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组活动指的是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教育内容、材料的不同,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活动的一种学习形式。它的特点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增强,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可以一起操作、一起探索、一起讨论合作,而且由于活动中孩子的人数相对比较少,则更有利于教师充分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因此小组活动是相对于集体活动而言的,教师能更好的根据每个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寻找最近发展区,创造相应条件使幼儿获得主动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
关键词 班级;活动;形式
在开展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会经常有这样的遗憾,总是有一小部分的孩子达不到老师预设活动目标,我们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偏区现象:搭建区往往是男孩子们的天下,表演区却往往是女孩子们的领地,有的孩子只关注某一区角的活动……,长此以往则会导致一种结果:幼儿能力发展的不均衡。因此我們尝试开展了,以达到“培优补弱”的目的:
1 合理分组,因材施教每一个孩子
让强的孩子更优秀,让弱的变强大是我们小组活动的初衷之一。在剪纸“窗花”活中动,我们先对教材和孩子进行了分析: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自己折好并按自己的想法去剪贴,能力中等的孩子在一些难点处需要老师做进一步详细的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或者是老师的帮助才能基本完成。我们将孩子分成了三组,在座位安排上我也本着强弱互助的原则进行合理搭配。这样能力强的孩子不但有创造性的表现,还能当小老师帮助身边的同伴,能力弱的孩子也能得到老师及时的帮助,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 材料前置,给孩子多一些探索空间
在“剪窗花”活动后,我们有这样的反思:这种强弱搭配分组的小组活动,从某种角度上可能降低了孩子们探索的空间。于是在剪贴作品“灯笼”时,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整,采用了“材料前置”的方法。即在小组活动开始前,先将所需要的材料和详细的制作过程图投放到美术活动区中,请幼儿根据材料和图示的提示,尝试操作。这种方法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探索的空间,还能在操作中及时发现孩子在操作中普遍会出现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就更有针对性了。
3 材料暗示,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当然,小组活动也并非是老师单纯的教授过程,我们会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提供不同的具有暗示作用的材料。案例:在“我是健康的小卫士”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尝试用雪花片表征水杯,很多孩子会用到花篮插法。通过幼幼互助后,我发现依然有几个孩子没有掌握这种技能,在接下来的小组活动中,我没有直接教给孩子具体的插法,而是将每一步的插法用范例的形式呈现出来,鼓励他们观察、尝试,老师只是在难点处稍加暗示与协助即可。
4 延伸补充,让集体活动更具实效
每次的集体活动总有一些弱势的孩子是达不成基本目标的。因此我们将这些孩子以小组的形式和游戏的方式帮助他们都能达成目标。案例:在学习数字形成的活动中,我们鼓励达不到目标的孩子通过操作摆弄材料、玩超市游戏等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引导他们借助自身的操作活动来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从而慢慢的达成目标,构建对数字的理性认识。
5 生成活动,给有兴趣的孩子一个平台
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孩子对其中的一些小话题特别感兴趣,于是生成活动油然而生,这时老师能否对这些孩子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显然是在集体活动中难以达成的,于是我们便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对不同需求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帮助与支持。案例一:在冬天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一直都梦想着能在班级中做一个大大的雪人,每天都能一起玩那该多好呢?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这种愿望,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两个羊角球,“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雪人吗?”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热衷着用大透明胶对两个羊角球进行连接和固定,当两个球被稳稳的粘在一起有点雪人的雏形时,孩子们又用在球上贴白色纸的方法将雪人变成白色,然后把两个涂成黑色的果冻盒当雪人的眼睛,胡萝卜当成雪人的鼻子,半个涂上红色的纸盘当雪人的嘴巴,跳舞的穗穗当她五彩的帽子、雪花片做她衣服上的纽扣……这些有趣的活动,最初虽然往往只是有几个孩子而引发的,但是发展到最后通常会引发大部分孩子甚至是全体孩子的参与。
6 葵花标志,让每个孩子都能均衡的发展
区域活动中有时我们很难清楚的掌握每一个孩子的活动情况,为了能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都能均衡的发展,我们设计了“葵花标志”:如结合《我是健康小卫士》主题,我嫩先确定了孩子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搭建区要学会花墙、围合的搭法;拼插区要掌握球形拼插技能;美工区要学会对折剪的方法。未了解每一个孩子掌握这四项技能的具体情况,每次小组活动或区域活动后,我们都会请达成目标的孩子,给“标志”中自己的名字涂上漂亮的颜色。当然我们对于不同水平的孩子的具体要求也是不一致的。“葵花标志”的使用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们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小组活动提供依据。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生动地比喻说:“好比和幼儿玩投球练习,把幼儿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幼儿的心情肯定会很愉快;幼儿投得很差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幼儿后来就会兴奋地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投球般地快感,应当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基本。”我想这是我们做小组活动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 班级;活动;形式
在开展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会经常有这样的遗憾,总是有一小部分的孩子达不到老师预设活动目标,我们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偏区现象:搭建区往往是男孩子们的天下,表演区却往往是女孩子们的领地,有的孩子只关注某一区角的活动……,长此以往则会导致一种结果:幼儿能力发展的不均衡。因此我們尝试开展了,以达到“培优补弱”的目的:
1 合理分组,因材施教每一个孩子
让强的孩子更优秀,让弱的变强大是我们小组活动的初衷之一。在剪纸“窗花”活中动,我们先对教材和孩子进行了分析: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自己折好并按自己的想法去剪贴,能力中等的孩子在一些难点处需要老师做进一步详细的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或者是老师的帮助才能基本完成。我们将孩子分成了三组,在座位安排上我也本着强弱互助的原则进行合理搭配。这样能力强的孩子不但有创造性的表现,还能当小老师帮助身边的同伴,能力弱的孩子也能得到老师及时的帮助,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 材料前置,给孩子多一些探索空间
在“剪窗花”活动后,我们有这样的反思:这种强弱搭配分组的小组活动,从某种角度上可能降低了孩子们探索的空间。于是在剪贴作品“灯笼”时,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整,采用了“材料前置”的方法。即在小组活动开始前,先将所需要的材料和详细的制作过程图投放到美术活动区中,请幼儿根据材料和图示的提示,尝试操作。这种方法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探索的空间,还能在操作中及时发现孩子在操作中普遍会出现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就更有针对性了。
3 材料暗示,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当然,小组活动也并非是老师单纯的教授过程,我们会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提供不同的具有暗示作用的材料。案例:在“我是健康的小卫士”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尝试用雪花片表征水杯,很多孩子会用到花篮插法。通过幼幼互助后,我发现依然有几个孩子没有掌握这种技能,在接下来的小组活动中,我没有直接教给孩子具体的插法,而是将每一步的插法用范例的形式呈现出来,鼓励他们观察、尝试,老师只是在难点处稍加暗示与协助即可。
4 延伸补充,让集体活动更具实效
每次的集体活动总有一些弱势的孩子是达不成基本目标的。因此我们将这些孩子以小组的形式和游戏的方式帮助他们都能达成目标。案例:在学习数字形成的活动中,我们鼓励达不到目标的孩子通过操作摆弄材料、玩超市游戏等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引导他们借助自身的操作活动来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从而慢慢的达成目标,构建对数字的理性认识。
5 生成活动,给有兴趣的孩子一个平台
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孩子对其中的一些小话题特别感兴趣,于是生成活动油然而生,这时老师能否对这些孩子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显然是在集体活动中难以达成的,于是我们便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对不同需求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帮助与支持。案例一:在冬天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一直都梦想着能在班级中做一个大大的雪人,每天都能一起玩那该多好呢?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这种愿望,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两个羊角球,“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雪人吗?”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热衷着用大透明胶对两个羊角球进行连接和固定,当两个球被稳稳的粘在一起有点雪人的雏形时,孩子们又用在球上贴白色纸的方法将雪人变成白色,然后把两个涂成黑色的果冻盒当雪人的眼睛,胡萝卜当成雪人的鼻子,半个涂上红色的纸盘当雪人的嘴巴,跳舞的穗穗当她五彩的帽子、雪花片做她衣服上的纽扣……这些有趣的活动,最初虽然往往只是有几个孩子而引发的,但是发展到最后通常会引发大部分孩子甚至是全体孩子的参与。
6 葵花标志,让每个孩子都能均衡的发展
区域活动中有时我们很难清楚的掌握每一个孩子的活动情况,为了能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都能均衡的发展,我们设计了“葵花标志”:如结合《我是健康小卫士》主题,我嫩先确定了孩子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搭建区要学会花墙、围合的搭法;拼插区要掌握球形拼插技能;美工区要学会对折剪的方法。未了解每一个孩子掌握这四项技能的具体情况,每次小组活动或区域活动后,我们都会请达成目标的孩子,给“标志”中自己的名字涂上漂亮的颜色。当然我们对于不同水平的孩子的具体要求也是不一致的。“葵花标志”的使用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们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小组活动提供依据。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生动地比喻说:“好比和幼儿玩投球练习,把幼儿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幼儿的心情肯定会很愉快;幼儿投得很差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幼儿后来就会兴奋地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投球般地快感,应当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基本。”我想这是我们做小组活动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