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借题发挥,就是借谈论某个题目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思。这种方法适用于感想式的作文题,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这一类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能很快把握题旨,明确文章的立论方向。如果说就事论事法仅就事件本身展开议论,得出特殊性的结论,那么借题发挥法则以某一事件为触点,生发开去,纵横开阖,广征博引,从而得出普遍性的道理。因而运用此法可以使思路开拓,使议论得以升华。其运用模式为:
此事→议→他事→论
(引出)(转入)(升华)
其中“他事”证明“此事”具有典型意义,而“议”为“论”作铺垫,全文的重心在“论”上。借题发挥法最忌“发挥”无据,也忌“发挥”无度,因为这样的文章没有说服力。
苏洵曾写过一篇《六国论》,他说六国的灭亡是贿赂秦国。看起来是在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实际上他想批评北宋王朝贿赂西夏的不当。他是借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来针砭时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是典型的借题发挥。苏轼和苏辙都以《六国论》为题写过文章,而苏洵的《六国论》影响最大,这种借题发挥、别开生面的写法应该说正是苏洵文章成功的原因之一。
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也就是说,阐述的观点(即为文章的立意)确实是从题目中引发出来的。一般说来,写这類作文题,所阐发的观点其实就是题目中所蕴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这两个要点,审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作文题:以“最美的颜色”为话题作文
[立意探讨]
请同学们想一想,能否借题发挥,表达你对某些现实问题的看法。
单就某种颜色来说,很难说哪种颜色最美。说某种颜色最美,一定是和某种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心理相联系。这样看来,该话题的范围就比较大了。我们可以说“绿色最美”,因为它是生命的颜色,由此引申出我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忧虑;我们可以说“本色”最美,因为保持本色难能可贵,从而引发我们对社会腐败问题的批判;我们还可以认为“羞色”最美,因为它为人类所独有,从而引出我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等等。[例文欣赏
权威与盲从
茫茫苍穹,纷纷扰扰,不乏“杞人忧天”之事。不久前,新华社不慎误发一则新闻:一颗小行星即将“作客”地球,50亿地球居民将有一半告别人世。显然,对这条性命攸关的报道本该慎重对待,岂料全国大大小小各类报刊都迫不及待地转载了新华社原稿,掀起了一场“地球危机”的风波,弄得人心惶惶,如芒刺背。
好在一些科学家及时以科学的论断否定了上述的说法,人们高悬的心方才落地。好一个“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危机”已经过去,日子依旧太平,然而由此折射出的国人心态较“危机”本身更令人不安,一个硕大的问号久久印在人们脑海:为什么新华社不慎误发一则新闻,会以讹传讹,导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深思一番,其原因显而易见:新华社是中国新闻机构的权威。权威还会犯错误?权威还能被怀疑?诸位编辑“老总”们正是在这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支配下,不加思索,毫无异议地刊出了这则“爆炸性”新闻。殊不知,这下可乱了自家人的阵脚。
再追溯一番,不难发现这种认为“权威永远而且绝对正确”之心态由来已久,并非新潮。曾记否,50年代,马寅初教授提出必须注意人口问题,然而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认为权威意见绝对正确,并紧随权威,对马教授横加指责,结果三十多年前的这场人口“大批判”,成为今天民族经济腾飞的巨大羁绊。又曾记否,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盲从权威”的心理已发展到了历史最高峰,凡是权威说的、做的都被认为绝对正确,不容半分怀疑!结果,十年一觉荒唐梦,中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至今偿还不清……
“青史如镜鉴是非”。从历史的教训中看出这种庸俗心理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一脉相承的。勿庸讳言,尽管封建专制已一去不返了,但封建残余仍在一些人的深层意识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跟着权威走最省事,最保险”,于是乎,大小事情都由权威说了算。久而久之,形成了这种惯性思维。殊不料一错则百错、千错,小则搞得人心惶惶,大则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由此可见,盲从心态表面上是一种绝对服从,实质上是不折不扣的敷衍,是对祖国建设的冷漠麻木,是对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极端不负责任,实在应该“口诛笔伐”。
与此同时,那种以科学眼光分析一切事物,独立思考,对于对某些权威意见提出异议的可贵精神实在应该大力提倡。这种可贵精神是民族自信力的高度表现,是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高度体现。
当然,科学地怀疑权威是一种辩证的扬弃,绝不意味着盲目怀疑一切,一概否定权威。其实,那种走上另一极端的“全盘否定、怀疑一切”同样也是一种盲从。要克服盲从的习惯性思维说说容易,做起来困难,然而正因为其难才更应该努力地做。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本着科学精神,勇敢地追求真理,以克服盲从心理,那么前不久“地球危机”之类的“杞人忧天”之事还会再发生吗?
点评:
本文的开头从新华社不慎误发一则新闻,结果以讹传讹的事件说起,并究其原因:在于对权威的盲从。接着转入列举盲从权威的实例,证明在中国盲从的心态由来已久,危害极大,然后进一步深挖盲从的思想根源,而且加以批判,最后鼓励人们克服盲从心理。本文作者运用“借题发挥法”借误发新闻之事,对盲从权威加以批判和否定。
此事→议→他事→论
(引出)(转入)(升华)
其中“他事”证明“此事”具有典型意义,而“议”为“论”作铺垫,全文的重心在“论”上。借题发挥法最忌“发挥”无据,也忌“发挥”无度,因为这样的文章没有说服力。
苏洵曾写过一篇《六国论》,他说六国的灭亡是贿赂秦国。看起来是在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实际上他想批评北宋王朝贿赂西夏的不当。他是借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来针砭时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是典型的借题发挥。苏轼和苏辙都以《六国论》为题写过文章,而苏洵的《六国论》影响最大,这种借题发挥、别开生面的写法应该说正是苏洵文章成功的原因之一。
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也就是说,阐述的观点(即为文章的立意)确实是从题目中引发出来的。一般说来,写这類作文题,所阐发的观点其实就是题目中所蕴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这两个要点,审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作文题:以“最美的颜色”为话题作文
[立意探讨]
请同学们想一想,能否借题发挥,表达你对某些现实问题的看法。
单就某种颜色来说,很难说哪种颜色最美。说某种颜色最美,一定是和某种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心理相联系。这样看来,该话题的范围就比较大了。我们可以说“绿色最美”,因为它是生命的颜色,由此引申出我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忧虑;我们可以说“本色”最美,因为保持本色难能可贵,从而引发我们对社会腐败问题的批判;我们还可以认为“羞色”最美,因为它为人类所独有,从而引出我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等等。[例文欣赏
权威与盲从
茫茫苍穹,纷纷扰扰,不乏“杞人忧天”之事。不久前,新华社不慎误发一则新闻:一颗小行星即将“作客”地球,50亿地球居民将有一半告别人世。显然,对这条性命攸关的报道本该慎重对待,岂料全国大大小小各类报刊都迫不及待地转载了新华社原稿,掀起了一场“地球危机”的风波,弄得人心惶惶,如芒刺背。
好在一些科学家及时以科学的论断否定了上述的说法,人们高悬的心方才落地。好一个“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危机”已经过去,日子依旧太平,然而由此折射出的国人心态较“危机”本身更令人不安,一个硕大的问号久久印在人们脑海:为什么新华社不慎误发一则新闻,会以讹传讹,导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深思一番,其原因显而易见:新华社是中国新闻机构的权威。权威还会犯错误?权威还能被怀疑?诸位编辑“老总”们正是在这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支配下,不加思索,毫无异议地刊出了这则“爆炸性”新闻。殊不知,这下可乱了自家人的阵脚。
再追溯一番,不难发现这种认为“权威永远而且绝对正确”之心态由来已久,并非新潮。曾记否,50年代,马寅初教授提出必须注意人口问题,然而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认为权威意见绝对正确,并紧随权威,对马教授横加指责,结果三十多年前的这场人口“大批判”,成为今天民族经济腾飞的巨大羁绊。又曾记否,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盲从权威”的心理已发展到了历史最高峰,凡是权威说的、做的都被认为绝对正确,不容半分怀疑!结果,十年一觉荒唐梦,中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至今偿还不清……
“青史如镜鉴是非”。从历史的教训中看出这种庸俗心理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一脉相承的。勿庸讳言,尽管封建专制已一去不返了,但封建残余仍在一些人的深层意识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跟着权威走最省事,最保险”,于是乎,大小事情都由权威说了算。久而久之,形成了这种惯性思维。殊不料一错则百错、千错,小则搞得人心惶惶,大则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由此可见,盲从心态表面上是一种绝对服从,实质上是不折不扣的敷衍,是对祖国建设的冷漠麻木,是对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极端不负责任,实在应该“口诛笔伐”。
与此同时,那种以科学眼光分析一切事物,独立思考,对于对某些权威意见提出异议的可贵精神实在应该大力提倡。这种可贵精神是民族自信力的高度表现,是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高度体现。
当然,科学地怀疑权威是一种辩证的扬弃,绝不意味着盲目怀疑一切,一概否定权威。其实,那种走上另一极端的“全盘否定、怀疑一切”同样也是一种盲从。要克服盲从的习惯性思维说说容易,做起来困难,然而正因为其难才更应该努力地做。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本着科学精神,勇敢地追求真理,以克服盲从心理,那么前不久“地球危机”之类的“杞人忧天”之事还会再发生吗?
点评:
本文的开头从新华社不慎误发一则新闻,结果以讹传讹的事件说起,并究其原因:在于对权威的盲从。接着转入列举盲从权威的实例,证明在中国盲从的心态由来已久,危害极大,然后进一步深挖盲从的思想根源,而且加以批判,最后鼓励人们克服盲从心理。本文作者运用“借题发挥法”借误发新闻之事,对盲从权威加以批判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