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至今已有七、八年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以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本人是农村一名普通的初中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直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新课程。下面结合一节化学实验课,谈谈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授课地点:化学实验室
教学过程实录: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溶质的质量分数,那么如何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生(齐答):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师:很好,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溶液配制的有关知识。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那么学习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请大家回忆一下溶液配制的有关知识,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溶液配制的过程分为哪几步?
生1:溶液的配制分为三步:计算、称量、配制。
师:好,谁能说一下,称量的具体内容呢?
生2:称量包括:称量和量取。称,是用托盘天平称一定质量的溶质;量,是用量筒量一定体积的溶剂。
师: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配制50g10%的氯化钠溶液。同学们,请计算一下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呢?
生(脱口而出):5g氯化钠和45g水。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称量和量取,先用天平称量5g氯化钠。同学们,称量时先放食盐,还是先放砝码呢?
生(齐答):先放砝码。
师:谁来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先放砝码?
生3:因为我们要称5g氯化钠,是定量的,所以应先加砝码。
师:很好,那么食盐能不能直接放到托盘上呢?
生:不能。
师:对,不能,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托盘上,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大小相同的一张纸,再称量。尤其是对一些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更应放到烧杯中进行称量。
师:放纸后,还用调节天平平衡吗?
生4:不用了,前面已经调了。
生5:不对,放的纸不一定质量相同,还需要调。
师:对,应再调一次,才能准确。
(教师边演示称量过程,边和学生交流互动。)
师:同学们称量时一定要注意,添加药品一定要慢,当氯化钠质量接近5g时,要用左手轻拍右手腕,使氯化钠少量添加至天平平衡,并且药匙中剩余的药品能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呢?
生:当然不能。
师:对,取用药品的原则是只出不进,把剩下的放入指定的容器中。
师:下面大家动手称量5g氯化钠。
(生实验,师巡回指导,且注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谁来当老师的小助手,演示用量筒量取45g水呢?
(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尝试。)
师:很好,生6你来吧!记住一定要小心哟!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生6(俨然一位小老师的神情):同学们!这个45g水,首先要根据水的密度求出水的体积,也就是45g除以1g∕cm3,等于45cm3,也就是45ml。下面,大家注意观察我是怎样来量取45ml水的。
(生6认真演示,边演示边讲解,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错误,有的同学看到错误之处都想笑。)
师:这么多同学举手,看完后有什么要说的呢?
生7:她往量筒中加水时,标签没有向手心。
师(亲切语气):谁还想说?
生8:当水接近45 ml时,向量筒中滴加水时,没有把量筒放到实验台上,而拿在手中,这样的话,会造成量取结果不准。
生9:我发现她的水加多后,用滴管把多余的水吸出一部分,我觉得滴管是滴加药品的,不应伸入量筒内吸水。
师:很好,生6你看这么多同学帮助你纠正错误,一定要认真记啊!下次继续努力哟!下面,大家分组量取45ml水吧!一人操作,一人观察。
(生实验,师巡回指导,随时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們进行第三步,配制。将氯化钠和水倒入小烧杯中,并且用玻璃棒均匀搅拌。大家注意,使用玻璃棒搅拌时,沿着一个方向,且不要碰撞烧杯内壁。
(生实验,师指导。)
师:有的学生在把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内时,为了把水倒干净,用力甩量筒,这样做好不好呢?误差能不能避免呢?
生:不好,这样很容易把量筒损坏,误差是不能避免的。
师:对,误差是不能避免的,我们做实验时要尽可能减小误差,但要注意操作要正规,以防受伤或损坏仪器。
(学生完成实验,将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中,整理仪器。)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吧!
(学生分组交流后,教师找部分学生谈谈收获。)
师:谁对这个实验还想再熟悉一遍,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我到实验室再做。我们今天的作业是:①完成实验报告。②家庭小实验:鸡蛋能否浮于盐水中,请同学们利用家庭中的材料进行探究。
简评:
1.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校教育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在教学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师无论在编写教学预案,还是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都应该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后,将获得什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本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很突出,那就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切身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学情,大胆创新,灵活实施课堂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教生学、师讲生听、师演生看。①在称量氯化钠质量时,教师示范且讲解注意事项。因为学生虽然在物理中已经学过固体物质的称量,但是,称量化学药品还需强调。如药品不应直接放到托盘上,而是应放到纸上,对于有腐蚀性、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到烧杯中称量。②在量取液体药品时,教师并没直接示范讲解,而是找一个小助手来代替老师。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公,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如果还是教师演示和讲解,学生只是看和记,效果就不如学生来演示。因为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即使出现瑕疵,学生也可能因为“师道尊严”思想影响,而发现不了错误。再退一步说,即使教师故意设置一些错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并不是学生的亲身体验,是不符合新课标思想的。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来演示,其他学生则会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参与,勇于表现,更加有利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分享和体验成功的快乐。③最后,教师让学生畅谈本节课收获,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知识是固定的,但学生获得的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则是灵活的、开放的,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授课地点:化学实验室
教学过程实录: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溶质的质量分数,那么如何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生(齐答):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师:很好,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溶液配制的有关知识。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那么学习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请大家回忆一下溶液配制的有关知识,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溶液配制的过程分为哪几步?
生1:溶液的配制分为三步:计算、称量、配制。
师:好,谁能说一下,称量的具体内容呢?
生2:称量包括:称量和量取。称,是用托盘天平称一定质量的溶质;量,是用量筒量一定体积的溶剂。
师: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配制50g10%的氯化钠溶液。同学们,请计算一下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呢?
生(脱口而出):5g氯化钠和45g水。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称量和量取,先用天平称量5g氯化钠。同学们,称量时先放食盐,还是先放砝码呢?
生(齐答):先放砝码。
师:谁来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先放砝码?
生3:因为我们要称5g氯化钠,是定量的,所以应先加砝码。
师:很好,那么食盐能不能直接放到托盘上呢?
生:不能。
师:对,不能,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托盘上,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大小相同的一张纸,再称量。尤其是对一些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更应放到烧杯中进行称量。
师:放纸后,还用调节天平平衡吗?
生4:不用了,前面已经调了。
生5:不对,放的纸不一定质量相同,还需要调。
师:对,应再调一次,才能准确。
(教师边演示称量过程,边和学生交流互动。)
师:同学们称量时一定要注意,添加药品一定要慢,当氯化钠质量接近5g时,要用左手轻拍右手腕,使氯化钠少量添加至天平平衡,并且药匙中剩余的药品能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呢?
生:当然不能。
师:对,取用药品的原则是只出不进,把剩下的放入指定的容器中。
师:下面大家动手称量5g氯化钠。
(生实验,师巡回指导,且注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谁来当老师的小助手,演示用量筒量取45g水呢?
(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尝试。)
师:很好,生6你来吧!记住一定要小心哟!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生6(俨然一位小老师的神情):同学们!这个45g水,首先要根据水的密度求出水的体积,也就是45g除以1g∕cm3,等于45cm3,也就是45ml。下面,大家注意观察我是怎样来量取45ml水的。
(生6认真演示,边演示边讲解,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错误,有的同学看到错误之处都想笑。)
师:这么多同学举手,看完后有什么要说的呢?
生7:她往量筒中加水时,标签没有向手心。
师(亲切语气):谁还想说?
生8:当水接近45 ml时,向量筒中滴加水时,没有把量筒放到实验台上,而拿在手中,这样的话,会造成量取结果不准。
生9:我发现她的水加多后,用滴管把多余的水吸出一部分,我觉得滴管是滴加药品的,不应伸入量筒内吸水。
师:很好,生6你看这么多同学帮助你纠正错误,一定要认真记啊!下次继续努力哟!下面,大家分组量取45ml水吧!一人操作,一人观察。
(生实验,师巡回指导,随时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們进行第三步,配制。将氯化钠和水倒入小烧杯中,并且用玻璃棒均匀搅拌。大家注意,使用玻璃棒搅拌时,沿着一个方向,且不要碰撞烧杯内壁。
(生实验,师指导。)
师:有的学生在把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内时,为了把水倒干净,用力甩量筒,这样做好不好呢?误差能不能避免呢?
生:不好,这样很容易把量筒损坏,误差是不能避免的。
师:对,误差是不能避免的,我们做实验时要尽可能减小误差,但要注意操作要正规,以防受伤或损坏仪器。
(学生完成实验,将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中,整理仪器。)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吧!
(学生分组交流后,教师找部分学生谈谈收获。)
师:谁对这个实验还想再熟悉一遍,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我到实验室再做。我们今天的作业是:①完成实验报告。②家庭小实验:鸡蛋能否浮于盐水中,请同学们利用家庭中的材料进行探究。
简评:
1.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校教育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在教学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师无论在编写教学预案,还是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都应该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后,将获得什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本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很突出,那就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切身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学情,大胆创新,灵活实施课堂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教生学、师讲生听、师演生看。①在称量氯化钠质量时,教师示范且讲解注意事项。因为学生虽然在物理中已经学过固体物质的称量,但是,称量化学药品还需强调。如药品不应直接放到托盘上,而是应放到纸上,对于有腐蚀性、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到烧杯中称量。②在量取液体药品时,教师并没直接示范讲解,而是找一个小助手来代替老师。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公,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如果还是教师演示和讲解,学生只是看和记,效果就不如学生来演示。因为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即使出现瑕疵,学生也可能因为“师道尊严”思想影响,而发现不了错误。再退一步说,即使教师故意设置一些错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并不是学生的亲身体验,是不符合新课标思想的。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来演示,其他学生则会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参与,勇于表现,更加有利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分享和体验成功的快乐。③最后,教师让学生畅谈本节课收获,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知识是固定的,但学生获得的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则是灵活的、开放的,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