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淮南,被称为“百里煤城”、“能源之都”,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煤炭产业的波澜壮阔的快速发展,淮南的煤炭产业盛极一时。据调查表明,曾经长三角所用煤炭中每4吨便有1吨产自淮南,并每天为上海提供6小时的电力。但是作为苏、浙、沪的能源供应基地,2014年,淮南市经济下滑为安徽省GDP(地区生产总值)负增长城市,也是安徽划入长三角地区后该地区唯一一个负增长城市。淮南的煤炭产业从高速发展的兴盛到急剧的衰败,因何而衰又将如何力挽。针对上述情况,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自身发展局限等一系列情况作出原因分析并研究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炭 淮南 资源型城市 衰落原因 发展转型
一、淮南煤炭产业的现状
淮南位于安徽中北部,处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一座资源型城市,被称为中国的能源之都。淮南矿区煤炭远期储量高达到444亿吨,探明储量已经达到153亿吨,保有储量占到整个华东地区的50%。淮南依托煤炭发展,经过两轮的短期衰退,迎来了近十年繁荣昌盛。2014年以来,全国煤炭等行业仍处于低迷状态。与此同时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其称之为“发展进程中极为困难的一年”。而2015年一季度,摆脱负增长压力仍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51%,增速较之上月回落7.31个百分点。作为曾经为整个长三角贡献出煤和电资源型城市,淮南也面临日渐衰颓的窘境。淮南,“因煤而兴,为煤而困”,而又为何而衰?
二、淮南煤炭产业衰落的原因分析
1.国家的大政方针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2012年讨论通过《“十二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旨在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煤炭是高耗能高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煤炭城市的高速发展往往伴随着污染治理,形成一种病态的经济发展特征。近几年,随着雾霾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加深,国家对于煤炭发展的限制力度也逐步加大。据淮南市统计信息部门统计,根据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率要完成16%,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一季度反馈结果我市万元GDP能耗不降反升6.6%,发展境况不容乐观,节能形势依然严峻。
2.淮南煤炭自身局限,依赖症严重。随着资源开采深度的加深,开采作业的困难造成了成本加大。并且在资源开采过程中,设备、洞室、钻井等资产占固定资产总量比重的35%,这部分资产不仅不可以完全回收利用,而且也不能转为他用,又使企业退出资源行业更加困难。3.进口煤价格,造成国内煤炭产业压力。中国的煤炭资源储存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是地下开采,露天煤矿产量只占总产量的极少比重,而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露天煤矿分别占比67%,75%,73.8%,80%,61%。淮南市矿区要在数百米深的巷道里挖煤,我国的煤炭开釆特点决定了我国煤炭开采成本相对较高,进口煤开采成本低,因而价格低廉,给国内煤炭产业造成巨大压力。
4.替代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对煤炭的需求大幅下跌。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到来,煤炭资源已被新型能源所替代,由此能源格局从短缺进入过剩时代,油气成本比煤炭成本低廉,在某些行业煤炭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成本的燃料被低污染低成本的资源所替代,煤炭失去了它原有的优势,其需求减少,产能过剩,使得中国整个煤炭行业处于低迷。
三、淮南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转型
资源型城市不可避免走入“矿竭城衰”的困境,一如淮南承受着负增长之重,深陷困境,踯踽而行。当今世界上各国资源型城市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则是他的必然选择。从国际上各国来看,各国重工业城市转型成功,从德国煤钢产业的重化工基地鲁尔区成为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的龙头,到美国的石油城市休斯敦变成集资本、知识、高新技术密集于一身的新型现代化大都市。这些城市的及时转型使他们的经济发展更具生命力。从国内各地资源型城市来看,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仍在持续,辽宁省西北部的阜新市是一座百年老矿城区,于2000开始启动城市转型,现已取得巨大成果。而于2009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铜陵市,经过四年发展战略转型,高附加值铜基新材料及其他铜加工产品产值占全市铜产业产值达40%以上,同时开创性发展本地非铜产业,如今人均GDP水平已跻身于全省前列。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已成为资源型城市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国内外的城市转型为鉴,分析淮南市自身的条件和境况,发展方向如下:
1.从煤炭产业自身局限出发,进行自我改进。
1.1创新新技术发展清洁煤。在转型初期,利用能源技术创新发展清洁煤的前提是满足能源的供给需求,清洁煤技术目的是将煤转化为绿色清洁燃料,淮南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煤炭资源丰裕的优势,开发使用清洁技术,提高使用煤炭的效率,并减少污染物排放。
1.2创新新技术发展新能源。采煤沉陷的积水区连成一片,可以将其建成一座大型平原水库。据测算,经过百年开采,若开发为水库。则该水库的平均积水深度将可以达到20米,预计库容量将超过100亿立方米。并且还可以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环境压力,将资源循环利用,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轻污染和浪费。
2.煤炭产业过渡到非煤产业。
2.1发展制造业,形成产业群。淮南与省会城市合肥接壤,是江淮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工業基础好于其他接壤城市,新建淮南东站与西站,与周边交通便利,应尽快融入合肥都市圈,承接合肥的装备制造业、加工制造,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2.2淮南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淮南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丰富。随着寿县古城的划入淮南市,丰富了淮南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特色由山,水,林构成。并由原本八公山森林公园以及上窑、南塘、茅仙洞、卧龙山等四处省级森林公园,增添寿县古城,更为淮南的历史文化积淀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文景观荟萃,古淮南国属地因位于淮河南岸而得名,殷周时为淮夷所居,战国时为楚地,西汉淮南王刘安于此招贤纳士,著《淮南子》千古流传,并发明了豆腐美食,形成了豆腐文化,至今已举办了22届豆腐文化节,加之淮南寿春楚文化以此提升淮南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发展的特色产业。
2.3淮南市是国家战略“沿淮经济带”唯一一个具备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并且其所辖的谢家集区,田家庵区,潘集区是属重点经济区,经济区域集中,并且其四通八达的交通有望成为人流、物流节点型大城市。
2.4将低成本进口原煤取代原本的高成本就地采煤,以发展服务替代煤炭开采,转型为提供配煤供应链管理服务给沿江电厂,以此提高附加值。
2.5利用创新技术发展农业。根据淮南当地的水土环境,区位条件,形成种植养殖的规模化,机械化以及技术现代化,力求打造淮南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四、结语
淮南沿江之城, 中州咽喉,江南屏障 ,区位优越。淮南煤炭产业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个城市发展对煤炭依赖性强,非煤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但产业转型绝非一日之功,淮南的经济转型发展,是一个中长期过程,不因经济指标一时下滑而衰颓,不因发展陷入困境而裹足不前,以过往兴衰为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章锦河,陆林 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淮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
[2]林伯强,魏巍贤,李丕东.中国长期煤炭需求:影响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7,2,48-58.
[3]杨振超,淮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0.
[4]曹孜,煤炭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3.
[5]邵帅,煤炭资源开发对中国煤炭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资源诅咒学说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0,36(3),90-101.
[6]郭丕斌,周喜君,李丹,王婷,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能源技术创新视角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7,39-46.
关键词:煤炭 淮南 资源型城市 衰落原因 发展转型
一、淮南煤炭产业的现状
淮南位于安徽中北部,处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一座资源型城市,被称为中国的能源之都。淮南矿区煤炭远期储量高达到444亿吨,探明储量已经达到153亿吨,保有储量占到整个华东地区的50%。淮南依托煤炭发展,经过两轮的短期衰退,迎来了近十年繁荣昌盛。2014年以来,全国煤炭等行业仍处于低迷状态。与此同时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其称之为“发展进程中极为困难的一年”。而2015年一季度,摆脱负增长压力仍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51%,增速较之上月回落7.31个百分点。作为曾经为整个长三角贡献出煤和电资源型城市,淮南也面临日渐衰颓的窘境。淮南,“因煤而兴,为煤而困”,而又为何而衰?
二、淮南煤炭产业衰落的原因分析
1.国家的大政方针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2012年讨论通过《“十二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旨在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煤炭是高耗能高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煤炭城市的高速发展往往伴随着污染治理,形成一种病态的经济发展特征。近几年,随着雾霾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加深,国家对于煤炭发展的限制力度也逐步加大。据淮南市统计信息部门统计,根据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率要完成16%,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一季度反馈结果我市万元GDP能耗不降反升6.6%,发展境况不容乐观,节能形势依然严峻。
2.淮南煤炭自身局限,依赖症严重。随着资源开采深度的加深,开采作业的困难造成了成本加大。并且在资源开采过程中,设备、洞室、钻井等资产占固定资产总量比重的35%,这部分资产不仅不可以完全回收利用,而且也不能转为他用,又使企业退出资源行业更加困难。3.进口煤价格,造成国内煤炭产业压力。中国的煤炭资源储存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是地下开采,露天煤矿产量只占总产量的极少比重,而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露天煤矿分别占比67%,75%,73.8%,80%,61%。淮南市矿区要在数百米深的巷道里挖煤,我国的煤炭开釆特点决定了我国煤炭开采成本相对较高,进口煤开采成本低,因而价格低廉,给国内煤炭产业造成巨大压力。
4.替代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对煤炭的需求大幅下跌。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到来,煤炭资源已被新型能源所替代,由此能源格局从短缺进入过剩时代,油气成本比煤炭成本低廉,在某些行业煤炭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成本的燃料被低污染低成本的资源所替代,煤炭失去了它原有的优势,其需求减少,产能过剩,使得中国整个煤炭行业处于低迷。
三、淮南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转型
资源型城市不可避免走入“矿竭城衰”的困境,一如淮南承受着负增长之重,深陷困境,踯踽而行。当今世界上各国资源型城市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则是他的必然选择。从国际上各国来看,各国重工业城市转型成功,从德国煤钢产业的重化工基地鲁尔区成为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的龙头,到美国的石油城市休斯敦变成集资本、知识、高新技术密集于一身的新型现代化大都市。这些城市的及时转型使他们的经济发展更具生命力。从国内各地资源型城市来看,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仍在持续,辽宁省西北部的阜新市是一座百年老矿城区,于2000开始启动城市转型,现已取得巨大成果。而于2009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铜陵市,经过四年发展战略转型,高附加值铜基新材料及其他铜加工产品产值占全市铜产业产值达40%以上,同时开创性发展本地非铜产业,如今人均GDP水平已跻身于全省前列。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已成为资源型城市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国内外的城市转型为鉴,分析淮南市自身的条件和境况,发展方向如下:
1.从煤炭产业自身局限出发,进行自我改进。
1.1创新新技术发展清洁煤。在转型初期,利用能源技术创新发展清洁煤的前提是满足能源的供给需求,清洁煤技术目的是将煤转化为绿色清洁燃料,淮南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煤炭资源丰裕的优势,开发使用清洁技术,提高使用煤炭的效率,并减少污染物排放。
1.2创新新技术发展新能源。采煤沉陷的积水区连成一片,可以将其建成一座大型平原水库。据测算,经过百年开采,若开发为水库。则该水库的平均积水深度将可以达到20米,预计库容量将超过100亿立方米。并且还可以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环境压力,将资源循环利用,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轻污染和浪费。
2.煤炭产业过渡到非煤产业。
2.1发展制造业,形成产业群。淮南与省会城市合肥接壤,是江淮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工業基础好于其他接壤城市,新建淮南东站与西站,与周边交通便利,应尽快融入合肥都市圈,承接合肥的装备制造业、加工制造,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2.2淮南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淮南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丰富。随着寿县古城的划入淮南市,丰富了淮南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特色由山,水,林构成。并由原本八公山森林公园以及上窑、南塘、茅仙洞、卧龙山等四处省级森林公园,增添寿县古城,更为淮南的历史文化积淀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文景观荟萃,古淮南国属地因位于淮河南岸而得名,殷周时为淮夷所居,战国时为楚地,西汉淮南王刘安于此招贤纳士,著《淮南子》千古流传,并发明了豆腐美食,形成了豆腐文化,至今已举办了22届豆腐文化节,加之淮南寿春楚文化以此提升淮南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发展的特色产业。
2.3淮南市是国家战略“沿淮经济带”唯一一个具备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并且其所辖的谢家集区,田家庵区,潘集区是属重点经济区,经济区域集中,并且其四通八达的交通有望成为人流、物流节点型大城市。
2.4将低成本进口原煤取代原本的高成本就地采煤,以发展服务替代煤炭开采,转型为提供配煤供应链管理服务给沿江电厂,以此提高附加值。
2.5利用创新技术发展农业。根据淮南当地的水土环境,区位条件,形成种植养殖的规模化,机械化以及技术现代化,力求打造淮南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四、结语
淮南沿江之城, 中州咽喉,江南屏障 ,区位优越。淮南煤炭产业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个城市发展对煤炭依赖性强,非煤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但产业转型绝非一日之功,淮南的经济转型发展,是一个中长期过程,不因经济指标一时下滑而衰颓,不因发展陷入困境而裹足不前,以过往兴衰为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章锦河,陆林 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淮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
[2]林伯强,魏巍贤,李丕东.中国长期煤炭需求:影响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7,2,48-58.
[3]杨振超,淮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0.
[4]曹孜,煤炭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3.
[5]邵帅,煤炭资源开发对中国煤炭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资源诅咒学说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0,36(3),90-101.
[6]郭丕斌,周喜君,李丹,王婷,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能源技术创新视角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7,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