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出现了滥用之象。本文对教学中出现误用、滥用影视资源的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语文教学;影视资源; 运用;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37-01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电影、电视纳入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而对于小说、传记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课标》直接把"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当作一种教学手段[1]。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影视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但是,如果对影视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不科学,也很容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效果。如何有效利用影视资源,充分发挥它对语文教学的丰富、充实和拓展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辨别良莠,莫把糟粕当精华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影视资源的汇集与传播,通过互联网,语文教师可以很轻易地获得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在选择影视资源时,过分关注资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选取的素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们应该注意到,丰富的影视资源并非个个都是精品。以电影作品为例,近年来,在商业化模式运做下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批"无厘头"、"恶搞"、"戏说"的作品充斥影视界,这些作品假"自由"、"新锐"之名,歪曲历史,嘲讽真善美,甚至传播低级庸俗的生活趣味,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易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对其不加以甄别,随意引入课堂,将极大弱化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功能。如:
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时,一位教师先选取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太师府唐伯虎与"对穿肠"比试对联的片段让学生看,看完电影后,教师将影片中的对联展示出来,并逐联讲解,分析对联的结构及内容特点。由于该电影的喜剧效果,课堂上笑声阵阵,学生情绪高涨,老师还误以为课堂教学效果满意。
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说,这位老师的选材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影片中部分对联的内容,这段影片的选取就难以恭维了,如影片中的第一副对联是"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尤且三心两意一等下流"。古人作对,讲究格调意境俱佳,而此段影片中的对联格调低下、情趣庸俗、对仗不整,将这样的对联引入课堂,当作鉴赏对象,实在有违语文美育的原则。实际上适用于对联教学的影视资源并非仅此一部,如央视春晚的新春对联、电视剧《联林珍奇》,都是以对联为内容的优秀影视素材,借用这些资源,一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美的使者",面对眼花缭乱的影视资源,我们要自觉提高自身欣赏水平,不能让一时的假象蒙蔽了双眼。
2使用有度,莫把影视当"正餐"
不错,影视资源在教育教学上有其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2],但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本身不具备教育的主动性,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加以整合利用,才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片面夸大影视资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过分依赖,在针对某些题材(如景物诗、写景散文)的教学时甚至"无影不成课",如:
某老师在上人教版第三单元《杜甫诗三首》时,花费大量时间搜集了与诗歌相关的电影电视短片,在其后的教学过程中,每堂课,该老师都会播放一段影片:讲解《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时,播放一段有关三峡的风景片;讲解《咏怀古迹(其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时,播放有关内蒙"青冢"的记录片;讲解《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展示一组长江的动态图画。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难点是让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意境,毋庸置疑,影视资源有机融合了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该老师的做法确实方便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但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语言的含蓄、蕴藉,好诗追求弦外音、象外象、味外味、境外境。梅尧臣认为好诗"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3]。成功的诗歌教学是使用诗意的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领悟诗歌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意境美。上例中老师的做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因为过度频繁的"视觉轰炸"、"听觉轰炸"让学生产生疲惫心理,更重要的是,频繁地观赏影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迫使他们机械被动地接受已有的、固化的景观,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
正如青菜之于米饭、辣酱之于面条,影视资源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也只是一道开胃的"菜",无法充当"正餐",因此,无论是使用影视资源还是其他多媒体资源,教师都要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度,思考导入资源的最佳时机和最合适的量,尽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
3分清主次,莫让资源唱主角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独霸话语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容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进步,"师道尊严"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成为常规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模糊。在一些多媒体技术成熟、信息设备完善的学校,有些教师没有明确影视资源的辅助地位,甚至不自觉地成为了"陪看"、"陪听"。如:
最近几年,以"教育"、"学术"为包装的影视作品大行其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央视的《百家讲坛》,该栏目先后推出《于丹读〈论语〉》、《易中天读〈三国演义〉》、《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密〈红楼梦〉》、《康震评苏轼》等一系列节目。由于这些节目的内容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联系比较紧密,所以被很多老师使用,有些老师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直接给学生播放时长36分钟的《康震评苏轼》第四集《潇洒东坡》,自己再略加总结,就结束了课程,而有些老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肖像描写时,就播放时长38分钟《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之林黛玉眉眼之迷》,然后再去探讨文本。
于丹、康震等教授的学术水平固然高,但是,要注意的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毕竟是我们,个体的差异性是影片无法解决的。而且,课堂教学需要互动和交流,文本中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发散、质疑、反馈等多种手段才能传授给学生,而影视中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模式化的,知识传播途径是单向性的。所以,影视中的教授无法取代教师,影视资源不能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之所以出现上述老师把整节课的时间都交给电影电视的情况,是因为这些老师"把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看成是一对此消彼长的敌对矛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够"[4]。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教师更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不能把传授知识、释难答疑的工作一股脑地交给电脑、荧幕。
总之,影视资源的合理使用取决于教师对资源的正确态度,对待影视资源,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拒之千里,也不能奉为神明,盲目崇拜。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和教育技术,科学地选用课程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EB/OL].[2011-02-11]
[2]李振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36)
[3]欧阳修.六一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 陆美莲.语文课改中教师主导地位的自我放逐和重新追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03)
关键词:语文教学;影视资源; 运用;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37-01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电影、电视纳入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而对于小说、传记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课标》直接把"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当作一种教学手段[1]。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影视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但是,如果对影视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不科学,也很容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效果。如何有效利用影视资源,充分发挥它对语文教学的丰富、充实和拓展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辨别良莠,莫把糟粕当精华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影视资源的汇集与传播,通过互联网,语文教师可以很轻易地获得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在选择影视资源时,过分关注资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选取的素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们应该注意到,丰富的影视资源并非个个都是精品。以电影作品为例,近年来,在商业化模式运做下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批"无厘头"、"恶搞"、"戏说"的作品充斥影视界,这些作品假"自由"、"新锐"之名,歪曲历史,嘲讽真善美,甚至传播低级庸俗的生活趣味,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易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对其不加以甄别,随意引入课堂,将极大弱化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功能。如:
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时,一位教师先选取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太师府唐伯虎与"对穿肠"比试对联的片段让学生看,看完电影后,教师将影片中的对联展示出来,并逐联讲解,分析对联的结构及内容特点。由于该电影的喜剧效果,课堂上笑声阵阵,学生情绪高涨,老师还误以为课堂教学效果满意。
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说,这位老师的选材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影片中部分对联的内容,这段影片的选取就难以恭维了,如影片中的第一副对联是"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尤且三心两意一等下流"。古人作对,讲究格调意境俱佳,而此段影片中的对联格调低下、情趣庸俗、对仗不整,将这样的对联引入课堂,当作鉴赏对象,实在有违语文美育的原则。实际上适用于对联教学的影视资源并非仅此一部,如央视春晚的新春对联、电视剧《联林珍奇》,都是以对联为内容的优秀影视素材,借用这些资源,一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美的使者",面对眼花缭乱的影视资源,我们要自觉提高自身欣赏水平,不能让一时的假象蒙蔽了双眼。
2使用有度,莫把影视当"正餐"
不错,影视资源在教育教学上有其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2],但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本身不具备教育的主动性,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加以整合利用,才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片面夸大影视资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过分依赖,在针对某些题材(如景物诗、写景散文)的教学时甚至"无影不成课",如:
某老师在上人教版第三单元《杜甫诗三首》时,花费大量时间搜集了与诗歌相关的电影电视短片,在其后的教学过程中,每堂课,该老师都会播放一段影片:讲解《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时,播放一段有关三峡的风景片;讲解《咏怀古迹(其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时,播放有关内蒙"青冢"的记录片;讲解《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展示一组长江的动态图画。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难点是让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意境,毋庸置疑,影视资源有机融合了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该老师的做法确实方便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但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语言的含蓄、蕴藉,好诗追求弦外音、象外象、味外味、境外境。梅尧臣认为好诗"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3]。成功的诗歌教学是使用诗意的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领悟诗歌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意境美。上例中老师的做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因为过度频繁的"视觉轰炸"、"听觉轰炸"让学生产生疲惫心理,更重要的是,频繁地观赏影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迫使他们机械被动地接受已有的、固化的景观,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
正如青菜之于米饭、辣酱之于面条,影视资源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也只是一道开胃的"菜",无法充当"正餐",因此,无论是使用影视资源还是其他多媒体资源,教师都要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度,思考导入资源的最佳时机和最合适的量,尽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
3分清主次,莫让资源唱主角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独霸话语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容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进步,"师道尊严"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成为常规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模糊。在一些多媒体技术成熟、信息设备完善的学校,有些教师没有明确影视资源的辅助地位,甚至不自觉地成为了"陪看"、"陪听"。如:
最近几年,以"教育"、"学术"为包装的影视作品大行其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央视的《百家讲坛》,该栏目先后推出《于丹读〈论语〉》、《易中天读〈三国演义〉》、《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密〈红楼梦〉》、《康震评苏轼》等一系列节目。由于这些节目的内容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联系比较紧密,所以被很多老师使用,有些老师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直接给学生播放时长36分钟的《康震评苏轼》第四集《潇洒东坡》,自己再略加总结,就结束了课程,而有些老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肖像描写时,就播放时长38分钟《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之林黛玉眉眼之迷》,然后再去探讨文本。
于丹、康震等教授的学术水平固然高,但是,要注意的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毕竟是我们,个体的差异性是影片无法解决的。而且,课堂教学需要互动和交流,文本中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发散、质疑、反馈等多种手段才能传授给学生,而影视中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模式化的,知识传播途径是单向性的。所以,影视中的教授无法取代教师,影视资源不能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之所以出现上述老师把整节课的时间都交给电影电视的情况,是因为这些老师"把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看成是一对此消彼长的敌对矛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够"[4]。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教师更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不能把传授知识、释难答疑的工作一股脑地交给电脑、荧幕。
总之,影视资源的合理使用取决于教师对资源的正确态度,对待影视资源,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拒之千里,也不能奉为神明,盲目崇拜。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和教育技术,科学地选用课程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EB/OL].[2011-02-11]
[2]李振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36)
[3]欧阳修.六一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 陆美莲.语文课改中教师主导地位的自我放逐和重新追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