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广东省高校生态体育发展的问题,阐释了高校生态体育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生态体育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粤东地区;高校;生态体育
一、研究目的
生态体育,就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即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高校生态体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和环境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提升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嘉应学院、汕头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梅州市技师学院等7所高校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网等网络工具查阅国内外相关的学术著作11种、文献资料120多篇,为本文讨论与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对上述7所高校发放700份学生问卷,回收651份,有效问卷614份,有效率87.7%。
(3)訪谈法。面访和电话采访部分学校生态体育教师、教练及专家。
三、结果与分析
1. 对生态体育认知不够
我国高校生态体育教育开展时间不长,一些高校对其认知程度不足。通过调查粤东7所高校的学生,高达54.6%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生态体育,80.6%的学生不能清晰说出生态体育的具体内容以及内涵。
高校担负着发掘、传播、传承生态体育的使命,担负着当今生态文明背景下打造生态型体育运动大环境,建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生态体育运动大系统的职责。
对生态体育认知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态体育的传播力度不够。学生了解生态体育的途径大多来自学校或网站,由于各方在宣传上投入甚微,所以学生对其认知情况很不理想。
2. 生态体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通过对粤东地区7所高校的调查发现这些学校生态体育课程设计都不完善。生态体育课程的任务是传播生态信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所以,课程的设置要从生态传播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学校和周边地区资源,这既能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又能保护环境。
3. 生态体育资源开发不足
生态体育具有自然性、文化性、民族性、社会性、持续性、地域性等特点。粤东地区生态自然环境优越,民俗民风浓郁,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可以说外部环境得天独厚。但从调查结果看来,生态体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还处在初始阶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提出,体现了国家提升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决心。在此战略决策下,高校应责无旁贷。但调查发现,粤东地区7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都存在着场地器材配备不足、设施滞后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近年来学校体育场地修建维护不到位,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为修建教学楼、宿舍楼侵占原体育场地。
4. 生态体育意识淡薄
调查中还发现,在生态体育意识方面,学生环保意识淡薄。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文明现象还很普遍,如运动场上,学生随手乱扔饮料瓶、纸巾等垃圾,随地吐痰、故意破坏运动设施等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随意践踏草木、攀折花木等现象也是屡禁不止。虽然社会、学校一直在宣传环境保护,并加大管理力度,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生态意识淡薄,需要学校从各方面进行引导教育。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生态体育就是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成的关系。通过对粤东地区7所高校生态体育的发展的研究,从学生对生态体育的认知、学校生态体育课程设置和资源开发等方面有较多不足。
2. 建议
(1)改变观念,加强学校对生态体育的重视程度。设置生态体育课程,构建完善的生态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生态体育运动在高校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3)优化生态体育课程的资源分配,打造更好的生态体育运动环境。完善运行机制,建立生态体育在高校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锦辉,徐向军.生态体育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34(2) : 1-2.
[2]刘文斌.高等学校生态体育建设发展研究[J].学校体育,2014,4(25).
基金项目:嘉应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KJM05)。
关键词:粤东地区;高校;生态体育
一、研究目的
生态体育,就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即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高校生态体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和环境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提升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嘉应学院、汕头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梅州市技师学院等7所高校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网等网络工具查阅国内外相关的学术著作11种、文献资料120多篇,为本文讨论与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对上述7所高校发放700份学生问卷,回收651份,有效问卷614份,有效率87.7%。
(3)訪谈法。面访和电话采访部分学校生态体育教师、教练及专家。
三、结果与分析
1. 对生态体育认知不够
我国高校生态体育教育开展时间不长,一些高校对其认知程度不足。通过调查粤东7所高校的学生,高达54.6%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生态体育,80.6%的学生不能清晰说出生态体育的具体内容以及内涵。
高校担负着发掘、传播、传承生态体育的使命,担负着当今生态文明背景下打造生态型体育运动大环境,建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生态体育运动大系统的职责。
对生态体育认知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态体育的传播力度不够。学生了解生态体育的途径大多来自学校或网站,由于各方在宣传上投入甚微,所以学生对其认知情况很不理想。
2. 生态体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通过对粤东地区7所高校的调查发现这些学校生态体育课程设计都不完善。生态体育课程的任务是传播生态信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所以,课程的设置要从生态传播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学校和周边地区资源,这既能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又能保护环境。
3. 生态体育资源开发不足
生态体育具有自然性、文化性、民族性、社会性、持续性、地域性等特点。粤东地区生态自然环境优越,民俗民风浓郁,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可以说外部环境得天独厚。但从调查结果看来,生态体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还处在初始阶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提出,体现了国家提升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决心。在此战略决策下,高校应责无旁贷。但调查发现,粤东地区7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都存在着场地器材配备不足、设施滞后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近年来学校体育场地修建维护不到位,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为修建教学楼、宿舍楼侵占原体育场地。
4. 生态体育意识淡薄
调查中还发现,在生态体育意识方面,学生环保意识淡薄。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文明现象还很普遍,如运动场上,学生随手乱扔饮料瓶、纸巾等垃圾,随地吐痰、故意破坏运动设施等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随意践踏草木、攀折花木等现象也是屡禁不止。虽然社会、学校一直在宣传环境保护,并加大管理力度,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生态意识淡薄,需要学校从各方面进行引导教育。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生态体育就是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成的关系。通过对粤东地区7所高校生态体育的发展的研究,从学生对生态体育的认知、学校生态体育课程设置和资源开发等方面有较多不足。
2. 建议
(1)改变观念,加强学校对生态体育的重视程度。设置生态体育课程,构建完善的生态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生态体育运动在高校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3)优化生态体育课程的资源分配,打造更好的生态体育运动环境。完善运行机制,建立生态体育在高校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锦辉,徐向军.生态体育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34(2) : 1-2.
[2]刘文斌.高等学校生态体育建设发展研究[J].学校体育,2014,4(25).
基金项目:嘉应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KJ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