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灵感的源泉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rc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乏于阅读、苦于写作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用自由阅读与自由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读写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自由阅读 自由写作 乐趣 灵感
  
  阅读与写作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健康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有着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健康人格的人大多都有着较为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事实上,自由而放松的阅读和写作,能缓解人的思想压力,丰富人的精神品质,是人生的一大快事。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已经变了味:完全脱离了“人”这一主体,一切都围绕着“试”这一中心。于是对学生而言,“读”与“写”根本就是种“苦”,那里还谈得上“乐”!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自由阅读”与“自由写作”的教学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用轻松自由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
  在笔者看来,阅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个性化、非常自由的事情,比如,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法、选择什么样的文本,这都是他人不可替代的。然而在应试教育中,学生的阅读时刻是在一种紧张的、有目的的训练状态下进行的,这就丧失了阅读本身的乐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从而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著名语言教育理论家克拉申推行“随意自愿阅读”,主张学生“读自己爱读的书,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这样,只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坚持下去,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提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笔者为学生推荐一定量的阅读书目,然后要求学生“读自己爱读的书”,使自己的心境处于一种相对的放松的状态,不布置阅读练习题,不强制做阅读笔记、写读后感,使阅读的过程完全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当然,应当告诉学生,如果在阅读中心灵被触动,突然产生感想,一定要及时勾画、圈点、旁批。)这样一来,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情形下进入文本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了文本中的万千气象,这时也就不期然而得阅读之趣。当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文本中领略着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着百态人生时,阅读就不再是一件乏味无聊的事了,而对阅读的态度也由最初盲目反感进入到一种自觉自愿的状态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所说的这种境界,我想是应该以“好读书”为前提的。当学生沉迷于阅读的乐趣中时,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得以提高。目前,笔者所带高一同学在一年的时间里每人至少阅读了5本书籍,其中新课标推荐的书目也读了不少,还阅读了大量紧跟时代、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文化散文和文艺评论,自觉书写了大量读书笔记、随笔、评论,而这些都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
  当然,自由阅读并不是放任自流,书籍多如牛毛,而中学生的精力及识别能力毕竟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以及阅读兴趣,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内容健康、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且可读性强的书推荐给他们,同时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一些相应的读书活动,以确保阅读在健康、高效的状态下进行。
  二、鼓励学生“抛开作文本,随意写人生”
  法国作家罗唐斯说:“文学是在所有人面前公布那些你对最亲密的朋友也保密的事情。”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也说:“创作是一种燃烧”,“创作与别的活动不同,就在于创作是在一种激情催促之下进行的”。由此可见,写作本身就应当是一种情郁于中、宣泄于外的激动。很难想象,一个毫无激动的人能写出打动他人的文章来。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就是在这种师生都毫无激动的状态下进行的。从《难忘的一件事》到《难忘的一个人》再到《难忘的一天》,学生毫无“难忘”的情感,更无阅读基础,一开始作文就写人、记事、写景、说理一篇篇地练起来,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建立在空洞的形式之上,难怪我们的学生会出现假、大、空、套话连篇的现象呢!真难为我们的孩子们了。没有“难忘”的情感体验,硬要写“难忘”的作文,孩子们又怎么能喜欢作文呢?其次,从小学三年级正式提笔写作文开始,老师就教导学生要写“有意义”、“健康向上”的事,并不强调写“真情实感”、“说你最想说的话”,这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极大的误区,于是这“有意义”就成了学生作文的桎梏,在学生童稚的心尚未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有意义”之前,一大堆虚假的“崇高”就掩埋了学生真情,搞的他们不知道也不会说真话了。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我们写作教学的初衷。
  我们必需搞清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教学生写作?是要教他们假情假意,还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作家?不,都不是。“文章应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而我们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是文章的第一命脉,无论什么样的文章,只要以艺术的真实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就可以打动人,就是好文章。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师不必在写作技巧上提过高的要求,应当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对学生情感、思想的启发上。为此,笔者在写作教学中提出了“抛开作文本,随意写人生”的口号。在教学中,笔者并不急于训练学生写什么文体、表现什么主题,而是重在培养他们感悟人生百态、体验各种情感、思考个中道理。笔者要求他们准备一个硬面抄,在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情感变化,及时把自己所思所想记下来,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论自己想论的理,抒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情。当心中有所感触有所思考,有一种需要倾诉的欲望时,就拿起笔来,设一个标题,围绕一个中心(以避免流水账,以区别于日记)写起来,不必在意文采,也不必苛求结构,多则多写,少则少写,去除所有的思想压力,一切顺其自然,就好像在对自己谈话,使这种谈话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笔者曾做过一个试验:同一主题的一篇开放式作文,笔者要求一部分同学写在作文本上,另一部分同学写在硬面抄上,结果是后者明显比前者写得生动丰富!由此可见,学生在“作文状态”下思维是僵化的,情感是压抑的,学生的确已经被从小所受的写作训练吓怕了!而教师目前的第一要务就是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激活他们的创作灵感。那种完全脱离“人的情感”的写作训练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只有把学生的情感启发放在第一位的写作教学才有可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只要有应试在,应试教育就不可回避。笔者以为近年来高考试题已逐步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以素质教育为本、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体为本的精神,阅读和写作在题型上也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可能地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这一点充分说明,自由的阅读、写作与高考并不矛盾,相反,自由激发了兴趣,兴趣形成了态度,态度决定了效果,这样的阅读和写作只会更有利于高考选拔人才。笔者主张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来个大胆的“大松绑”、“大开放”,少一些框框,多一些自然;少一些要求,多一些自主;少一些主题,多一些自我。让阅读和写作成为学生的灵感源泉、终身乐趣吧!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
其他文献
在现代社会中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几点心得: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感、感受快乐,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实验证明,阅读动机强的学生,阅读的效率也会很高。所以,在老师指导阅
【摘 要】自改作文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在具体应用上,要指导学生明确作文评定(分)标准;注重范文研读;注意多种形式结合;及时做好总结。只有如此,才能收到“批改作文要达到不需要批改”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 自改 方法     关于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有过很多论述。他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他还指出:“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我的目光曾久久地停留在这里。读过几遍这本书,总是手不释卷,每一次的感悟都有所不同,会从不同的身份视角去体悟,会从不同的深度去思索,但这段文字一直让我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
高考《考试说明》把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考生要想在高考语文中获得高分,作文就不仅要符合基础等级的要求,更要符合发展等级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发展等级”才是作文评分差距形成的主要阵地。具体而言,主要做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等级评分依据的评分点,不求全面,以突出点按等评分,直至满分。”为此,我们在作文备考时要能着力打造出一些“亮点”。  对此,笔
词仙苏东坡与词圣辛稼轩并为宋词两座高峰,前者“以诗为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对词的题材和内容都进行了革命性的开拓创新,使词从花间体脱颖而出,大大增强了其社会功能。辛稼轩在继承苏氏豪放风格的基础上再行创造“以文为词”,不仅吸收诗的句法,还以散文,口语入词,自成一家。对于苏辛豪放风格前人早有精彩论述,笔者在此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代表作为例,体验两家豪放风格之异同。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采薇》的主题一直被认为是戍守边防的战士的思归之情,可是在经过认真研读之后,发现此种解读有它误解之处。  对本诗主题的解读为思归之意,恐怕最重要的原因是诗歌的末章中说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起码可以理解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但这并不能作为全诗的主题来理解。诗歌的主题是用来统率全诗内容的本质内涵,而诗歌的感情基调只是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感情脉络。  从全诗来看,一二三章以薇的生长起兴,写岁月的流逝
几度,是美的平衡点?  几何,代表诗中的王维?  那个儒雅灵秀为诗而生的人,可曾在儿时理想的云端跨过彩虹?可曾也瞥见“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韦应物式的闲适散冲?  王维的诗是时间的遗址上长出的冰雕,在风雨的剥蚀中,在时光的荏苒里,愈加唯美而透亮。  是的,是那个亦官亦隐,游弋于京城边塞水乡大漠的唐代的王维。那个才情可嘉,诗句令人销魂的摩诘。  阅读王诗,心可以美到颤栗。他的诗,犹如一支
苏轼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个传奇人物所经历的一切以及他的豪放洒脱的性情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他在湖北黄州这个人生历程中的重要转折地所写的几篇诗文,更是备受瞩目。这些诗文成为人们研究苏轼思想境界的重要参考文献。  现在,为了研读苏轼,我们先回顾一下,在这个大文学家来到湖北黄州之前经历的风雨。  苏轼(1037-1101),嘉佑六年(1061)应中制科考试,因才华横溢成了当时皇帝面前的红人。元丰二年
引导促思考,善思提效率。  让引导出成果,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专、学有所用。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符合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以为搭建一座“心”桥,让教师的“掌心”贴上学生的“内心”,心心相通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策略。  一、巧用“爱、情”,让心与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