶态度,它是从人们对道德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校的道德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活动起着导向和矫正的作用。学校必须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校风,充分利用宣传舆论的作用道德威力,多方位、多层次地对在校学生施加道德影响。学校还应建立配套的奖罚措施。把道德活动与学生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三)培养道德意志
所谓道德意志,就是个人在具体道德情境中,作出道德决断,并使之付诸实践的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可以从自觉性和自制力两方面进行。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对行为目标及其社会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该目标的心理倾向。增强学习者的自觉性,关键在于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理想。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力。一个富于自制的人在采取决定时总能使个人的需要服从整体的利益,并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执行。自制性差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处理问题不顾后果。在教育时,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克服自制力差的不良品质。
(四)塑造道德行为
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道德行为要求的提出,必须符合学习者实际水平,不要急于求成,让学习者在道德行为的锻炼中,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对学习者的道德行为要求只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都实施一致时,才能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深厚的情感体验。
在伦理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重視它们相互联系和作用;注意知、情、意、行全面培养;针对知、情、意、行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教育;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采用多种教育模式,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N].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4.
[2]史红.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吉林教育,2008(05).
[3]葛晨虹.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8.
[4]李秋零.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J].哲学研究,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