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来源 :科技信息·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世界在不断融合,世界各地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如何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让国外民众和来华友人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必不可少的阶段。本文旨在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为切入点,以中餐菜名的翻译为蓝本,探讨归化与异化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应用,为祖国文化的传播添砖加瓦。
  引言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底蕴厚重。如今世界处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阶段,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钦慕中国文化,尤其我们那蒸炒炝腌拌卤炸的中国美食,更让外国友人慕名而来,而在点单时,如何能让他们准确又便捷的理解我们的菜式,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外国友人看不懂中国菜单的原因
  1.饮食结构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因这一客观因素,中国烹饪的食材大都就地取材,而又因中国国土广袤,不同的流域就又有着不同的烹饪方式。比如每个季节都有应季的新鲜蔬菜,现在是谷雨时节,树梢头的香椿就成了国人最下饭的小菜,而南北方不同的气候差异,使得食物烹饪的方法不同。南方多水乡,多爱吃辣以去湿气,北方多寒冷,多爱吃咸来促进新陈代谢。西方国家多为海洋文明,形成其发达的畜牧产业,加上海运发达,其食物呈现出多肉食、多奶制品的特点。而他们多山脉的地理条件和出海的劳动方式,催生出便于携带、保存的快餐和罐头文化。对于中国食材的千变万化,西方人表示很震惊,不能看懂菜单也就可以理解了。
  2.饮食理念的不同
  文化具有后天习得性、共有性、符号性、规则性等特征,这就使得中西方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具有各自的持续性和稳定性。[1]中国是农耕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就是靠天吃饭,所以会有青黄不接的时节。因此,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人心。因烹饪时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所以人们对食材的要求并不太高,能填饱肚子之后,人们才对食物有了更高的要求,从简单的饱腹变成了对色香味的多方面追求。中国烹饪文化开化较早,烹饪技术发达,一碗面配上不同的浇头就是不同风格的色香味。西方的饮食,为维系生命健康,更注重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价值高低,也更理性科学。如果加热等烹饪方式会造成营养流失,他们宁愿选择生冷的食物,所以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蒸炒炝腌拌卤炸的烹饪方式不太理解,从而导致点菜时看不懂菜单。
  除此之外,中国菜名还融合了一些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所以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来说,很难理解菜单上的东坡肉和粽子到底是什么原料的菜。
  二、异化与归化
  1、异化翻译理论
  异化是指在生成目标文本时会保留原文本中的一些明显具有异国特色的内容,这就可能使得读者在看译文时,发现译文具有陌生、显性的不流畅的特点,十分具有异国特色。施莱尔马赫描述为‘尽量不扰乱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3]而韦奴蒂认为异化翻译是一种“极为可取的战略性的文化介入”[2]给读者带来迥异的阅读体验。比如饺子和馒头就直接翻译成Jiaozi,Mantou(音译法)。
  异化是小众的翻译策略,通过不同于读者本国文化的特点,发挥读者主体性,使读者感受异国情调。[4]但不便于读者理解,没有相关文化知识背景,读者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比如中国的菜中有一道菜名叫‘夫妻肺片’,有人翻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s ’[5],丈夫和妻子的肺片,这样的翻译让外国友人看到,可能对中国人又多了一个误解,中国人竟然吃人!但其实这个菜名只是为了表明,是夫妻一起开了一个卖牛边角料的凉菜店,这样看来误会就大了。
  2、归化翻译理论
  归化的翻译策略通俗来讲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文化为主,要求翻译需流畅、隐形即将译文的异性特质最小化,使读者读译文像是读本土文章一样。施莱尔马赫描述为‘尽可能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3]就如中国名菜叫花鸡翻译成Baked Chicken(直译法),烘烤过的鸡,外国友人就很容易理解。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大多是以归化翻译为主,通过把握全局,使得译文通顺流畅,便于读者理解。比如夫妻肺片翻译成Sliced Beef and Ox Tongue in Chili Sauce,[5]有原料內容,让外国友人更易于理解这到底是一份怎样的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但这样的翻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原文失去原有的文化身份,只重语义而不重形式的翻译方法可能会抹杀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小结
  文化身份、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才是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根本原因。中西方并没有共同的生理与心理语言基础、相似的经验世界、共同的语言功能基础。在这个随着全球化而日渐文化相互融合的大趋势下,为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选择一种让目标读者能看懂,能理解的方式,而这个目的就决定了翻译中要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三、异化和归化在菜名翻译中的应用
  1、异化在菜名英译的应用
  异化就是以源语言读者的表达习惯来翻译源文本,目的语读者需要了解源语言作者的文化和生活环境才能更好的了解译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能更好的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点,把源语言文化传播出去,但是也有着不易于读者理解的缺点。下面列举一些使用异化翻译的菜名。
  这些是由汉语拼音译成的
  a.烧麦—Siu Mai (Steamed pork dumplings)[6]
  b.锅盔—Guokwei[6](Crusty pancake)
  因中西方之间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性,再加上外国友人本国并没有相似于中国的食物,他们点菜时只看这些译文是无法理解的,还需要在菜单名后再加上注解,否则他们会无法理解菜单上到底是什么菜。
  2、归化在菜名英译的应用
  归化就是以目的语人群的表达习惯来翻译源文本,使译文不仅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更克服文化间的障碍,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源文本表达的意义和内涵。用归化的方式来译菜名能使外国友人对中国菜单一目了然,但它的缺点是有时会失去一些菜名被赋予的含义。下面列举一些使用归化翻译的菜名。   这些是烹饪方法加主料翻译出的。
  a.生煎包—Pan-fried bun stuffed with pork[7]
  b.蝦饺—Steamed fish head with peppers[6]
  c.四喜丸子—Braised Pork Balls in brown Sauce[6]这四喜寓意人生福禄寿喜,因此这道菜常用于喜宴,寿宴等的压轴菜,取其吉祥意。此译文虽然翻译出了菜名但是却失去了菜名的内在含义,读者并不能从译文中感受到这道菜中表达美好祝愿的涵义。
  小结
  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单单只用一种翻译方法都无法完全的翻译出菜单原来的意义,译者翻译菜名时应结合两种翻译方法翻译菜名,这样可以运用到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点,避开单独翻译的缺点,让外国友人看懂菜单的同时进而理解中国独有的饮食文化。
  四、现实意义
  大家应该都玩过传话的小游戏吧!比如说:张三家里丢了一根针,让李四知道了,然后告诉了王五说张三家里丢了一盒针,王五知道后告诉了王麻子,说张三家里丢了一堆针,王麻子听说之后告诉杨七,说张三家里丢了一堆针还丢了好多钱...一句话经过不同传播者带上个人理解或选择性的加工,会出现张三家里全部都被偷光的可能。虽然这是个假设的小游戏,但从此处就可窥见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有心无心的不可控因素。如今处在互联网社会,语言的传播更加方便、自由,但也因此,我们能看到不止一例语言暴力现象,人为什么喜欢以话传话、甚至添油加醋、扭曲事实,因为他们躲在屏幕后面,根本不需要为自己说错话付出责任和代价,他们动动嘴,伤害的不过是当事人,无关他们的切身利益,就算是事情有了反转,他们也不过是假意说个对不起。但在国际交流中,负责传话的译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个人偏见或政治色彩。中国需要的是不带有极端政治立场和个人偏见的文化传播者而不是交流的阻碍者。语言服务水平的高低和策略运用,不仅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更关系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译者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把中国文化传播的更深远,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文化渗透日趋增强。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对于各个拥抱全球化的国家都带来了新鲜血液,进而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翻译就是该文化建构中重要的一环。在国际交往中,世界看到的中国,是译者翻译过的中国。[8]作为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目标语言文化,更要学好本民族文化,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移情能力,克服跨文化的障碍,在翻译过程中,平等客观地看待本民族和其他文化。[9]只有这样,才能既传播中华文化又满足西方读者需求,从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文化翻译的多重视角探究 韩德英著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作者简介:
  崔梦圆(1998—),河南永城人,南阳师范学院在校大三学生。
  黄亚琦(1999—),河南漯河人,南阳师范学院在校大三学生。
  崔荟敏(2002—),河南周口人,南阳师范学院在校大三学生。
  本文为南阳师范学院2021年大学生实践活动创新项目(SPCP)“汉英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以中餐菜名翻译为蓝本”(编号:2021432)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学校美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衡量和评价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与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学校美育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教育部等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文件。本文从高校美育建设本身入手,同时积极推进地域性协同育人教育,发展高校美育建设的新方向与新思路。  关键词:美育;美育建设;高校美育;协同育人;地域性  一、高校美育背景  1、美育  对于美育这一理解
期刊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引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正在迅速发展、不断革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力量的高校辅导员,面对协同育人体系中不同育人主体工作阵地交叉但协作意识不足的局面,需要明确参与双创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通过在思政工作、第二课堂、校企协作、双创竞赛等方面的有效参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工作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关键词: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辅导员,产教融合  高校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关键内容。有效的写作教学可以帮助中职学生具备较高的语文写作水平,使之成为中职学生日后迈入社会岗位的一项职业能力。因此,在中职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拥有较高的语文写作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对中职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进行积极研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作文;有效教学;实践策略  引言  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
期刊
摘要:教学总结工作是每一名教师都会涉及到的教学实践工作。本文就教学总结的目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总结工作提出了几点看法,并针对在教学总结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教学总结;教学实践运用;两个误区  教学总结是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组织实施的方法进行再认识、再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自我进步和巩固专业知识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任新课或新任课的教师来讲,进行
期刊
摘要:当前的社会发展之中,大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新石油,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也必须推动大数据技术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从而使得学校本身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办学发展要求和办学发展目标,这就要求着学校方面需要从观念、模式、资源、评价等多个角度进行协调,从而提升大数据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实现高质量授课。  关键词:CDIO;大数据技术;课程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
期刊
摘要: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的根基,当前,在西方思想引领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利己主义、消费主义、奢靡主义思想影响了许多在校学生。语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高职语文课堂应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培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贡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学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期刊
摘要:一门课程从开展到结束的各个环节都伴随着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然而,不同的课程所适合的考核方式应有所区分,不同的考核方式所反馈出的教与学的效果也各有不同。本文以《商务礼仪》这门课程为例,分析考核模式改革的原因,进而从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个维度划分标准来探索适合本门课程的考核模式,以期通过考核模式的变化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并且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商务礼仪;考核模式;改革  一、考
期刊
摘要: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构过程几乎与新中国的出身同步。中国古典舞自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对外交流。在实践中,它不断证明了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古典舞的建立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现象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重要命题。首先,通过对新中国舞蹈产业奠基人的国际思维分析,指出中国古典舞的产生不是个人意志造成的,它的需求不仅来自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同时也要从中国的需要中找到自己在国
期刊
摘要: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本文自建语料库,对2018-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及美国《咨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主题实义词与中高量值情态动词的使用成功描写了中国政府的奋发实干特征。《咨文》中中低量值情态动词较为委婉的表达了特朗普政府的政治主张,人称代词I的应用使得其能够较好的带动演讲现场的氛围。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咨文》;批评话语分析;文本特征  
期刊
摘要: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导致学校与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育。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尤為重要,也能使学生受益终生,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导,还需要全体的教师共同努力,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而培养其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学管理;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