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课本,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其实数学课本也需要读,及早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培养学生自觉喜爱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相当重要。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利用课本,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训练学生自觉阅读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通过实践和观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课前指导阅读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这些要素的最佳组合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带着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走向教师,师生共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教学中我们首先抓好课前阅读这一环节。
(1)明确阅读要求。我们要求学生特别注意阅读课本中的“图”和“文”,展开思考,并作好笔记。思考插图的教学意义,思考文中有那些知识点,那些地方不理解,作好“批”“划”记录,待课内解惑,这样,上课时,师生就抓住了教学的重点。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我们设计了三道阅读思考题:①什么叫质数?为什么叫质数?②什么叫合数?为什么叫合数?你知道最小的合数是几吗?③1是不是质数?1是不是合数?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惑。
(2)教给阅读方法。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和教材内容。我们让学生在以下的模式中阅读:①创设阅读情景,出示阅读要求,阅读课本内容,找到不理解的问题。②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和阅读的学习内容,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③准备提出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这样,学生对教材逐字逐句作推敲、品味,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风和阅读能力。例如,阅读《分数的意义》一节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在分数里各是什么意思?“一份数”在分数里指什么?当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大大被提高了。
二、课内质疑阅读
课堂教学,从某中意义上说,就是一个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抓住学生阅读课本后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疑问,帮助学生在关键处开窍,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一次教学中,我也深深地被上了一课当时正好学习《圆锥的侧面积计算》时,通过课前阅读,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但当时有一位学生立即站出来问“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重读课本的兴趣,学生们边读边拿着学具侧面展开卷起,又展开,边观察,边思考,相互进行讨论。这时,一个聪明的学生站起来了说:“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令我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竟然又有一学生站起来要说,这时大家把目光都转移到这位同学身上了,那种目光代表什么可想而知。这时他毫不紧张地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斜着切开,那么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说实话,我当时也没想这么多,你看学生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到了同一圆柱体计算公式: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
三、课末整理阅读
在课堂的反馈回授阶段,我们尽可能给学生产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在应用之前,应该让学生回忆一下先前阅读过的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记述下来,这样用的得心应手,体验到课堂阅读后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进而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把短暂的阅读发展为持续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近尾声时,老师说:要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这个圆怎样画?请同学们想办法。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的波澜,纷纷发表自己对书本知识应用的想法。进而,学生从“会读 ”逐步转变为“读会”。
四、课后研究阅读
阅读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例如,在阅读“梯形面积计算”内容是,首先要理解公式的推導过程,能用语言和字母表示出公式,再阅读语言如何应用,最后与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进行比较,使知识连成线,结成块。有的教学内容需大声阅读、有的需小声阅读,有时还需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阅读方法,总而言之,阅读无固定模式,能发挥它最佳优势的阅读是最好的阅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自学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基础。此外,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应引导学生把阅读课本与思考问题、尝试练习、分析讨论紧密结合。
一、课前指导阅读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这些要素的最佳组合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带着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走向教师,师生共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教学中我们首先抓好课前阅读这一环节。
(1)明确阅读要求。我们要求学生特别注意阅读课本中的“图”和“文”,展开思考,并作好笔记。思考插图的教学意义,思考文中有那些知识点,那些地方不理解,作好“批”“划”记录,待课内解惑,这样,上课时,师生就抓住了教学的重点。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我们设计了三道阅读思考题:①什么叫质数?为什么叫质数?②什么叫合数?为什么叫合数?你知道最小的合数是几吗?③1是不是质数?1是不是合数?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惑。
(2)教给阅读方法。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和教材内容。我们让学生在以下的模式中阅读:①创设阅读情景,出示阅读要求,阅读课本内容,找到不理解的问题。②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和阅读的学习内容,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③准备提出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这样,学生对教材逐字逐句作推敲、品味,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风和阅读能力。例如,阅读《分数的意义》一节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在分数里各是什么意思?“一份数”在分数里指什么?当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大大被提高了。
二、课内质疑阅读
课堂教学,从某中意义上说,就是一个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抓住学生阅读课本后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疑问,帮助学生在关键处开窍,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一次教学中,我也深深地被上了一课当时正好学习《圆锥的侧面积计算》时,通过课前阅读,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但当时有一位学生立即站出来问“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重读课本的兴趣,学生们边读边拿着学具侧面展开卷起,又展开,边观察,边思考,相互进行讨论。这时,一个聪明的学生站起来了说:“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令我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竟然又有一学生站起来要说,这时大家把目光都转移到这位同学身上了,那种目光代表什么可想而知。这时他毫不紧张地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斜着切开,那么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说实话,我当时也没想这么多,你看学生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到了同一圆柱体计算公式: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
三、课末整理阅读
在课堂的反馈回授阶段,我们尽可能给学生产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在应用之前,应该让学生回忆一下先前阅读过的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记述下来,这样用的得心应手,体验到课堂阅读后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进而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把短暂的阅读发展为持续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近尾声时,老师说:要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这个圆怎样画?请同学们想办法。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的波澜,纷纷发表自己对书本知识应用的想法。进而,学生从“会读 ”逐步转变为“读会”。
四、课后研究阅读
阅读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例如,在阅读“梯形面积计算”内容是,首先要理解公式的推導过程,能用语言和字母表示出公式,再阅读语言如何应用,最后与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进行比较,使知识连成线,结成块。有的教学内容需大声阅读、有的需小声阅读,有时还需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阅读方法,总而言之,阅读无固定模式,能发挥它最佳优势的阅读是最好的阅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自学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基础。此外,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应引导学生把阅读课本与思考问题、尝试练习、分析讨论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