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简洁凝练的概括,能引导学生游览课堂的殿堂,从而推动他们心智的成长。教师从课堂教学出发,精心设计与组织导入语言、提问语言、归纳语言、应答语言。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设计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这样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魅力。但是,在教师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的设计与组织,致使教学活动呆板、枯燥。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组织教学语言呢?
一 导入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兴趣引发为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设计导入语言时,教师应努力把兴趣引发、动机呼唤放在首位,重视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
1.开门见山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导入。这种导入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能很快集中幼儿注意力。如大班社会《快乐的新年》中,教师这样导入:“新年是人们最向往的节日,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吧。”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语言朴素、自然,更贴近幼儿生活,会让幼儿产生亲切感。
2.理由悬念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置悬念,通过理由引发幼儿学习兴趣。这种导入语言能让幼儿产生神秘感、好奇心。如大班科学《漩涡》中,教师这样导入:“这是一支神奇的笔,只要你把笔直直地站在水中不停搅拌,你将会有许多有趣、奇妙的发现”。这种具有悬念式的导语幼儿顿时萌发好奇、探究的学习心态。
3.情感渲染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渲染活动氛围,引发幼儿情感共鸣。这种语言具有煽情作用,在情感上萌发幼儿学习愿望。如中班科学《美丽的雪花》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欣赏雪景方式导入:“雪花漫天飞舞,有的飘落在高山上,有的飘落在农田里,有的飘落在草地上,雪花都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如此优美动情的导入语言怎能不激发幼儿迫切欣赏雪景的愿望呢
二 提问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启迪智慧为主
课堂提问对启迪幼儿思維,开阔幼儿视野,帮助幼儿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提问语言的设计上应慎重考虑,反复推敲。尤其要在“引”“启”“导”字上下工夫。
1.提问语言的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分析事物本质特征,围绕事物设计多个相关理由,让这些理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向日葵》是一幅值得幼儿欣赏的名画,教师精心设计一连串富有层次的理由:“这里有几枝向日葵每一枝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向日葵的花瓣是怎样的像什么”通过教师层层剥笋、递进引导,幼儿对每一枝向日葵都进行了细致观察,丰富了幼儿对《向日葵》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使欣赏活动更加深入、细腻。
2.提问语言的智慧性。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需要教师在设计提问语言时能直抵教材本质,从启发、激励幼儿思维出发,智慧引导。如在演唱完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后,教师问:“小花鸭迷路时表情怎样“呷呷呷呷”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当小花鸭找到妈妈时它的表情有什么变化”……通过提问,让幼儿发现两段歌曲中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表情和声音来演唱的策略,这种富有启迪、智慧地引导,提升了歌唱活动的效果。
3.提问语言的深入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需要教师关注教材本身,设计具有深度的理由,引发幼儿深入深思。如在欣赏故事《小羊过桥》后,教师引发幼儿深思讨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小白羊和小黑羊怎么会掉到河里去的白羊和小黑羊应怎样做才能平安过桥”在这深层次的探讨中,有效地帮助幼儿理清了故事的脉络,深刻地认识了故事的内涵。
三 归纳语言设计的艺术——以拓展经验为主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认识肤浅,经验零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实际,善于分析孩子的已有经验,然后有针对性、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把零星、散乱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学习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系统的知识。
1.提升式归纳。所谓“提升”,指教师在幼儿认知、观察、了解等基础上进行适当提炼,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更进一步。如,大班数学“有趣的排序”中,教师便进行梳理:“围巾、手帕、地毯上美丽的花纹经过有规律排序后变得更美丽;马路、滑梯、房屋上有规律的排序后显得更美观。”通过教师语言的梳理、提升,丰富了幼儿对排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激发了幼儿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体验有规律的排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和快乐。
2.概括式归纳。所谓“概括”,就是帮助幼儿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特性进行提炼,使之形成一种更科学、完整的认识。大班散文诗《风在哪里》描述的是风吹过树梢、小花、小草和小朋友时的不同景象,教师这样归纳小结:风在哪里风就在翩翩起舞的树梢上;风就在频频点头的小花上;风还在轻轻晃动的小草上;当我们放眼看去时,到处都能找到风的影子。原来,风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的概括语言像小诗一样优美,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风的美,也更激发了幼儿探索风的兴趣。
参考文献:吕燕. 例谈幼儿教育中教学语言的艺术设计[J].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3(3).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设计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这样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魅力。但是,在教师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的设计与组织,致使教学活动呆板、枯燥。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组织教学语言呢?
一 导入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兴趣引发为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设计导入语言时,教师应努力把兴趣引发、动机呼唤放在首位,重视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
1.开门见山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导入。这种导入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能很快集中幼儿注意力。如大班社会《快乐的新年》中,教师这样导入:“新年是人们最向往的节日,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吧。”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语言朴素、自然,更贴近幼儿生活,会让幼儿产生亲切感。
2.理由悬念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置悬念,通过理由引发幼儿学习兴趣。这种导入语言能让幼儿产生神秘感、好奇心。如大班科学《漩涡》中,教师这样导入:“这是一支神奇的笔,只要你把笔直直地站在水中不停搅拌,你将会有许多有趣、奇妙的发现”。这种具有悬念式的导语幼儿顿时萌发好奇、探究的学习心态。
3.情感渲染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渲染活动氛围,引发幼儿情感共鸣。这种语言具有煽情作用,在情感上萌发幼儿学习愿望。如中班科学《美丽的雪花》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欣赏雪景方式导入:“雪花漫天飞舞,有的飘落在高山上,有的飘落在农田里,有的飘落在草地上,雪花都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如此优美动情的导入语言怎能不激发幼儿迫切欣赏雪景的愿望呢
二 提问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启迪智慧为主
课堂提问对启迪幼儿思維,开阔幼儿视野,帮助幼儿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提问语言的设计上应慎重考虑,反复推敲。尤其要在“引”“启”“导”字上下工夫。
1.提问语言的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分析事物本质特征,围绕事物设计多个相关理由,让这些理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向日葵》是一幅值得幼儿欣赏的名画,教师精心设计一连串富有层次的理由:“这里有几枝向日葵每一枝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向日葵的花瓣是怎样的像什么”通过教师层层剥笋、递进引导,幼儿对每一枝向日葵都进行了细致观察,丰富了幼儿对《向日葵》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使欣赏活动更加深入、细腻。
2.提问语言的智慧性。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需要教师在设计提问语言时能直抵教材本质,从启发、激励幼儿思维出发,智慧引导。如在演唱完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后,教师问:“小花鸭迷路时表情怎样“呷呷呷呷”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当小花鸭找到妈妈时它的表情有什么变化”……通过提问,让幼儿发现两段歌曲中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表情和声音来演唱的策略,这种富有启迪、智慧地引导,提升了歌唱活动的效果。
3.提问语言的深入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需要教师关注教材本身,设计具有深度的理由,引发幼儿深入深思。如在欣赏故事《小羊过桥》后,教师引发幼儿深思讨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小白羊和小黑羊怎么会掉到河里去的白羊和小黑羊应怎样做才能平安过桥”在这深层次的探讨中,有效地帮助幼儿理清了故事的脉络,深刻地认识了故事的内涵。
三 归纳语言设计的艺术——以拓展经验为主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认识肤浅,经验零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实际,善于分析孩子的已有经验,然后有针对性、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把零星、散乱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学习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系统的知识。
1.提升式归纳。所谓“提升”,指教师在幼儿认知、观察、了解等基础上进行适当提炼,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更进一步。如,大班数学“有趣的排序”中,教师便进行梳理:“围巾、手帕、地毯上美丽的花纹经过有规律排序后变得更美丽;马路、滑梯、房屋上有规律的排序后显得更美观。”通过教师语言的梳理、提升,丰富了幼儿对排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激发了幼儿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体验有规律的排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和快乐。
2.概括式归纳。所谓“概括”,就是帮助幼儿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特性进行提炼,使之形成一种更科学、完整的认识。大班散文诗《风在哪里》描述的是风吹过树梢、小花、小草和小朋友时的不同景象,教师这样归纳小结:风在哪里风就在翩翩起舞的树梢上;风就在频频点头的小花上;风还在轻轻晃动的小草上;当我们放眼看去时,到处都能找到风的影子。原来,风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的概括语言像小诗一样优美,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风的美,也更激发了幼儿探索风的兴趣。
参考文献:吕燕. 例谈幼儿教育中教学语言的艺术设计[J].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