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核心理念
西方学者称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又极其深刻的名作,经由它,杜威的哲学思想在教育思想体系中得以最完美的体现。可以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结合当时美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的集大成之作。时至今日,它仍不失为一部教育哲学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
“在做中学”,可以说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核心理念,也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他的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如果把《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部著作比作一条价值连城的珍珠项链,杜威从不同方面所论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就是那一颗颗圆润、璀璨的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独特的智慧光芒。而“在做中学”这一理念,就像一根金线,串起了那一颗颗珍珠。正是有了“在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才真正成为一部教育经典。
杜威本人用他的一生来实践着“在做中学”这一理念:从1884年他在密执安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到1930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在这近50年的任教生涯中,杜威通过“实践—反思—理论—实践”这一持续的循环过程,不断地丰富他的教育理论,最终成就了《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部不朽的教育著作。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并积极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去,恰好体现了这位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的独特之处。我想,如果没有这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难道不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在杜威本人身上最完美的体现吗?
“在做中学”,也就是在“经验”中学习。那么,什么是经验呢?杜威说:“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把经验的主动行动的一面和被动经受结果的一面割裂开来,就会破坏经验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思维便是准确地审慎地把所做的事和它的结果联结起来。”
根据杜威先生的说法,我们也可以把“在做中学”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在“经验”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让学生融入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去,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要让学生放手去做,解放学生的身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我们不应该把身体活动看做是和精神活动毫无关系或是对精神活动的一种干扰。”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一味地制止学生活动,可能会使他们“安静”下来,却并不能因此使他们“专心”学习。“学校中的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必须常常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学校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助长机械地刺激学生的理智兴趣的态度。”这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导致学生厌学。“经验表明,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学便是一件乐事,儿童管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
要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杜威主张建立一种发展学生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富于智慧等积极品性的现代教育。知识的有效获得离不开经验中的发现和探究。在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书本——间接经验开始的,因而,通过引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增长技能,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第二,在“经验”中学习,也就是从经验中积累和发现知识。教科书是死的,而学生却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自由个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那些书本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并不能直接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我们可以压迫一个孩子的颈部肌肉,使他每遇到一个人就鞠躬,到了后来,鞠躬成为一种自动的行动。但是,在他的鞠躬具有一定目的和一定意义以前,他的鞠躬并不是一种认识或敬重的行动。除非他明白他所做的事情,并为这件事的意义去行动,否则就不能说培养或教育过他……”所以,要获得事物的观念,就必须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亲自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然后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当然,盲目地宣扬“做”而轻视系统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与做、知与行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宝贵启示
近百年来,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提出的“在做中学”这一宝贵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启示之一: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倡导发现和探究性学习
前两年,王宏甲先生的《新教育风暴》一书,可谓是风靡一时。书中描绘了几个在中国十分厌学的小学生,到新西兰的学校后如何变得爱学、乐学。新西兰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那里,六年级学生读的功课才相当于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那里,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简直像是在做游戏。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新西兰的小学生考大学、并且是考一流大学的梦想。这些现象曾让我疑惑不解。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在新西兰的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所以,对学生来说,知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一直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骄傲,认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基礎教育,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所忽视。而实际上,人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等能力,这才是更重要的基础。而我们这种对知识积累的高度重视,则往往使学生陷于长期重复、机械模仿、负担过重、思维僵化的境地,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尊重儿童的个性,重视儿童的价值,就要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打开束缚他们的枷锁,给他们以自由,同时积极创建环境,引导他们进行发现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示之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实际运用即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在“知识爆炸”的当代,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选择并学习有用的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教好书本知识,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和积累有用的知识。很多孩子一进课堂就被学校里的条条框框给禁锢住了,他们对于知识的了解也就局限于课本。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圈在课堂中,而是应该把他们引向课外、引向最真实的生活中去,真正地“活学活用”已有的知识。
教师应该把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把学生看做是具体的、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课堂上,教师要遵循发现和探究的原则,千方百计激起学生学习知识、发现和探究知识的兴趣,而不要把学生的知识范围圈死在教科书中和课堂上。要把一些有选择性的课外活动和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力地结合起来,形成开放、多维、有序的课外共同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发现、尝试、锻炼和表现自己天赋和才能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学活用”书本知识的机会。
杜威及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育界喊出了不同的声音。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虽然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有一定的弊端,但他敢于对传统教育进行挑战和批判,并建立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 编 若 洋)
西方学者称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又极其深刻的名作,经由它,杜威的哲学思想在教育思想体系中得以最完美的体现。可以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结合当时美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的集大成之作。时至今日,它仍不失为一部教育哲学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
“在做中学”,可以说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核心理念,也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他的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如果把《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部著作比作一条价值连城的珍珠项链,杜威从不同方面所论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就是那一颗颗圆润、璀璨的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独特的智慧光芒。而“在做中学”这一理念,就像一根金线,串起了那一颗颗珍珠。正是有了“在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才真正成为一部教育经典。
杜威本人用他的一生来实践着“在做中学”这一理念:从1884年他在密执安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到1930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在这近50年的任教生涯中,杜威通过“实践—反思—理论—实践”这一持续的循环过程,不断地丰富他的教育理论,最终成就了《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部不朽的教育著作。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并积极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去,恰好体现了这位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的独特之处。我想,如果没有这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难道不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在杜威本人身上最完美的体现吗?
“在做中学”,也就是在“经验”中学习。那么,什么是经验呢?杜威说:“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把经验的主动行动的一面和被动经受结果的一面割裂开来,就会破坏经验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思维便是准确地审慎地把所做的事和它的结果联结起来。”
根据杜威先生的说法,我们也可以把“在做中学”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在“经验”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让学生融入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去,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要让学生放手去做,解放学生的身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我们不应该把身体活动看做是和精神活动毫无关系或是对精神活动的一种干扰。”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一味地制止学生活动,可能会使他们“安静”下来,却并不能因此使他们“专心”学习。“学校中的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必须常常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学校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助长机械地刺激学生的理智兴趣的态度。”这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导致学生厌学。“经验表明,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学便是一件乐事,儿童管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
要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杜威主张建立一种发展学生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富于智慧等积极品性的现代教育。知识的有效获得离不开经验中的发现和探究。在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书本——间接经验开始的,因而,通过引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增长技能,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第二,在“经验”中学习,也就是从经验中积累和发现知识。教科书是死的,而学生却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自由个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那些书本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并不能直接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我们可以压迫一个孩子的颈部肌肉,使他每遇到一个人就鞠躬,到了后来,鞠躬成为一种自动的行动。但是,在他的鞠躬具有一定目的和一定意义以前,他的鞠躬并不是一种认识或敬重的行动。除非他明白他所做的事情,并为这件事的意义去行动,否则就不能说培养或教育过他……”所以,要获得事物的观念,就必须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亲自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然后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当然,盲目地宣扬“做”而轻视系统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与做、知与行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宝贵启示
近百年来,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提出的“在做中学”这一宝贵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启示之一: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倡导发现和探究性学习
前两年,王宏甲先生的《新教育风暴》一书,可谓是风靡一时。书中描绘了几个在中国十分厌学的小学生,到新西兰的学校后如何变得爱学、乐学。新西兰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那里,六年级学生读的功课才相当于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那里,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简直像是在做游戏。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新西兰的小学生考大学、并且是考一流大学的梦想。这些现象曾让我疑惑不解。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在新西兰的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所以,对学生来说,知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一直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骄傲,认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基礎教育,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所忽视。而实际上,人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等能力,这才是更重要的基础。而我们这种对知识积累的高度重视,则往往使学生陷于长期重复、机械模仿、负担过重、思维僵化的境地,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尊重儿童的个性,重视儿童的价值,就要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打开束缚他们的枷锁,给他们以自由,同时积极创建环境,引导他们进行发现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示之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实际运用即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在“知识爆炸”的当代,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选择并学习有用的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教好书本知识,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和积累有用的知识。很多孩子一进课堂就被学校里的条条框框给禁锢住了,他们对于知识的了解也就局限于课本。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圈在课堂中,而是应该把他们引向课外、引向最真实的生活中去,真正地“活学活用”已有的知识。
教师应该把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把学生看做是具体的、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课堂上,教师要遵循发现和探究的原则,千方百计激起学生学习知识、发现和探究知识的兴趣,而不要把学生的知识范围圈死在教科书中和课堂上。要把一些有选择性的课外活动和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力地结合起来,形成开放、多维、有序的课外共同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发现、尝试、锻炼和表现自己天赋和才能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学活用”书本知识的机会。
杜威及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育界喊出了不同的声音。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虽然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有一定的弊端,但他敢于对传统教育进行挑战和批判,并建立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 编 若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