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9年以来我国猪肉市场价格普遍大幅上涨,成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的重要原因。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猪肉消费大国,猪肉价格的变化成为国家重视、百姓关注、媒体聚焦的民生焦点问题。本文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等方面分析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并对如何构建农副产品价格稳定机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猪肉价格;供给;需求;经济问题;稳定机制
1.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食品商务部的统计,2019年九月份以来我国猪肉的批发平均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平均批发价格已经达到了50元/公斤。猪肉价格上涨同时将 CPI 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9%,同比增长3%,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高涨幅。而在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69.3%,涨幅扩大22.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5个百分点。因此,可以得出,猪肉价格上涨是CPI破“3”的主要推动项。针对我国在应对猪肉价格明显上涨的情况国家已经实行投放冻猪肉和相关补贴等稳定价格的措施,但还是未能改变猪肉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因此如何构建好农副产品价格稳定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2.影响猪肉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2.1供给侧的原因分析
2.1.1生产要素成本上升
肉猪的生产要素成本主要包括猪仔成本、养殖场建造费用、养猪饲料成本、兽药消毒成本、配种、人工成本等。此次影响猪肉成本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猪仔养殖成本、养猪饲料成本。首先,根据农村农业部数据显示,截止今年10月2日仔猪的价格达到59.9元/公斤,比去年同期涨跌136.8%,可见猪仔成本费用上涨。其次,一般来讲,饲料费用占农户生猪生产总成本的80%左右。生猪养殖饲料构成中玉米占比60%-65%,豆粕占比20%-25%。目前,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超80%,玉米对外依存度约20%。受人民币汇率下跌的影响,中国进口农产品的就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上涨,会直接带生猪饲料价格上涨,成本会上升结果就是畜禽肉类价格上涨。
2.1.2规模化养殖成效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推行了规模化养殖策略,鼓励养殖厂扩大产能,同时不断缩小普通养殖户的规模。据图三可以看出近年来小规模散养的农户数量明显下降,年出栏量小于100头的散养农户数从2007年的8100万户,下降至2017年的3700万户,降幅达54%。小规模散养的农户数量虽然明显下降,规模化数量不断扩大,但还是未能改变以小型散户养殖的占比。相关数据显示养殖100頭以下的养殖户数占比仍高达97.8%,500头以下的养殖户数占比为99.4%,500头以上的出栏数量占全部出栏数不到50%(约49.1%)。由于小型散户存在生产成本高、组织化程度低、产业科技支撑弱等问题,单个生产者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较弱,更容易“追涨杀跌”反而不利于猪肉供给稳定。
2.1.3政策缺乏协调性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生猪跨省调运的禁运政策涉及全国生猪产能的98.3%,这意味着全国生猪跨省流通基本陷入瘫痪状态,猪肉产销区运输不畅从而限制了国内不同区域间的余缺调剂能力,使得生猪的供给区和需求区不能平衡.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大量的养猪场被迫关停,而新的产能未产生,使得猪肉供应量减少,在客观上对生猪产能产生某种抑制作用。
2.1.4受疫情影响
根据统计部门相关数据显示,从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3180万头下降到2165万头,一年降幅高达31.9%。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大量的捕杀和防范疫情扩散采取的种种措施,为了降低养殖风险,养殖场会缩减生猪的养殖,从而使得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生猪存栏量作为现实产能指标,当市场需求稳定的同时产能指标下降使得供给量减少那么价格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
2.2需求侧的原因分析
在目前我国猪肉市场中,影响猪肉需求侧的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偏好和替代品情况。从消费者偏好看,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结构的占比高达62.7%。吃猪肉对于我国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刚需,因此,需求弹性较小。从替代品情况看,正是消费者这种稳定的偏好加上猪肉替代品牛羊肉价格还是高于现在涨价后的猪肉,因此在牛羊肉供给和不变价格的条件下,人们对猪肉的需求还将保持一定的水平。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猪肉总消费量仅微幅增长0.4%,需求走势相对平稳,因此此次市场异动应主要源自供给侧变化。
3.如何构建农副产品价格稳定机制
3.1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产业振兴来看,最主要还是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对于规模化比较大的养殖户,要提倡建立养殖小区,扩大标准化程度。对于规模较小的,可以发展现代化的家庭牧场,不一定规模很大,但可以维持稳定效益。同时,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完善环保设施装备,促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3.2重点扶持养殖,增加供应
从长期来看,最重要的还是整个产业的发展,只有产业发展上去了,不管是供给还是价格都会逐渐稳定。因此,要重点支持种猪场、规模养殖场恢复和扩大产能,引导养殖户及时补栏弥补供求缺口,促进、稳定生猪生产以保障市场供应。鼓励生猪主销省份支持主产省份发展生猪生产,通过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推动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同时实施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支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3.3建立相关部门决策会商机制
在相关政策出台之前,各部门应建立相关部门的决策会商机制。对于农副产品相关的农业农村部应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和银保监会等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密切部门协作,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促进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发展,保障猪肉市场供给,形成多部门联手为生猪生产创造的一条绿色通道。
3.4完善市场信息调控制度
提高养殖户积极性,不仅仅需要价格政策的引导,更需要管理好价格波动,重视养殖户生产预期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预测预警,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特别是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变化的监测预警频次。保证消费者和供应者能够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市场信息,以便他们能够对猪肉价格和市场供应做出科学预测。
3.5加强对疫病的防控
疫病防控是世界性难题,防控和根除难度极大,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着力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着力加强核心育种场、地方品种保种场(备份场)及周边生物安全隔离带建设,对周边的小散养殖场(户)进行规范管理。鼓励规模养殖场实施自繁自养和龙头企业分段饲养全进全出发展模式,支持大型规模养殖场建设消洗中心。
4.结论
此次猪肉价格的上涨,是市场价格机制作用的体现,因而需要以市场机制为体,政府的宏观调控为翼,建立农副产品供应及价格稳定长效机制。应对这次猪肉价格的上涨,不能停留在只打一场“战役”,停留在一次胜利上。而应该以这次价格波动为契机,改进农副产品供需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韩磊.2018 年中国猪肉市场形势分析及展望[J].AO 农业展望,2019(5):35-42.
[2]苗珊珊.突发事件信息冲击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J].管理评论,2018,30(9):246-255.
[3]章睿馨,李建强,岳杨森.四川省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与调控政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8(9):20-24.
[4]周杨,郝庆升.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散养生猪养殖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8):34-38.
[5]乔浪,郭新宇,彭程. 基于多维关联规则的猪肉价格波动原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1):332-335.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关键词:猪肉价格;供给;需求;经济问题;稳定机制
1.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食品商务部的统计,2019年九月份以来我国猪肉的批发平均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平均批发价格已经达到了50元/公斤。猪肉价格上涨同时将 CPI 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9%,同比增长3%,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高涨幅。而在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69.3%,涨幅扩大22.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5个百分点。因此,可以得出,猪肉价格上涨是CPI破“3”的主要推动项。针对我国在应对猪肉价格明显上涨的情况国家已经实行投放冻猪肉和相关补贴等稳定价格的措施,但还是未能改变猪肉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因此如何构建好农副产品价格稳定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2.影响猪肉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2.1供给侧的原因分析
2.1.1生产要素成本上升
肉猪的生产要素成本主要包括猪仔成本、养殖场建造费用、养猪饲料成本、兽药消毒成本、配种、人工成本等。此次影响猪肉成本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猪仔养殖成本、养猪饲料成本。首先,根据农村农业部数据显示,截止今年10月2日仔猪的价格达到59.9元/公斤,比去年同期涨跌136.8%,可见猪仔成本费用上涨。其次,一般来讲,饲料费用占农户生猪生产总成本的80%左右。生猪养殖饲料构成中玉米占比60%-65%,豆粕占比20%-25%。目前,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超80%,玉米对外依存度约20%。受人民币汇率下跌的影响,中国进口农产品的就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上涨,会直接带生猪饲料价格上涨,成本会上升结果就是畜禽肉类价格上涨。
2.1.2规模化养殖成效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推行了规模化养殖策略,鼓励养殖厂扩大产能,同时不断缩小普通养殖户的规模。据图三可以看出近年来小规模散养的农户数量明显下降,年出栏量小于100头的散养农户数从2007年的8100万户,下降至2017年的3700万户,降幅达54%。小规模散养的农户数量虽然明显下降,规模化数量不断扩大,但还是未能改变以小型散户养殖的占比。相关数据显示养殖100頭以下的养殖户数占比仍高达97.8%,500头以下的养殖户数占比为99.4%,500头以上的出栏数量占全部出栏数不到50%(约49.1%)。由于小型散户存在生产成本高、组织化程度低、产业科技支撑弱等问题,单个生产者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较弱,更容易“追涨杀跌”反而不利于猪肉供给稳定。
2.1.3政策缺乏协调性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生猪跨省调运的禁运政策涉及全国生猪产能的98.3%,这意味着全国生猪跨省流通基本陷入瘫痪状态,猪肉产销区运输不畅从而限制了国内不同区域间的余缺调剂能力,使得生猪的供给区和需求区不能平衡.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大量的养猪场被迫关停,而新的产能未产生,使得猪肉供应量减少,在客观上对生猪产能产生某种抑制作用。
2.1.4受疫情影响
根据统计部门相关数据显示,从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3180万头下降到2165万头,一年降幅高达31.9%。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大量的捕杀和防范疫情扩散采取的种种措施,为了降低养殖风险,养殖场会缩减生猪的养殖,从而使得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生猪存栏量作为现实产能指标,当市场需求稳定的同时产能指标下降使得供给量减少那么价格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
2.2需求侧的原因分析
在目前我国猪肉市场中,影响猪肉需求侧的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偏好和替代品情况。从消费者偏好看,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结构的占比高达62.7%。吃猪肉对于我国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刚需,因此,需求弹性较小。从替代品情况看,正是消费者这种稳定的偏好加上猪肉替代品牛羊肉价格还是高于现在涨价后的猪肉,因此在牛羊肉供给和不变价格的条件下,人们对猪肉的需求还将保持一定的水平。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猪肉总消费量仅微幅增长0.4%,需求走势相对平稳,因此此次市场异动应主要源自供给侧变化。
3.如何构建农副产品价格稳定机制
3.1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产业振兴来看,最主要还是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对于规模化比较大的养殖户,要提倡建立养殖小区,扩大标准化程度。对于规模较小的,可以发展现代化的家庭牧场,不一定规模很大,但可以维持稳定效益。同时,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完善环保设施装备,促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3.2重点扶持养殖,增加供应
从长期来看,最重要的还是整个产业的发展,只有产业发展上去了,不管是供给还是价格都会逐渐稳定。因此,要重点支持种猪场、规模养殖场恢复和扩大产能,引导养殖户及时补栏弥补供求缺口,促进、稳定生猪生产以保障市场供应。鼓励生猪主销省份支持主产省份发展生猪生产,通过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推动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同时实施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支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3.3建立相关部门决策会商机制
在相关政策出台之前,各部门应建立相关部门的决策会商机制。对于农副产品相关的农业农村部应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和银保监会等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密切部门协作,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促进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发展,保障猪肉市场供给,形成多部门联手为生猪生产创造的一条绿色通道。
3.4完善市场信息调控制度
提高养殖户积极性,不仅仅需要价格政策的引导,更需要管理好价格波动,重视养殖户生产预期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预测预警,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特别是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变化的监测预警频次。保证消费者和供应者能够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市场信息,以便他们能够对猪肉价格和市场供应做出科学预测。
3.5加强对疫病的防控
疫病防控是世界性难题,防控和根除难度极大,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着力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着力加强核心育种场、地方品种保种场(备份场)及周边生物安全隔离带建设,对周边的小散养殖场(户)进行规范管理。鼓励规模养殖场实施自繁自养和龙头企业分段饲养全进全出发展模式,支持大型规模养殖场建设消洗中心。
4.结论
此次猪肉价格的上涨,是市场价格机制作用的体现,因而需要以市场机制为体,政府的宏观调控为翼,建立农副产品供应及价格稳定长效机制。应对这次猪肉价格的上涨,不能停留在只打一场“战役”,停留在一次胜利上。而应该以这次价格波动为契机,改进农副产品供需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韩磊.2018 年中国猪肉市场形势分析及展望[J].AO 农业展望,2019(5):35-42.
[2]苗珊珊.突发事件信息冲击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J].管理评论,2018,30(9):246-255.
[3]章睿馨,李建强,岳杨森.四川省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与调控政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8(9):20-24.
[4]周杨,郝庆升.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散养生猪养殖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8):34-38.
[5]乔浪,郭新宇,彭程. 基于多维关联规则的猪肉价格波动原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1):332-335.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