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工具,教案的编写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和教学功底。
然而,检查教案也是学校日常教学中颇受争议的一项工作。不少学校领导由于受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采取了不切实际的指导和不科学的量化考核办法,甚至采取了简单粗暴的行政干预手段,使广大教师在备课问题上陷入了迷茫的误区,使照抄教案、应付检查的现象泛滥成灾,挫伤了不少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比如,提倡目标教学时,不少学校就规定每一节课必须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而不少学校就把教学目标生生地割裂开:把它分成知识、技能、情感等若干小目标,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自设条条框框,规定每一节课的教案上都必须写明教学时间、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板书设计、课后联系等。教师为了“适履”,拼命“削足”,在备课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去完成一道道“填充题”,却忽视了对教材的挖掘。一些学校每学期的优秀教案也就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书法评比大赛,几乎所有的教案千篇一律,长着同样的脸孔。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和工作负担。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也饱尝了所谓教案模式给教学带来的困惑,所谓的“优秀教案”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当然笔者并不是认为教案不重要,教师可以不写教案。笔者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要上好课,必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写好教案使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但是,教案的编写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备课时教案要“简”
教师要明确:写教案不等于备课。编写教案只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思路,对课堂上某些问题作预见性分析,教案应是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把自己独立钻研、深入思考、巧妙布局的结果写上,而不是长篇累牍,洋洋洒洒写上几大篇。语文教师应对某篇或某单元教材长时间反复地阅读钻研,达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的境界,真正从微观和宏观上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二、教案运用重“实”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阅读中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应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平等关系,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案,而重在课堂现实。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去启发、诱导,打开学生心灵的通道,使其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说教师在教学中按照设计的问题和步骤让学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组织者的职责的话,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把握和可能高于学生的深刻见解而对学生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履行引导者的角色。
三、课后重在“思”
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完成。它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教师更要注重课后广“思”。教学的本质就是经验的再构。依据皮亚杰的“平衡化”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其经验建构的过程。当一个新的“信息”出现的时候,学习的主体总是要从已有经验出发,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吸纳或排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结构,达到新的平衡。教师课后的反思,更是一个经验再构的过程。
所以,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应为迎合形势而放弃个性,不应编写应付性、照搬性的教案,应编写创造性、可操作性强的教案。而作为学校领导和检查机构,在检查教案时,要从实际出发,尊重教师个性特点,不搞统一模式,提倡教案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不要把教学评比搞成书法大赛,让语文教案的编写做到春色满园。
然而,检查教案也是学校日常教学中颇受争议的一项工作。不少学校领导由于受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采取了不切实际的指导和不科学的量化考核办法,甚至采取了简单粗暴的行政干预手段,使广大教师在备课问题上陷入了迷茫的误区,使照抄教案、应付检查的现象泛滥成灾,挫伤了不少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比如,提倡目标教学时,不少学校就规定每一节课必须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而不少学校就把教学目标生生地割裂开:把它分成知识、技能、情感等若干小目标,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自设条条框框,规定每一节课的教案上都必须写明教学时间、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板书设计、课后联系等。教师为了“适履”,拼命“削足”,在备课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去完成一道道“填充题”,却忽视了对教材的挖掘。一些学校每学期的优秀教案也就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书法评比大赛,几乎所有的教案千篇一律,长着同样的脸孔。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和工作负担。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也饱尝了所谓教案模式给教学带来的困惑,所谓的“优秀教案”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当然笔者并不是认为教案不重要,教师可以不写教案。笔者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要上好课,必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写好教案使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但是,教案的编写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备课时教案要“简”
教师要明确:写教案不等于备课。编写教案只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思路,对课堂上某些问题作预见性分析,教案应是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把自己独立钻研、深入思考、巧妙布局的结果写上,而不是长篇累牍,洋洋洒洒写上几大篇。语文教师应对某篇或某单元教材长时间反复地阅读钻研,达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的境界,真正从微观和宏观上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二、教案运用重“实”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阅读中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应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平等关系,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案,而重在课堂现实。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去启发、诱导,打开学生心灵的通道,使其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说教师在教学中按照设计的问题和步骤让学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组织者的职责的话,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把握和可能高于学生的深刻见解而对学生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履行引导者的角色。
三、课后重在“思”
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完成。它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教师更要注重课后广“思”。教学的本质就是经验的再构。依据皮亚杰的“平衡化”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其经验建构的过程。当一个新的“信息”出现的时候,学习的主体总是要从已有经验出发,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吸纳或排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结构,达到新的平衡。教师课后的反思,更是一个经验再构的过程。
所以,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应为迎合形势而放弃个性,不应编写应付性、照搬性的教案,应编写创造性、可操作性强的教案。而作为学校领导和检查机构,在检查教案时,要从实际出发,尊重教师个性特点,不搞统一模式,提倡教案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不要把教学评比搞成书法大赛,让语文教案的编写做到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