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榆垡镇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最南端,素有“京南第一镇”之称。在北京规划的“两轴-两带-多中心”中,处于西部生态带位置上。1994年7月,榆垡镇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试点小城镇。2004年4月,又被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7月被命名为星火技术密集区,10月被农业部确定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1995年3月,在市、区规划部门和国内知名城镇规划设计专家的支持和主导下,结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榆垡镇的实际,按照21世纪城镇生态学理论,本着“城乡统筹,理性布局,环保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始了榆垡生态新市镇的规划与建设。
记者:榆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确定为首批京郊十个重点建设试点小城镇之一。2004年3月18日榆垡正式提出生态市镇的发展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与首都“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战略出现完美的共振,在您看来,这种“超前”和“巧合”是一种必然还是偶然?
金卫东:这个问题有点尖锐。客观地说,榆垡的发展优势“与生俱来”,特别是生态优势。然而,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拥有优势并不等于一定能快速发展,榆垡之所以能在生态市镇建设方面先人一步,这与全镇百姓和干部敢为人先、善谋实干的开拓精神是分不开的。至于说是必然还是偶然,我认为两种说法都成立。今天盘点榆垡从试点城镇到生态市镇十年理论准备和积极实践的同时,我们也会清楚地看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的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演进,从这个方面来讲,榆垡的发展与国家、北京市、大兴区的发展思路保持了一致,这是内容上的必然。从形式上来讲,经济发展只能归纳一般的规律,在具体实践当中又有其非规律性的因素,因此,榆垡生态市镇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与首都“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战略保持一致也就不足为奇,这是形式上的偶然。
记者:我们知道榆垡的战略目标是要“建成一座绿色、精品、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首都21世纪生态新市镇”,应当说这是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作为这个工程的总指挥,具体如何进行布局的?
金卫东:这得从两个层面来看。
榆垡是个农业大镇,要想实现飞跃式的发展,我认为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因此,我们突破了原有的发展一产为主的“小农业”思维定势,提出了“优化一产、膨胀二产、开发三产”的产业发展格局及利用三大优势(小城镇的优惠政策、京开高速公路、野生动物园),做活三大特色板块(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建设三大经济支柱(工业、旅游、房地产)的战略思路。依照要想建设好就要规划好的原则全面推动中心镇区建设。对此,我们将中心镇区划分为工业用地区、旅游渡假区、高档住宅区和综合配套区四个板块,而作为核心区周边近万公顷范围的农田、林地,既是相关产业的资源腹地,又是构成中心城镇的自然生态支撑系统。良好的自然环境,迅速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日益繁荣的旅游市场和完善的现代新市镇,综合配套系统和广茂的田野林苑,将为这里发展二产、振兴三产产生强大的聚集效应,从而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最终为榆垡创造更为宜居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
记者:那另一个层面是否就是中心区以外的农村地区?
金卫东:是这样的。
在榆垡全面推进中心镇区建设的同时,我们时刻明白生态市镇建设的方向是具有全面性的。因此,针对镇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全镇所属58个村分为三类进行引导发展:一类村,比如我们的希光发村,它也是全国司法平安示范村。这些村的特点是有产业支撑、村民素质高、团结稳定,发展已经形成良性循环;二类村的特点是有一定的产业,但在村内贫富差距还是有的,对这样的村我们重点搞培训,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三类村,村民间存在一些历史矛盾,没有积累,还欠债,对于这样的村,首先保稳定,再利用先进典型进行带动引导。
农村工作很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做好农村工作,必然要讲究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的经验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左中右”,人的思想倾向是与问题的发生、发展紧密联系的。我们看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人的思想动态,着重关注和研究上层的顶部和下层的底部,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全面、看清问题的实质;在解决问题时,则必须要考虑中间、兼顾两边,从大的方面着手,实现重点突破,因为这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利益。
记者:具体到农民个体有什么措施?
金卫东:这方面我们主要进行四个方向的引导。首先是培训,对所有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进行培训,主要在农民技能培训学校和劳动力培训学校进行。前者针对田间地头的技能,后者涉及焊工铆工电工,有点半产业工人的意思;其次是带动,让一些先进典型通过扶帮带,带动想致富的农民;第三是扶持,这方面是大面积进行的,我们每年有10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够一定发展标准的我们就会给予扶持;第四是奖励,在一些新的领域搞项目的农民我们就奖励,目的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农民的致富,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要比陡增更重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伴随着农民观念的转变,暴富则没有可持续的增长点,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从表象来看,我们是在打“生态牌”,实际上是在做“人”的文章,也就是以人为本。我想,这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和谐统一的核心所在。
记者:我们想知道,在您的工作日志或者是在与下属工作交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什么?
金卫东:四个字:团结、发展。
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我深深感到,没有团结,就没有发展。班子成员要团结,百姓之间也要团结。团结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团结要用行动来维持,要靠一言一行,更要靠机制来保证。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规划,实现适度超前的发展,要通过明确的分工来分步实施,最终走向和谐。
记者:正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我们看来,榆垡这个地方发展条件好、发展前景更好,您任职榆垡以来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金卫东:总的来讲,我感到农村工作比较复杂,而且很具体,因此必须要用耐心、诚心和热心去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老百姓通情达理,相信党和政府,他们能够看到矛盾在解决,干部在干实事。看到身边日益显著的变化,老百姓能够看到希望,这让我们感到欣慰。
对于感受,如果非要说个“最”,凭良心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只有如此,榆垡生态新市镇的建设目标才能稳步实现。
记者:榆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确定为首批京郊十个重点建设试点小城镇之一。2004年3月18日榆垡正式提出生态市镇的发展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与首都“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战略出现完美的共振,在您看来,这种“超前”和“巧合”是一种必然还是偶然?
金卫东:这个问题有点尖锐。客观地说,榆垡的发展优势“与生俱来”,特别是生态优势。然而,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拥有优势并不等于一定能快速发展,榆垡之所以能在生态市镇建设方面先人一步,这与全镇百姓和干部敢为人先、善谋实干的开拓精神是分不开的。至于说是必然还是偶然,我认为两种说法都成立。今天盘点榆垡从试点城镇到生态市镇十年理论准备和积极实践的同时,我们也会清楚地看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的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演进,从这个方面来讲,榆垡的发展与国家、北京市、大兴区的发展思路保持了一致,这是内容上的必然。从形式上来讲,经济发展只能归纳一般的规律,在具体实践当中又有其非规律性的因素,因此,榆垡生态市镇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与首都“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战略保持一致也就不足为奇,这是形式上的偶然。
记者:我们知道榆垡的战略目标是要“建成一座绿色、精品、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首都21世纪生态新市镇”,应当说这是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作为这个工程的总指挥,具体如何进行布局的?
金卫东:这得从两个层面来看。
榆垡是个农业大镇,要想实现飞跃式的发展,我认为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因此,我们突破了原有的发展一产为主的“小农业”思维定势,提出了“优化一产、膨胀二产、开发三产”的产业发展格局及利用三大优势(小城镇的优惠政策、京开高速公路、野生动物园),做活三大特色板块(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建设三大经济支柱(工业、旅游、房地产)的战略思路。依照要想建设好就要规划好的原则全面推动中心镇区建设。对此,我们将中心镇区划分为工业用地区、旅游渡假区、高档住宅区和综合配套区四个板块,而作为核心区周边近万公顷范围的农田、林地,既是相关产业的资源腹地,又是构成中心城镇的自然生态支撑系统。良好的自然环境,迅速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日益繁荣的旅游市场和完善的现代新市镇,综合配套系统和广茂的田野林苑,将为这里发展二产、振兴三产产生强大的聚集效应,从而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最终为榆垡创造更为宜居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
记者:那另一个层面是否就是中心区以外的农村地区?
金卫东:是这样的。
在榆垡全面推进中心镇区建设的同时,我们时刻明白生态市镇建设的方向是具有全面性的。因此,针对镇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全镇所属58个村分为三类进行引导发展:一类村,比如我们的希光发村,它也是全国司法平安示范村。这些村的特点是有产业支撑、村民素质高、团结稳定,发展已经形成良性循环;二类村的特点是有一定的产业,但在村内贫富差距还是有的,对这样的村我们重点搞培训,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三类村,村民间存在一些历史矛盾,没有积累,还欠债,对于这样的村,首先保稳定,再利用先进典型进行带动引导。
农村工作很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做好农村工作,必然要讲究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的经验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左中右”,人的思想倾向是与问题的发生、发展紧密联系的。我们看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人的思想动态,着重关注和研究上层的顶部和下层的底部,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全面、看清问题的实质;在解决问题时,则必须要考虑中间、兼顾两边,从大的方面着手,实现重点突破,因为这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利益。
记者:具体到农民个体有什么措施?
金卫东:这方面我们主要进行四个方向的引导。首先是培训,对所有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进行培训,主要在农民技能培训学校和劳动力培训学校进行。前者针对田间地头的技能,后者涉及焊工铆工电工,有点半产业工人的意思;其次是带动,让一些先进典型通过扶帮带,带动想致富的农民;第三是扶持,这方面是大面积进行的,我们每年有10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够一定发展标准的我们就会给予扶持;第四是奖励,在一些新的领域搞项目的农民我们就奖励,目的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农民的致富,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要比陡增更重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伴随着农民观念的转变,暴富则没有可持续的增长点,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从表象来看,我们是在打“生态牌”,实际上是在做“人”的文章,也就是以人为本。我想,这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和谐统一的核心所在。
记者:我们想知道,在您的工作日志或者是在与下属工作交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什么?
金卫东:四个字:团结、发展。
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我深深感到,没有团结,就没有发展。班子成员要团结,百姓之间也要团结。团结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团结要用行动来维持,要靠一言一行,更要靠机制来保证。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规划,实现适度超前的发展,要通过明确的分工来分步实施,最终走向和谐。
记者:正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我们看来,榆垡这个地方发展条件好、发展前景更好,您任职榆垡以来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金卫东:总的来讲,我感到农村工作比较复杂,而且很具体,因此必须要用耐心、诚心和热心去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老百姓通情达理,相信党和政府,他们能够看到矛盾在解决,干部在干实事。看到身边日益显著的变化,老百姓能够看到希望,这让我们感到欣慰。
对于感受,如果非要说个“最”,凭良心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只有如此,榆垡生态新市镇的建设目标才能稳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