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重视向学生灌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重视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教师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第二辑).课程改革发展.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教师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第二辑).课程改革发展.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