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共四联,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乐观无畏的英雄气概。由于时代相隔,学生对长征及其背景比较陌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94-02
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领学生走近那段难忘的记忆呢?课堂上,把教学的切入点锁在中心句中的关键词:“远征难”和“只等闲”上,在朗读、品味、拓展中,在各种资源的巧妙运用中,充分发挥文本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引领学生言意兼得,在文字描述的历史中穿越、行走。
教学目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國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读悟结合;巧借资源,突破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文字片、图片、《飞夺泸定桥》视频,《长征歌曲》);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铺垫背景,解析诗题
1.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师:同学们,有一个词,永远闪耀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中;有一段历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这个词,这段历史,就是长征。(板书诗题)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你还读过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课件:红军长征路线图及课后“资料袋”。
2.解析诗题,了解格式。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链、尾联。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指名读诗,师生评价。(纠正字音:磅礴?摇逶迤?摇岷山)
在读通节奏的基础上引导了解押韵:(点击课件每句的最后一字“闲、丸、寒、颜”变色)你发现了什么?
3.师生配乐对读。
4.交流初读收获。
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的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引读中心句)开篇的两行是全诗的总领,毛泽东写得极有气势,我们铿锵有力地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突出“远征难”,理解“只等闲”)
三、巧借资源,释“远征难”
师:同学们,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红军走过了千山万水,默读诗句,想一想,画一画:诗中提到了哪些山水?这些山水有什么特点?会给红军长征造成什么困难?
1.品文字,说意思:逶迤,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2.入画面,想困难;出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铁索寒、常年积雪的岷山”图片,直观形象地品味长征中红军面对崇山峻岭、激流险滩的“难”,想象并具体描绘红军长征中可能遭遇的诸多困难。
小结:像这样的艰难险阻,用诗中的一个词概括就是(万水千山)。
3.教师引读中心句:长征途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不知有多少战士掉下了万丈深渊,不知有多少战士被沼泽、雪山吞没了生命。可红军不怕远征难——(生: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生:只等闲)
四、诵读体会,品“只等闲”
师:面对这千山万水的艰难,面对这万水千山的险阻,红军战士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1.自读自悟:找出诗句画一画,抓住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想想红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2.交流汇报(重点品读理解二、三句诗)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对比品味:运用简笔画帮助理解“腾细浪、走泥丸”,再出示五岭与乌蒙山图片,两相对照,形成鲜明反差。
b.讨论探究: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c.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质疑问难:为什么云崖会“暖”?铁索会“寒”?
b.交流故事理解“暖”: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设身处地地感受战争胜利给红军带来的喜悦及涌上心头的暖流。
c.呈现视频感受“寒”:课件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惊心动魄。
d.对比诵读,加深体会。(前一句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后一句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品味“尽开颜”,多元解读“喜”,朗读表现“喜”。(此时将红军的“喜”与长征的“难”和“闲”前后关联,红军的乐观精神,豪迈气概再一次得到呈现。)
师引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生: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生:只等闲,只等闲)
五、拓展升华,颂“长征魂”
1.聆听歌曲,触动情感。
师:(深情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同学们,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课件播放歌曲《长征》)
师:读了这首诗,听了这首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想表达?
生动笔写,交流写话。
2.齐声诵读,升华情感。配乐诵读全诗。
3.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长征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学生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板书:
25、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乐观、无畏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进入了诗的“境”,才能真正与作者、与教材会面,进行心与心的对话。那么,入境的路径在哪里呢?“惟文通彼此,譬如梁和津”,本诗首联中的“远征难”“只等闲”就是过河的桥梁和渡口。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一个“远征难”,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所有艰难险阻,而“只等闲”三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语言可谓高度凝练。教学中,以此入手,两条线先后交织,层层推进,课堂散而不松,感悟则步步深入。教学的主线明了,但如何带领学生透过短短的五十六字,把诗读厚,真正读懂长征之难,悟到红军藐视困难、乐观无畏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呢?教学中,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交流长征发生的背景、路线,力争消除陌生感;补充故事《巧渡金沙江》,借助视频《飞夺泸定桥》理解一“暖”一“寒”等,通过挖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借助课件的情境创设之便,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品味诵读,想象体悟,于是,长征的壮举、伟人的情怀、红色的记忆在每个人心中氤氲、弥漫……
关键词:小学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94-02
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领学生走近那段难忘的记忆呢?课堂上,把教学的切入点锁在中心句中的关键词:“远征难”和“只等闲”上,在朗读、品味、拓展中,在各种资源的巧妙运用中,充分发挥文本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价值,引领学生言意兼得,在文字描述的历史中穿越、行走。
教学目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國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读悟结合;巧借资源,突破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文字片、图片、《飞夺泸定桥》视频,《长征歌曲》);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铺垫背景,解析诗题
1.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师:同学们,有一个词,永远闪耀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中;有一段历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这个词,这段历史,就是长征。(板书诗题)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你还读过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课件:红军长征路线图及课后“资料袋”。
2.解析诗题,了解格式。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链、尾联。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指名读诗,师生评价。(纠正字音:磅礴?摇逶迤?摇岷山)
在读通节奏的基础上引导了解押韵:(点击课件每句的最后一字“闲、丸、寒、颜”变色)你发现了什么?
3.师生配乐对读。
4.交流初读收获。
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的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引读中心句)开篇的两行是全诗的总领,毛泽东写得极有气势,我们铿锵有力地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突出“远征难”,理解“只等闲”)
三、巧借资源,释“远征难”
师:同学们,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红军走过了千山万水,默读诗句,想一想,画一画:诗中提到了哪些山水?这些山水有什么特点?会给红军长征造成什么困难?
1.品文字,说意思:逶迤,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2.入画面,想困难;出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铁索寒、常年积雪的岷山”图片,直观形象地品味长征中红军面对崇山峻岭、激流险滩的“难”,想象并具体描绘红军长征中可能遭遇的诸多困难。
小结:像这样的艰难险阻,用诗中的一个词概括就是(万水千山)。
3.教师引读中心句:长征途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不知有多少战士掉下了万丈深渊,不知有多少战士被沼泽、雪山吞没了生命。可红军不怕远征难——(生: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生:只等闲)
四、诵读体会,品“只等闲”
师:面对这千山万水的艰难,面对这万水千山的险阻,红军战士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1.自读自悟:找出诗句画一画,抓住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想想红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2.交流汇报(重点品读理解二、三句诗)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对比品味:运用简笔画帮助理解“腾细浪、走泥丸”,再出示五岭与乌蒙山图片,两相对照,形成鲜明反差。
b.讨论探究: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c.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质疑问难:为什么云崖会“暖”?铁索会“寒”?
b.交流故事理解“暖”: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设身处地地感受战争胜利给红军带来的喜悦及涌上心头的暖流。
c.呈现视频感受“寒”:课件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惊心动魄。
d.对比诵读,加深体会。(前一句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后一句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品味“尽开颜”,多元解读“喜”,朗读表现“喜”。(此时将红军的“喜”与长征的“难”和“闲”前后关联,红军的乐观精神,豪迈气概再一次得到呈现。)
师引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生: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生:只等闲,只等闲)
五、拓展升华,颂“长征魂”
1.聆听歌曲,触动情感。
师:(深情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同学们,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课件播放歌曲《长征》)
师:读了这首诗,听了这首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想表达?
生动笔写,交流写话。
2.齐声诵读,升华情感。配乐诵读全诗。
3.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长征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学生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板书:
25、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乐观、无畏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进入了诗的“境”,才能真正与作者、与教材会面,进行心与心的对话。那么,入境的路径在哪里呢?“惟文通彼此,譬如梁和津”,本诗首联中的“远征难”“只等闲”就是过河的桥梁和渡口。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一个“远征难”,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所有艰难险阻,而“只等闲”三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语言可谓高度凝练。教学中,以此入手,两条线先后交织,层层推进,课堂散而不松,感悟则步步深入。教学的主线明了,但如何带领学生透过短短的五十六字,把诗读厚,真正读懂长征之难,悟到红军藐视困难、乐观无畏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呢?教学中,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交流长征发生的背景、路线,力争消除陌生感;补充故事《巧渡金沙江》,借助视频《飞夺泸定桥》理解一“暖”一“寒”等,通过挖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借助课件的情境创设之便,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品味诵读,想象体悟,于是,长征的壮举、伟人的情怀、红色的记忆在每个人心中氤氲、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