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本文通过故事创编、小品表演、多媒体展示、想象绘画、流行音乐穿插法,多元化、新视角的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音乐欣赏;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07-002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就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也不能最终取得成功。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音乐的魅力。
一、故事创编穿插法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结合故事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编讲故事,互相交融。这样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
《梁祝》的故事家喻户晓,小提琴版把这个故事浓缩为“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逼嫁”、“楼台会”、“投坟”、“化蝶”7个主要情节。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让每个小组按标题编一个小故事,同学们讲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我立刻抛出问题“音乐是怎样来表现的呢?和我们刚才编的故事内容吻合吗?”结合故事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作品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25分钟左右的音乐欣赏在讨论、嬉笑、悲伤、愤怒、同情中很快就过去了。
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交流,能让一些平时害羞、胆小的学生也积极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发展。
二、小品表演穿插法
许多音乐作品给学生提供了丰富想象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作品中的形象即兴上台表演。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
比如,在介绍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音画《图画展览会》时,作品中一个内容是“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两件乐器分别代表着两位不同的人物,木管乐器组和弦乐组齐奏代表着富人胖子,加了弱音器的小号代表着穷人瘦子,作品中这两个主题各自陈述后交织在一起,其中,穷人的主题屡次被粗暴地打断,并抛弃在一边,而富人的主题占尽优势。于是,我启发学生将他们所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用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内涵,也使学生得到了一次上台表演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勇气。
分角色、分人物的即兴小品表演,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让他们欣赏到故事的美、音乐的美。这样符合了学生好动的特性,还帮助他们感受到了音乐欣赏的内在动力和特点。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了,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展示穿插法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当代前沿科学的结晶,在各行各业被广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立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发展。
例如过去在欣赏《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时,对乐曲的背景知识、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的讲解与乐曲欣赏不能同步进行,破坏了学生欣赏音乐的注意力。即使乐曲介绍与欣赏同步,但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削弱其艺术魅力,这种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就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丰满。首先,简介乐曲内容,然后播放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幅淡淡的图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草地上、溪水边快乐嬉戏的情景。这样,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地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情绪被推向高潮。
由此可见,多媒体对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它是进行音乐多元化欣赏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理解多元文化。
四、想象绘画穿插法
美国着名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地方极为相似,大到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小到一幅作品的表现手法。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听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但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和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演绎音乐。
欣赏[捷]作曲家斯美塔娜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可以创设一种美的情景:伴随“引子”那似山泉潺潺而流的美妙音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两股小溪,绕过森林,汇成沃尔塔瓦河。同时深情朗诵:“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旁边,传出了村庄里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学生,于是有的学生主动到黑板前,补画上了鲜花、草地、小鸟等,由此汇成了一幅碧水、青山、森林、村庄、绿地、鲜花组合的和谐画面,让视觉、听觉共同拨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完全陶醉在乐曲所蕴涵的美妙意境之中,并促进其很快理解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收到了由感官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的教学效果。尽管画面大都是学生用简笔画画成,但我相信音乐肯定愉悦过他们的身心、激荡过他们的心灵。
五、流行音乐穿插法
有过课堂教学经验的音乐老师都知道,每次上到戏曲欣赏课的时候,都是最为之头疼的一刻。学生或是表现出一副茫然的表情,或是坐立不安、挤眉弄眼,或是哈哈大笑。在他们眼里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早该扔垃圾堆里了。
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承发扬我国宝贵文化遗产是课堂教学值得探索的课题之一。现在,有很多流行歌曲和戏曲的名段同名,在教学中是可以借鉴的。它们继承和引申了经典戏曲故事的精髓,而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流行曲风夸张地表达出来。
例如在欣赏梅兰芳先生的京剧名段《贵妃醉酒》时,我就以当下最红的反串——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来作为铺垫。《新贵妃醉酒》它以京剧《贵妃醉酒》为蓝本,辅以时尚编曲、配器和反串的演唱,曲风古朴淡雅,贯穿歌曲始终的是一股醉人的古色芳香。传统的京剧和流行的唱风,看似对立的两种音乐元素,在这支单曲中,李玉刚用他精美绝伦的双声唱腔和淋漓尽致的演绎,非常完美地将这两种元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受到了一次强大的冲击。我们可以用这种途径去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桥梁”来帮助学生去接受、欣赏、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戏曲。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就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教师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欣赏、吸收音乐,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術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因此,多元化、新视角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及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音乐欣赏;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07-002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就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也不能最终取得成功。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音乐的魅力。
一、故事创编穿插法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结合故事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编讲故事,互相交融。这样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
《梁祝》的故事家喻户晓,小提琴版把这个故事浓缩为“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逼嫁”、“楼台会”、“投坟”、“化蝶”7个主要情节。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让每个小组按标题编一个小故事,同学们讲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我立刻抛出问题“音乐是怎样来表现的呢?和我们刚才编的故事内容吻合吗?”结合故事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作品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25分钟左右的音乐欣赏在讨论、嬉笑、悲伤、愤怒、同情中很快就过去了。
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交流,能让一些平时害羞、胆小的学生也积极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发展。
二、小品表演穿插法
许多音乐作品给学生提供了丰富想象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作品中的形象即兴上台表演。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
比如,在介绍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音画《图画展览会》时,作品中一个内容是“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两件乐器分别代表着两位不同的人物,木管乐器组和弦乐组齐奏代表着富人胖子,加了弱音器的小号代表着穷人瘦子,作品中这两个主题各自陈述后交织在一起,其中,穷人的主题屡次被粗暴地打断,并抛弃在一边,而富人的主题占尽优势。于是,我启发学生将他们所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用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内涵,也使学生得到了一次上台表演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勇气。
分角色、分人物的即兴小品表演,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让他们欣赏到故事的美、音乐的美。这样符合了学生好动的特性,还帮助他们感受到了音乐欣赏的内在动力和特点。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了,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展示穿插法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当代前沿科学的结晶,在各行各业被广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立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发展。
例如过去在欣赏《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时,对乐曲的背景知识、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的讲解与乐曲欣赏不能同步进行,破坏了学生欣赏音乐的注意力。即使乐曲介绍与欣赏同步,但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削弱其艺术魅力,这种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就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丰满。首先,简介乐曲内容,然后播放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幅淡淡的图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草地上、溪水边快乐嬉戏的情景。这样,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地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情绪被推向高潮。
由此可见,多媒体对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它是进行音乐多元化欣赏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理解多元文化。
四、想象绘画穿插法
美国着名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地方极为相似,大到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小到一幅作品的表现手法。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听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但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和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演绎音乐。
欣赏[捷]作曲家斯美塔娜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可以创设一种美的情景:伴随“引子”那似山泉潺潺而流的美妙音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两股小溪,绕过森林,汇成沃尔塔瓦河。同时深情朗诵:“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旁边,传出了村庄里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学生,于是有的学生主动到黑板前,补画上了鲜花、草地、小鸟等,由此汇成了一幅碧水、青山、森林、村庄、绿地、鲜花组合的和谐画面,让视觉、听觉共同拨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完全陶醉在乐曲所蕴涵的美妙意境之中,并促进其很快理解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收到了由感官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的教学效果。尽管画面大都是学生用简笔画画成,但我相信音乐肯定愉悦过他们的身心、激荡过他们的心灵。
五、流行音乐穿插法
有过课堂教学经验的音乐老师都知道,每次上到戏曲欣赏课的时候,都是最为之头疼的一刻。学生或是表现出一副茫然的表情,或是坐立不安、挤眉弄眼,或是哈哈大笑。在他们眼里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早该扔垃圾堆里了。
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承发扬我国宝贵文化遗产是课堂教学值得探索的课题之一。现在,有很多流行歌曲和戏曲的名段同名,在教学中是可以借鉴的。它们继承和引申了经典戏曲故事的精髓,而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流行曲风夸张地表达出来。
例如在欣赏梅兰芳先生的京剧名段《贵妃醉酒》时,我就以当下最红的反串——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来作为铺垫。《新贵妃醉酒》它以京剧《贵妃醉酒》为蓝本,辅以时尚编曲、配器和反串的演唱,曲风古朴淡雅,贯穿歌曲始终的是一股醉人的古色芳香。传统的京剧和流行的唱风,看似对立的两种音乐元素,在这支单曲中,李玉刚用他精美绝伦的双声唱腔和淋漓尽致的演绎,非常完美地将这两种元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受到了一次强大的冲击。我们可以用这种途径去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桥梁”来帮助学生去接受、欣赏、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戏曲。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就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教师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欣赏、吸收音乐,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術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因此,多元化、新视角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及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