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教学;实验;演示实验;自主探究实验;
化学知识;习题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6—0083—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新时期的化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精确做好演示实验
化学实验中奇妙的化学现象很能刺激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有些实验常规操作看似简单但又不容忽视,如滴管的使用,滴入药品时把滴管伸进试管或者滴管倾斜,会误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即使很简单的演示实验,课前必须亲自试验,不打无准备之仗,确保课堂万无一失。如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不能少于2分钟;再如盐酸滴入硅酸钠溶液时盐酸浓度过高或过低或振荡幅度不恰当都不会出现沉淀。 经过反复实验, 笔者认为用3mol/L盐酸3-5滴,然后轻微振荡较为适宜。在“氨气的喷泉实验”,烧瓶一定要干燥,收集氨的浓度要足够大,当挤出滴管中的水后,立即振荡烧瓶,让氨气充分溶解以尽可能减小烧瓶内压强,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打开弹簧夹,喷水速度快而且进入烧瓶水量多,效果极佳。
二、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课堂演示实验省时省药品,但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太清楚,盲目接受知识。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功能,创造学生动手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做好探究实验活动。如“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给学生铝片,AlCl3 溶液,氨水,NaOH溶液,盐酸,让学生自己“倒腾”,最终得出结论:(1)铝片在强酸中形成铝盐。(2)铝片在强碱溶液中形成偏铝酸盐。(3)铝盐与偏铝酸盐相遇能形成白色沉淀。(4)铝盐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与现象和NaOH溶液的量有关,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又消失。(5)偏铝酸盐与盐酸反应的产物与现象和盐酸的量有关等,使学生切实牢记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解决铝三角关系及图像问题打下基础。学习“原电池”时,把学生分成四个人的小组,给每组学生分发锌片,铜片,导线,稀硫酸,烧杯,电流表等实验用品,引导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连接进行实验讨论,从而得出形成原电池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三、发掘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人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物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贴近生活的优势,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例如,学到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采取开放式课堂,让学生讨论,分析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在体内的转化及其作用,指导学生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后,知道夏天食物容易腐败,而冬天存放时间相对长,明确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且易做到的实验有:用食用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用灼烧的方法区分毛织物(成分是蛋白质)、棉织物(纤维素)和化纤织物(涤纶类);用草酸洗墨渍;用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应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热爱化学。
四、加强实验习题训练
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化学实验题占近30分,可见有足够的比重。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习题的训练,要求考生能设计部分实验,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而历届考生在实验部分往往失分较多,主要原因:一是不能明确考题意图,二是语言表达不准确。如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实验题中问到,在蒸馏时忘记加沸石该如何处理?如同炒菜时忘记放食盐怎么办?同学们说加点食盐再炒。同样如果没有加沸石,取下烧瓶等冷却后再加几粒碎瓷片重新加热。而类似问题就出现在新课程必修II第83页第8题,在蔗糖溶液中滴3-5滴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实验结束后没有银镜产生。其原因是在煮沸的溶液中没有加催化剂。正确操作是加适量碱中和多余的酸。可见,高考题源于课本,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本,尤其是课后习题。
编辑:张 昀
化学知识;习题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6—0083—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新时期的化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精确做好演示实验
化学实验中奇妙的化学现象很能刺激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有些实验常规操作看似简单但又不容忽视,如滴管的使用,滴入药品时把滴管伸进试管或者滴管倾斜,会误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即使很简单的演示实验,课前必须亲自试验,不打无准备之仗,确保课堂万无一失。如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不能少于2分钟;再如盐酸滴入硅酸钠溶液时盐酸浓度过高或过低或振荡幅度不恰当都不会出现沉淀。 经过反复实验, 笔者认为用3mol/L盐酸3-5滴,然后轻微振荡较为适宜。在“氨气的喷泉实验”,烧瓶一定要干燥,收集氨的浓度要足够大,当挤出滴管中的水后,立即振荡烧瓶,让氨气充分溶解以尽可能减小烧瓶内压强,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打开弹簧夹,喷水速度快而且进入烧瓶水量多,效果极佳。
二、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课堂演示实验省时省药品,但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太清楚,盲目接受知识。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功能,创造学生动手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做好探究实验活动。如“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给学生铝片,AlCl3 溶液,氨水,NaOH溶液,盐酸,让学生自己“倒腾”,最终得出结论:(1)铝片在强酸中形成铝盐。(2)铝片在强碱溶液中形成偏铝酸盐。(3)铝盐与偏铝酸盐相遇能形成白色沉淀。(4)铝盐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与现象和NaOH溶液的量有关,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又消失。(5)偏铝酸盐与盐酸反应的产物与现象和盐酸的量有关等,使学生切实牢记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解决铝三角关系及图像问题打下基础。学习“原电池”时,把学生分成四个人的小组,给每组学生分发锌片,铜片,导线,稀硫酸,烧杯,电流表等实验用品,引导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连接进行实验讨论,从而得出形成原电池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三、发掘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人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物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贴近生活的优势,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例如,学到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采取开放式课堂,让学生讨论,分析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在体内的转化及其作用,指导学生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后,知道夏天食物容易腐败,而冬天存放时间相对长,明确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且易做到的实验有:用食用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用灼烧的方法区分毛织物(成分是蛋白质)、棉织物(纤维素)和化纤织物(涤纶类);用草酸洗墨渍;用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应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热爱化学。
四、加强实验习题训练
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化学实验题占近30分,可见有足够的比重。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习题的训练,要求考生能设计部分实验,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而历届考生在实验部分往往失分较多,主要原因:一是不能明确考题意图,二是语言表达不准确。如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实验题中问到,在蒸馏时忘记加沸石该如何处理?如同炒菜时忘记放食盐怎么办?同学们说加点食盐再炒。同样如果没有加沸石,取下烧瓶等冷却后再加几粒碎瓷片重新加热。而类似问题就出现在新课程必修II第83页第8题,在蔗糖溶液中滴3-5滴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实验结束后没有银镜产生。其原因是在煮沸的溶液中没有加催化剂。正确操作是加适量碱中和多余的酸。可见,高考题源于课本,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本,尤其是课后习题。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