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情感教育
教育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可以肯定的说,情感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很大,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式的教学,利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注重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学生终身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渗透呢?笔者主要围绕优化语文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一、语文教师要善于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因素
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即所谓的“触景生情”。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把学生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教学相关的对象上,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情感的展示,同时也益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于是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同时,情感也获得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
《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将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类。物理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物质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心理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心理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在学校中,构成教学物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活动空间等。构成教学心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个体心理因素、舆论信息、人际环境以及教学的气氛等。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语文文本蕴涵丰富情感因素的特点,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可分别采用以下操作策略:可采用背景音乐烘托,幻灯、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营造体验情境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课堂提问时,同样可采用以组回答的形式等营造了一种竞争合作的情感氛围。
二、语文教师要长于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情感探究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的距今年代久远,有的虽是学生熟悉的,但平时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或重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需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提供必要的范例。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海洋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踊跃地叙说之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介绍的资料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海底的美丽与神奇,那么海底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教师便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海底世界》。对于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古诗文的学习,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学陆游的《示儿》,学生要真正把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诗的内涵,前提是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完成对诗句中作者流露感情的“再体验”。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实际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通过引发兴趣策略、陶冶情操策略来激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方法。例如《黄山奇石》这一课。这是一篇自读课,学生对自读课往往重视不够,而在学习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时,令学生向往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是在通过作者的描述了解景点的相关知识之余,能看到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其有一睹为快、身临其境之感。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本课在导入时可采用了启发诱导策略,在课中穿插大量图片,并辅以适当的语言说明,使学生产生偷悦、激昂情绪,对名山更是赞叹不已。从而协调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引发学生的快乐——兴趣情绪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爱祖国山川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语文教师要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偏重于认知方面的定量评价,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存在及其作用。这种教学评价体现在语文情感教育中,主要表现在评价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评价时未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果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有鉴于此,教学中,既要具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智力,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等的明确目标,又要具有形成学生积极的个性倾向性,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等的明确目标。在对语文情感教育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认知,达到知情统一。
总之,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全面发展的关键,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只有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只有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成为渗透真挚情感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黄豫黔.浅论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2001,8.
[2] 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8.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情感教育
教育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可以肯定的说,情感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很大,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式的教学,利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注重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学生终身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渗透呢?笔者主要围绕优化语文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一、语文教师要善于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因素
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即所谓的“触景生情”。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把学生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教学相关的对象上,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情感的展示,同时也益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于是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同时,情感也获得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
《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将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类。物理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物质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心理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心理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在学校中,构成教学物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活动空间等。构成教学心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个体心理因素、舆论信息、人际环境以及教学的气氛等。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语文文本蕴涵丰富情感因素的特点,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可分别采用以下操作策略:可采用背景音乐烘托,幻灯、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营造体验情境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课堂提问时,同样可采用以组回答的形式等营造了一种竞争合作的情感氛围。
二、语文教师要长于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情感探究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的距今年代久远,有的虽是学生熟悉的,但平时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或重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需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提供必要的范例。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海洋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踊跃地叙说之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介绍的资料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海底的美丽与神奇,那么海底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教师便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海底世界》。对于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古诗文的学习,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学陆游的《示儿》,学生要真正把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诗的内涵,前提是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完成对诗句中作者流露感情的“再体验”。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实际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通过引发兴趣策略、陶冶情操策略来激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方法。例如《黄山奇石》这一课。这是一篇自读课,学生对自读课往往重视不够,而在学习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时,令学生向往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是在通过作者的描述了解景点的相关知识之余,能看到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其有一睹为快、身临其境之感。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本课在导入时可采用了启发诱导策略,在课中穿插大量图片,并辅以适当的语言说明,使学生产生偷悦、激昂情绪,对名山更是赞叹不已。从而协调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引发学生的快乐——兴趣情绪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爱祖国山川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语文教师要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偏重于认知方面的定量评价,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存在及其作用。这种教学评价体现在语文情感教育中,主要表现在评价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评价时未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果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有鉴于此,教学中,既要具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智力,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等的明确目标,又要具有形成学生积极的个性倾向性,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等的明确目标。在对语文情感教育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认知,达到知情统一。
总之,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全面发展的关键,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只有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只有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成为渗透真挚情感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黄豫黔.浅论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2001,8.
[2] 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