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式求人”
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在政协大会发言时说,一位司局级老领导说女儿在他的极力反对下,仍入外籍并嫁给外国人,女儿劝他的一句话是:“爸爸,您将来再不用为外孙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求人了!”
——“中国式求人”,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小到孩子入学,大到数亿元项目的审批,现实中很多人常常希望通过“求人”来解决问题。
“中国式求人”泛滥,固然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也能看出行政体制改革的迫切,只有政府真正放权让利,市场主体才能自由地在市场中一较高下,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升全社会成员的福祉,这样才能减少“中国式求人”的尴尬。在政府职能转变之外,公民也要自我抵制“求人”思维、拥抱法治。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绝不是“求”来的,而是所有成员共争共创的。只有政府和社会各安其位,权力得到约束,权利有尊严,才有可能告别“中国式求人”。
(摘自《新京报》)
“微改革”
由于公开“专车”车牌号引来质疑,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称自己的做法是“微改革”,并为“微改革”不被理解感到委屈。
——当事人对舆论质疑的反应,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就舆论监督而言,要对改革者的精神给予支持,但支持也必须有原则。基本的原则有二:一是辨识改革的“真伪”,不能被打着改革旗号的“伪改革”和“反改革”忽悠,监督改革者走正确的方向;二是分清个体和制度的责任,明晰改革者所能承受之轻与重,不能把制度问题全部推给个体,更不能把解决问题的责任,全划到个体的名下。如果过分苛责,就会把相关的制度责任推给个体了,是“伍皓们”无法承受之重。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确实可能如伍皓所说,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改革,而是安于现状,改革的力量也被消解。这是所有关注改革、发展的舆论需要注意的方面。
(摘自《广州日报》 熊丙奇/文)
“英语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提出,中国应该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你可以不爱英语,你可以不用英语,但你必须学英语,因为学英语已经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当我们的学生在为学英语困扰无比、耗费大量精力的时候,国外的学生却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试问,我们的教育质量怎么去跟人家比?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因学习英语而荒废正常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恐怕绝非虚言。
(摘自《北京青年报》 盛翔/文)
“职称改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最近表示,目前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
——职称改革一定要改变目前的不合理做法。一是论文。像中小学教师,其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在他们评定职称时一定要交论文,实在有点强人所难。二是职称外语。如果业务中需要外语,考一考是应该的,但所有职称不分类别不分层次都硬性要求考外语,这就显得过于僵化。三是职称计算机。信息时代人人都会计算机知识,但计算机一旦加上“职称”两个字,就变得面目可憎起来,它并不考你实际工作中应知应会的上网等内容,却偏偏考你用不上的编程、数据库。
在僵化落后的考试科目背后,其实是有关机构的惯性思维。推进职称评定改革,这种为考试而考的思维必須改变。
(摘自《燕赵都市报》 周东飞/文)
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在政协大会发言时说,一位司局级老领导说女儿在他的极力反对下,仍入外籍并嫁给外国人,女儿劝他的一句话是:“爸爸,您将来再不用为外孙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求人了!”
——“中国式求人”,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小到孩子入学,大到数亿元项目的审批,现实中很多人常常希望通过“求人”来解决问题。
“中国式求人”泛滥,固然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也能看出行政体制改革的迫切,只有政府真正放权让利,市场主体才能自由地在市场中一较高下,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升全社会成员的福祉,这样才能减少“中国式求人”的尴尬。在政府职能转变之外,公民也要自我抵制“求人”思维、拥抱法治。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绝不是“求”来的,而是所有成员共争共创的。只有政府和社会各安其位,权力得到约束,权利有尊严,才有可能告别“中国式求人”。
(摘自《新京报》)
“微改革”
由于公开“专车”车牌号引来质疑,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称自己的做法是“微改革”,并为“微改革”不被理解感到委屈。
——当事人对舆论质疑的反应,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就舆论监督而言,要对改革者的精神给予支持,但支持也必须有原则。基本的原则有二:一是辨识改革的“真伪”,不能被打着改革旗号的“伪改革”和“反改革”忽悠,监督改革者走正确的方向;二是分清个体和制度的责任,明晰改革者所能承受之轻与重,不能把制度问题全部推给个体,更不能把解决问题的责任,全划到个体的名下。如果过分苛责,就会把相关的制度责任推给个体了,是“伍皓们”无法承受之重。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确实可能如伍皓所说,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改革,而是安于现状,改革的力量也被消解。这是所有关注改革、发展的舆论需要注意的方面。
(摘自《广州日报》 熊丙奇/文)
“英语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提出,中国应该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你可以不爱英语,你可以不用英语,但你必须学英语,因为学英语已经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当我们的学生在为学英语困扰无比、耗费大量精力的时候,国外的学生却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试问,我们的教育质量怎么去跟人家比?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因学习英语而荒废正常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恐怕绝非虚言。
(摘自《北京青年报》 盛翔/文)
“职称改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最近表示,目前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
——职称改革一定要改变目前的不合理做法。一是论文。像中小学教师,其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在他们评定职称时一定要交论文,实在有点强人所难。二是职称外语。如果业务中需要外语,考一考是应该的,但所有职称不分类别不分层次都硬性要求考外语,这就显得过于僵化。三是职称计算机。信息时代人人都会计算机知识,但计算机一旦加上“职称”两个字,就变得面目可憎起来,它并不考你实际工作中应知应会的上网等内容,却偏偏考你用不上的编程、数据库。
在僵化落后的考试科目背后,其实是有关机构的惯性思维。推进职称评定改革,这种为考试而考的思维必須改变。
(摘自《燕赵都市报》 周东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