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它没有统一的教材,需要学生跨越书本的束缚、教室的局限,有目的、有组织地到社区、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链接网络,点击世界,张扬个性。如此宏观的课程空间,为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来说,高质量的备课,精美的课件制作,以及教师再学习等都离不开强大的资源背景;而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能力也需要强大的资源平台。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预示着一个资源教学时代的来临。它将进一步促使教师深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特征,了解资源的内容结构,并在实践应用中合理的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全面提升课程的实施水平。
一、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基本架构
综合实践活动数字化资源平台是基于校园网络平台之上,主要包括五大版块:理论导航、过程管理、实践研究、课程资源、专题研究。
理论导航:理论导航中包括三个栏目,一是课程理念,提供了一些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原则》等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理论性文章;二是理论探索,汇集一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文章,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策略》、《争取家长及社会支持的策略》;三是案例分享,主要收集了一些经典案例,供实践老师参考。
过程管理:包括计划总结、管理制度、教学评价三个栏目。每学期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总结,以及各年级活动计划和总结都将在此展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师教研制度、师资配备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评价。这三方面内容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有效实践提供了基本保障。
实践研究:包括论文案例、教学设计、总结反思、交流平台四个栏目。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总结、不断反思,撰写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可以分类上传,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交流平台主要是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把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存在困惑或经典课例在论坛中进行讨论,创设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
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这里主要包括人本资源、素材资源、环境资源、网络资源以及研究的一些方法与策略。
专题研究:是本网站的核心部分。它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系列化数字资源。在每个专题中,又包括活动计划(活动方案、教学设计等)、学习资源(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源,如方法指导、相关资料、可利用的资源等)、活动成果(活动体验、活动作品、活动照片视频课件及一些过程性资料)、活动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互动平台(利用论坛及时交流一些研究进展情况、研究的动态、教师点评、收集的资料等)。
二、注重体系建设,打造平台特色
1.形成了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上下五千年,纵横天地间,均存在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数字化资源平台上,整合各种人本资源、素材资源、环境资源、网络资源,形成了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学生、教师、家长、专家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珍贵的人本资源,平台上不但提供了优秀学生、特长学生的个人简介、成长故事,还可以通过成立导师团,把学校教师、部分家长及一些专家的信息公布在平台上。如,有些教师对花草树木有深入的了解,有些教师教师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有清晰的认识,有些家长是企业主有曲折的创业历程,有些家长在特殊岗位上工作,等等。这些资源,在学生活动过程中,都能根据需要随时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生活与经验为核心,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因此,其教学资源大量存在于个体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这当中,环境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平台上提供了大量的校内资源(学校图书馆、网络教室、一些设施设备、校内人文环境、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社区资源(当地政府各部门的联系方式、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方式等,还有一些学生活动场所的信息如敬老院、老年活动室、活动广场、垃圾处理场、文化站等)、社会资源(主要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一些公园、动物园、广播电台、烈士陵园、规划馆、博物馆等)。
除了以上这些资源以外,平台还以主题的形式整合了部分素材资源和网络资源,如“家乡的风俗——十月半吃团子”这个主题,平台提供了十月半吃团子的由来、做团子的视频,以及一些有关风俗的专题网站,等等。
2.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主题研究系列化资源体系。
我们分析了学校的特色和传统优势,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经济发展现状及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个维度入手,围绕“家乡”这条主线开展研究,形成知我家乡、夸有家乡、爱我家乡、未来家乡四个专题。在每个研究专题下,确定了基本的参考选题,教师可以使用参考选题进行开展活动,也可以围绕专题,自行选择适合本年级学生特征的研究主题。
3.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数字时代的来临,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化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除了把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图片、视频等数字化资源上传到平台上外,还把一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非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并把它上传到平台之上。
三、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的思考
1.合理定位,科学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程,应将其列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资源平台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按照科学的体系结构组织在海量多媒体教育资源和应用管理平台的结合。因此,在建设初期应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是平台在今后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石。
2.有效应用,体现价值。
资源平台的建设,目的在于为学校的课程管理服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数字化资源平台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大部分教师对课程认识不足,因此组织教师学习,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应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基本的课程理论,学习主题的生成方式,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这样,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教师能快速成长。
3.师生共建,逐步完善。
资源平台的建设如果只有管理者或教师参与,那是不完整的。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建设,才会使资源平台更具特色与生命力。因此,我们还注重过程性资源的管理与资源的二度开发。在平台上,除了教师提供的预设性资源外,我们把学生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及时整理和上传。如把学生撰写的方案、报告、论文、制作的小报、手工作品等通过拍照进行数字化;对学生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源,让学生上传到指定的论坛中。这样,师生共建数字化资源平台,使资源更加丰富。另外,我们还注重资源的二度开发。当另外的学生研究同样的主题时,学生可以参考前一届学生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并把自己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再上传到同一专题中,这样就实现了资源的二度开发,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
一、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基本架构
综合实践活动数字化资源平台是基于校园网络平台之上,主要包括五大版块:理论导航、过程管理、实践研究、课程资源、专题研究。
理论导航:理论导航中包括三个栏目,一是课程理念,提供了一些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原则》等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理论性文章;二是理论探索,汇集一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文章,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策略》、《争取家长及社会支持的策略》;三是案例分享,主要收集了一些经典案例,供实践老师参考。
过程管理:包括计划总结、管理制度、教学评价三个栏目。每学期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总结,以及各年级活动计划和总结都将在此展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师教研制度、师资配备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评价。这三方面内容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有效实践提供了基本保障。
实践研究:包括论文案例、教学设计、总结反思、交流平台四个栏目。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总结、不断反思,撰写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可以分类上传,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交流平台主要是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把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存在困惑或经典课例在论坛中进行讨论,创设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
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这里主要包括人本资源、素材资源、环境资源、网络资源以及研究的一些方法与策略。
专题研究:是本网站的核心部分。它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系列化数字资源。在每个专题中,又包括活动计划(活动方案、教学设计等)、学习资源(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源,如方法指导、相关资料、可利用的资源等)、活动成果(活动体验、活动作品、活动照片视频课件及一些过程性资料)、活动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互动平台(利用论坛及时交流一些研究进展情况、研究的动态、教师点评、收集的资料等)。
二、注重体系建设,打造平台特色
1.形成了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上下五千年,纵横天地间,均存在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数字化资源平台上,整合各种人本资源、素材资源、环境资源、网络资源,形成了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学生、教师、家长、专家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珍贵的人本资源,平台上不但提供了优秀学生、特长学生的个人简介、成长故事,还可以通过成立导师团,把学校教师、部分家长及一些专家的信息公布在平台上。如,有些教师对花草树木有深入的了解,有些教师教师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有清晰的认识,有些家长是企业主有曲折的创业历程,有些家长在特殊岗位上工作,等等。这些资源,在学生活动过程中,都能根据需要随时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生活与经验为核心,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因此,其教学资源大量存在于个体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这当中,环境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平台上提供了大量的校内资源(学校图书馆、网络教室、一些设施设备、校内人文环境、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社区资源(当地政府各部门的联系方式、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方式等,还有一些学生活动场所的信息如敬老院、老年活动室、活动广场、垃圾处理场、文化站等)、社会资源(主要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一些公园、动物园、广播电台、烈士陵园、规划馆、博物馆等)。
除了以上这些资源以外,平台还以主题的形式整合了部分素材资源和网络资源,如“家乡的风俗——十月半吃团子”这个主题,平台提供了十月半吃团子的由来、做团子的视频,以及一些有关风俗的专题网站,等等。
2.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主题研究系列化资源体系。
我们分析了学校的特色和传统优势,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经济发展现状及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个维度入手,围绕“家乡”这条主线开展研究,形成知我家乡、夸有家乡、爱我家乡、未来家乡四个专题。在每个研究专题下,确定了基本的参考选题,教师可以使用参考选题进行开展活动,也可以围绕专题,自行选择适合本年级学生特征的研究主题。
3.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数字时代的来临,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化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除了把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图片、视频等数字化资源上传到平台上外,还把一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非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并把它上传到平台之上。
三、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的思考
1.合理定位,科学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程,应将其列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资源平台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按照科学的体系结构组织在海量多媒体教育资源和应用管理平台的结合。因此,在建设初期应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是平台在今后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石。
2.有效应用,体现价值。
资源平台的建设,目的在于为学校的课程管理服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数字化资源平台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大部分教师对课程认识不足,因此组织教师学习,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应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基本的课程理论,学习主题的生成方式,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这样,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教师能快速成长。
3.师生共建,逐步完善。
资源平台的建设如果只有管理者或教师参与,那是不完整的。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建设,才会使资源平台更具特色与生命力。因此,我们还注重过程性资源的管理与资源的二度开发。在平台上,除了教师提供的预设性资源外,我们把学生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及时整理和上传。如把学生撰写的方案、报告、论文、制作的小报、手工作品等通过拍照进行数字化;对学生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源,让学生上传到指定的论坛中。这样,师生共建数字化资源平台,使资源更加丰富。另外,我们还注重资源的二度开发。当另外的学生研究同样的主题时,学生可以参考前一届学生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并把自己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再上传到同一专题中,这样就实现了资源的二度开发,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