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人教版初中数学 八年级(上)课题:13.4最短路径问题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70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最短路径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又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题型。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体现了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数学课题学习为载体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课就以课题学习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引导学生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为知识基础,结合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的名言“一切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借助轴对称、平移等全等变换方法进行研究,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最短路径问题中基本类型的建立,将军饮马问题的转化,最值问题的迁移。
  二、教学目标设置
  会将实际问题中的地点、河(湖)岸等抽象为数学中的“点”“线”,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体会实际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体验利用轴对称和平移全等变换的方法来解决最短路径问题,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理解把求最短路径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中的线段和最小问题,再利用轴对称等线段变换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进而把最短路径的实际问题迁移到数学学习中的求解最值的题型中来。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轴对称把“将军饮马问题”转化为最短路径中的“基本类型”,实现等线段变换的实质;
  难点:把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迁移到数学中的最值题型中。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最短路径问题,学生比较陌生,对题目的理解难度比较大。很多同学能理解找对称点的目的是使“将军饮马问题”转化为“基本类型”,但没有理解找到对称点后,实质上也是把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对称点和另一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导致仍然有同学即使找到对称点,也仍然不能顺利的找到实现最短路径的交点。对于最值问题的迁移,有少量同学仍然不能灵活运用最短路径来解决,这是最短路径问题应用到数学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五、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从名人名言出发,结合身边的简单实例,设计旅游景点为背景,把每一种类型的问题都设计在景点中,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第二, 学生适度模仿,找相似题型进行类比,自己动手方能熟知最短路径的作图方法;
  第三,学生比较两种最短路径问题的区别;引导类比思考,让学生将已学习过的知识与这一新知之间建立联系;
  第四,运用轴对称的性质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将所求线段之和转化为一条线段的长,是解决距离之和最小问题的本质转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以问题引领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师生交流、学生合作举例的方式,从总体上认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在过程中感受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引用名人名言】 数学家笛卡尔的名言:“一切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
  设计我校简单的平面地图,如果从教学楼到图书馆,有几条线路可走?最短的线路是哪一条?选择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从而得出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很自然的运用了笛卡尔的名言启发;由“线段最短”得出这节课的主题——最短路径问题。
  2.设计情景 得出基本类型
  【情景1】 下图是停车场和售票厅的相对位置,为了在旅游高峰期尽快到达售票厅排队买票,你们会在人行小路的哪个位置横过小路使得所走的路程最短?
  [设计意图] 设计旅游景点作为背景,激发同学们兴趣和求知欲,要想快速到达售票厅,则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然后继续追问如何转化,突出轉化过程中正确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3. 设计情景 得出将军饮马问题
  【情景2】 如图,鸳鸯湖的河岸1 处的旅游船先前往河岸2 的渡口接游客,然后将游客送往小岛上游览,请问工作人员把渡口设定在河岸2的何处,使得其路径最短,才能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设计意图] 把历史上有名的将军饮马问题设计到旅游景点的娱乐项目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且点出“这可不像基本类型那么简单了哦!”引导学生把这种类型转化为基本类型的思维方向,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师生互动】 回顾轴对称的性质,总结全等变换的方法除了轴对称,还有平移和翻折,为后续“造桥选址问题”的解决做铺垫.
  【问题】 为什么我们通过这种方法找到的C点就一定是最短的呢?你能以理服人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要以理服人,并非凭空想象或机缘巧合得到的。凡事都得有个凭据才能说服他人。
  4.设计情景 运用新知
  5.知识迁移 最值题型
  6.课堂小结 变式提升
  七、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最短路径问题”的第一课时,除了要介绍本课学习内容、目的和重要性以外,还得为下一节课“造桥选址问题”打基础、埋伏笔. 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堂课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建模思想,再到“基本类型”的得出,然后到“将军饮马问题”与“基本类型”的类比、转化思想,各个环节都很关键,也很重要。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串的形式,激起学生层层递进的求知欲。最终顺理成章的把“最短路径问题”与“最值问题”联系起来,使同学们过渡的自然,掌握的游刃有余。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互相评判、探究等活动,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提供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机会。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本篇是上教版六年级上册《 The Earth 》的第1课时内容,通过郭老师和学生讨论地球现状和如何保护地球的对话引出 ,我们将学习核心句型We should stop...(doing).  二、学情分析  孩子们在10单元“空气”教学内容中对环境主题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本单元学习地球是对整个模块“环境”主题的深入学习,加之六年级孩子们基础较好,上课积极,活动内容应该易开展,因此鉴于
期刊
自读小学以来,我最喜欢的科目就是数学,学得好的当然也是数学。而语文却是普普通通的。在师范学习时,我想着毕业了,我一定要上数学。可是,在实习时,由于一些原因,我实习的科目竟然是语文。在实习的一个月里,我认真向指导教师请教,课前认真备课、钻研课本,认真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一个月的认真,让我喜欢上语文这一学科,爱上语文课堂。  因此,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在将近17年的语
期刊
古希腊哲学家说:“世间的一切都写在脸上,而眼睛心灵的叛徒,如果谁能把真实的情感隐藏,那么社会将给与他丰厚的回报。”在人人都需要爱,人人都在传递爱的世界里,“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常挂在嘴边,念在心上的一个字。爱犹如群星——给人璀璨;爱仿佛一轮明月——给人温情;爱更是一个太阳——给万物带来生命。而桃李中的爱在哪里?它在——老师的眼睛里。  一、“导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关爱  “导之以理,动之以情”出自
期刊
班主任是一门管理艺术,工作千头万绪。当中后进生的转化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它是稳定班级、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因素。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后进生转化工作要卓有成效,仅仅依靠简单的“严”和“爱”是不够的,必须讲究工作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首先班主任要摸清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对症下药。后进生的心理特征一般可以概括为5种:1、自尊心强,怕人家讽刺、挖苦;2、逆反心理嚴重,爱踏“禁区”;3、意志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67—P68。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角的符号,比较角的大小。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三角板、平面图形纸片、活动角材料、剪刀一把等。  教学过程:  一、
期刊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多样性、演示性等特点,不仅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化解学生学习的障碍,使学生思路更清晰,不至于产生对新知认识上的误区。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对数学教学也形成了一种干扰。过于直观的、直接出示的课件,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大容量的资料冲击学生视野,把以文本为重变成了以资料为重。本文旨在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些简要的阐
期刊
一、教材简析  《和田的维吾尔人》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和田亲身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以及维吾尔族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从而可以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的豁达乐观的品质。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及民族风俗,汲取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营养;二是体会作者的语言
期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形成重要概念: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内容有呼吸的现象和呼吸的实质
期刊
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通过晏子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回击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把语言的思辨之美体现淋漓尽致。文章中人物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回味。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即通读感知大意,细读体会感情,品读领悟方法。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并能较好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大致了解事件的梗概。  教学目标:  
期刊
“语感”这一名词于20世纪20年代由夏丏尊先生首次提出,叶圣陶继起,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开始提倡语感教学。20世纪90年代,语感及其教学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观念逐渐为学界所理解和认同,新的课程标准中,语感培养作为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分别从“朗读”、“阅读”、“写作”三方面入手,分别阐述其对语感培养的意义并指出具体的指导方法。旨在推进语感教学、提高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