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教育可以重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ky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我的目光曾久久地停留在这里。读过几遍这本书,总是手不释卷,每一次的感悟都有所不同,会从不同的身份视角去体悟,会从不同的深度去思索,但这段文字一直让我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
  龙应台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她的作品如《野火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犀利辛辣,有一种抽丝剥茧、深入骨髓的锋利。她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一位针砭时弊的斗士,是一个有独立的心的女汉子。
  但她的人生经历三本书之一的《孩子,你慢慢来》却让我有了新感受。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作为母亲的她对两个孩子的教育过程,对安安、飞飞哥俩成长过程的点滴记录,很生活化,很感性化,用老百姓的语言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家的生活故事。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每一个字都感觉到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的温情,娓娓道来的故事,款款深情的回忆,让人欲罢不能,那文字的撇捺似是根根触角一直延续到心里的最软处。特别是书后附录两兄弟各自发自肺腑的话语,足以证明作为母亲的龙应台的成功,足以让龙应台微笑满足一生。
  这本书一直放在床头,时不时地会抚摸一下书封面上蹒跚学步的飞飞,时不时地会打开某一页看上心怡的一段,时不时地会凝视一阵有很浓泥土味的照片——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里”。龙应台精心设计着孩子的成长,润物却又无痕,她没有浪费孩子的成长过程,她是可喜可贺的,但我们呢,无论作为父母,抑或教育者,我们有多少教育可以重来?回想我们的教育工作,这一次没有读后的酣畅淋漓的愉悦感,更多的是对教育的反思。
  课改推进十年有余,我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传统的“应试教育”依然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发展,“应试教育”的残余依然“毁”人不倦。作为城中人,我们无力改变格局,而且无可奈何,无可措手。为什么常说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我想一方面要拓宽教育的视野,另一方面其实也现实地告诉我们,教育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只想着从教育本身下手,是解决不了教育的问题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文化的传承。文化决定了观念,观念影响了评价,评价左右了行为,所以说教育的问题本质上是文化的问题。当然,不可否认,我们也在“毁”上曾经或多或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基础教育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一次,经历了什么,也就留下了什么,一辈子都难以修复与弥补。龙应台可以用宽容与坚持等待安安、飞飞生命慢慢地成长,让教育回归温柔的本质,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但我们却很难如愿。
  目标与方向,我们改变不了,这是现实。但在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不可以给孩子更多的自我的机会。教育的使命应该是通过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让人类社会不断走向崇高,让人类社会更加美好。在教育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生长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的机会,更多的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多展示感受成功喜悦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设计者,参与者(不是参加者,我以为参与是教育,参加是管理),体验者,感受者,评价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需要我们从自己的分管的工作去思考,从我们课堂教学去反省,我们可以掌握这个过程,可以丰富这个过程,让过程不单调,不枯燥,不伤害。让我们的学生有兴趣走下去,让我们的学生有自信走下去,让我们的学生有勇气走下去。我以前提出一个观点,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理。这个思路指导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依托活动,注重体验,知行统一,通过规范的德育管理、创新德育方法和多样化德育途径,使学生张扬个性,陶冶情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也探索可以让教育回归学生的心里呢?雷夫说,“第56号教室并没有比别的教室多出什么,只是少了一样东西——害怕。”没有害怕就是安全。教育的对象处于恐惧之中,教育怎么会产生效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发展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过程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每个花期不同,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不要急。
  静,很重要。静在心间不在山水间。人生的幸福在于祥和,生命的祥和在于宁静,宁静的心境在于少欲。保持平静的心态,其实与教育而言就是不要太多的急功近利。对孩子好,不要为孩子好。为孩子好的本质是希望自己的付出有回报,当然就会有“利”在其中。记得莫言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学和科学比起来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教育也是这样,“急功”必难获“远利”。过于功利化,过于短视,才使得教育越来越远离它的“伟大的用处”。什么是教育?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这样诠释:“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心怀对一棵树的崇敬,心怀对一片云的向往,心怀对生命的守望,让我们不断叩问内心,警醒自我,教育是慢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多些耐心,多些生活,多些体验,给孩子一段充满温情和温暖的教育。这样,作为教育者,我们才会不后悔。
其他文献
一、云锦裁剪遭遇困惑  《论语》是一方多么端庄秀美而富于韵味的云锦啊!观之,你会赞叹《论语》的变幻无穷,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华彩与光泽,一如孔子的百技绕身;触之,你会惊叹《论语》的温厚平滑,丝丝纹理细致而清晰,一如孔子的纯粹灵魂;嗅之,你更会深深陶醉于《论语》的醇而不腻,不霸道不冲撞却深深浅浅萦绕心头,一如孔子的良言暖春。所以,面对《论语》选修课程,内心喜忧参半。喜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从
拜读了刘国正先生的《论文》诗,刘先生从文章有法、习法要精、思想感情的积累、勇于创新等方面对文章写法作了论述,见解可谓精要得当,读后总结自己的教学,对刘先生的见解深有同感,觉得要培养出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来,应做到:身体力行、培养习惯、教给方法、鼓励创造,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来。  一、教师身体力行写作  作家朱自清说过:“写作是基础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不是不可。”
在调查中,我发现了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目标意识不强,随意性大,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识淡薄,完成也好,没完成也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三是有些老师虽然也预设了一些教学步骤,但是老师设计过于严谨,必须按老师的预设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师指哪儿学生打哪儿。四是应试心理太严重,师生阅读的目的就是为
一、教师平台  1.结合大纲,确定目标。  2.教材分析,确定重点。  3.学情调查,确定难点。  4.文本教学,确定方式。  二、教学设想  1.整体上分三步走: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上互动,完成目标;课后反思,梳理感悟。  2.贯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练习式、师生互动式相结合教学法。  三、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结合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文注逐字逐句口头翻
【设计说明】    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选录了《论语》全书521章中的174章,按主题分编成十五课,每一课集中了《论语》中各章各节孔子有关这几方面的言论、思想。这种主题的编排,要求教师避免逐条讲述,而应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补充另一章对主题拓展,使学生对主题的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高山仰止》所选材料从多方面呈现孔子的“性情”、“人格”、“操守”这一主题。本设计采取“迂回”战
笔者曾不断地反思:“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完美的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我终于明白:“不完满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所谓“不完满”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学目标要大胆地取舍,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白,目标不求面面俱到,选准一个点,加以突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二是上课形式要留空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习惯。三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层层深入,分析结论不必说尽,要留空白,
虽然文本细读强调沉入言语,但这种解读也并非只重细部而忽略整体。为防止细读产生窄化文本甚至歪解文本的现象,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时就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能囫囵吞枣。我们得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然后细嚼慢咽,从整体参与性上指导学生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风格。那么,如何勾连全篇,整体切入呢?  其一是文眼切入法,以此感知内容,突出主题  文眼可以是标题、关键词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众多的问题与困惑,但在不断教学实践中师生们也会发现一些可行的方法与思路。本文侧重总结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规律,提出某些新颖的思路和解决之道,借此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实效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彼此结合,期待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困惑与问题 方法与思考 期待  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与近年各省的高考文言文命题来分析,文言文阅读不管是教材的篇目章节还是高考的分值
在现代社会中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几点心得: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感、感受快乐,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实验证明,阅读动机强的学生,阅读的效率也会很高。所以,在老师指导阅
【摘 要】自改作文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在具体应用上,要指导学生明确作文评定(分)标准;注重范文研读;注意多种形式结合;及时做好总结。只有如此,才能收到“批改作文要达到不需要批改”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 自改 方法     关于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有过很多论述。他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他还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