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已经17个年头,我深深的感受到: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首先,课堂导入生活化。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2010年我在全镇示范课教学一年级数学《分类》这一课时,新课伊始我就通过播放录像创设情境——一群学生去逛商店,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很容易发现“同一种东西摆在一块儿”,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又如2009年,我在贺州市鹅塘镇研讨课《认识钟表》一课教学中,就利用课件导入新课,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接着利用喜羊羊这一卡通人物,引出了这课的重点,让孩子去喜羊羊钟表店做客来认认钟表店的开门营业时间、结束关门时间、晚上喜羊羊的睡觉时间等等。这样做既使孩子对自己平时生活中的时间安排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又将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兴趣也逐渐被慢慢激发出来,整个课堂更显生活化、趣味化,孩子学习情趣高涨。
其次,课堂内容生活化。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 。
2009年我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开展敬老活动,邀请老年人和小朋友一切去秋游。老年人18人,小朋友180人,老师2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40元,学生每人20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30元。”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①全买团体票:( )元;②不买团体票:( )元;③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 )元。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数学应用优化意识,体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水平。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故事……
又如2010年,我送教下乡,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就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
再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我就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级?你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枝铅笔……”等等。
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问:“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抽屉、鱼缸、冰箱等数不胜数的例子。
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第三,练习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再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制作一个长6分米,高4分米,宽5分米的纸箱,请你帮老师算算制作这个纸箱最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纸板”。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地解答起来。他们帮老师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过程,而且是体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新知,并在此基础上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思维得以开阔,能力得以提高。又如: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题作业:(自由组合)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行人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
第四,教法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电话:3978443842;信箱:[email protected])
首先,课堂导入生活化。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2010年我在全镇示范课教学一年级数学《分类》这一课时,新课伊始我就通过播放录像创设情境——一群学生去逛商店,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很容易发现“同一种东西摆在一块儿”,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又如2009年,我在贺州市鹅塘镇研讨课《认识钟表》一课教学中,就利用课件导入新课,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接着利用喜羊羊这一卡通人物,引出了这课的重点,让孩子去喜羊羊钟表店做客来认认钟表店的开门营业时间、结束关门时间、晚上喜羊羊的睡觉时间等等。这样做既使孩子对自己平时生活中的时间安排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又将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兴趣也逐渐被慢慢激发出来,整个课堂更显生活化、趣味化,孩子学习情趣高涨。
其次,课堂内容生活化。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 。
2009年我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开展敬老活动,邀请老年人和小朋友一切去秋游。老年人18人,小朋友180人,老师2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40元,学生每人20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30元。”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①全买团体票:( )元;②不买团体票:( )元;③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 )元。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数学应用优化意识,体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水平。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故事……
又如2010年,我送教下乡,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就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
再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我就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级?你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枝铅笔……”等等。
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问:“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抽屉、鱼缸、冰箱等数不胜数的例子。
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第三,练习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再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制作一个长6分米,高4分米,宽5分米的纸箱,请你帮老师算算制作这个纸箱最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纸板”。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地解答起来。他们帮老师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过程,而且是体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新知,并在此基础上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思维得以开阔,能力得以提高。又如: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题作业:(自由组合)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行人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
第四,教法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电话:3978443842;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