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篆刻艺术创作中的虚实理念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zhib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虚实是中国传统类学里重要的思想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各个方面都被广泛运用,而篆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与书法艺术一样,所蕴含的虚实理念更加切实和深厚。篆刻章法是篆刻艺术传达生命意识的重要环节,其中包含着种种形式构成的规律性,而虚实理念又在形式中处处体现。本文欲结合印章实例,从虚实理念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内涵出发,分析印面中虚实构成形式所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从总体理念到具体的方法形式,分析篆刻艺术创作中虚实理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篆刻艺术 虚实理念 创作 指导意义
  “虚实”一词,大致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虚假和真实;第二是指对方的内部情况或势力,这一概念广泛运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书法、绘画、武术、中医等等。追溯“虚实”,最早应是古代哲学家对“有”和“无”所展开的有关本体论的探求,其中,关于“有无”,众说纷纭,总体可分为三种意见:一是认为“无”是“有”的根本,二是认为“有”是“无”的根本,三是认为世界上只存在所谓的“有”,而不存在“无”。其中,流派纷争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最为显著。老庄道家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虚实理论的源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老庄哲学中本原之哲学范畴,即由混沌一气化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合即为三,而后三生万物。“道”不仅仅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渗透到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各个领域,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
  中國艺术的发展有着自己完善独到的美学理论,他们的艺术思维及美学思想最终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在艺术领域里,虚实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古就有论。经过历代美学家、艺术家的研究和认知,将哲学的“有”和“无”有机地融入了中国艺术的“虚实”理念中,形成了中国艺术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篆刻艺术中的虚实理念
  在今天,人们对于虚实理念的理解,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的自然、和谐、统一、平衡,或是西方认知的一种视觉规律,我们都可把虚实理解为一种艺术元素,一种对比关系。
  在篆刻艺术中,“虚”与“实”是章法分类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而人们对篆刻也逐渐从认识变成对印章视觉效应与造型空间的艺术性感受,对于篆刻中的“虚实”一说自古所论之人不在少数,尤其在明清印论中,印学家已提及篆刻章法的重要性并对章法规律中的挪让、呼应、对比等都有所阐述,明代印学家潘茂弘所著《印章法》就曾指出:“篆不一体,或平列,或相让,或大小,或长短,装束必须疏密不杂……其间有方圆肥瘦之分,大小宽窄之别,或作上下匀停或作左右对半,约方圆于规矩,定平直之准绳。”
  当代篆刻艺术家邓散木在其《篆刻学》也提到:“治印之必须言章法,犹之大匠建屋,必须先审地势,次立间架,俟胸有全屋,然后量材兴构。印材有大小方圆之别,印文有疏密繁简之异,不能苟同,不容强合,必须各得其宜,方为完璧,否则圆凿方枘,格格不能相入矣。”邓散木总结出“临古、疏密、轻重、增损、屈伸、挪让、承应、巧拙、宜忌、变化、盘错、离合、界画、边缘”十四种篆刻章法,为我们通俗精要地说明了在篆刻创作中安排章法布局的诸多方法,诸如阐述虚实对篆刻重要性的,现代篆刻家也阐述众多,如韩天衡在《韩天衡谈艺录》中所说:“治印者,以着字为实,以其点画空隙为虚,此一般称之为虚实也。”篆刻家叶一苇也曾指出:“疏密是相对文字线条来说的,笔画稀少的是疏,笔画繁多是密;虚与实是对全印面有无文字笔画来说的,文字笔画占着的地方是实,空着的地方就是虚”,等等。
  虚实在篆刻中,可以理解为留空或留白,所谓“计白当黑”,这就把留空提高到与线条处理的同等高度,清代孔衍栻说:“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满幅皆笔迹,到处却又不见笔迹,但觉一片灵气浮动于纸上。”作品意境的生成往往由“虚”的部分来承载。所谓“咫尺之间,夺千里之趣”,“虚实”与“留白”的运用,是达到古典东方审美中空灵飘逸的意境和境界的主要技巧。
  二、篆刻创作中虚实理念的体现
  从事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的角度可以把篆刻印面效果的虚实构成概括分为自然虚实和人为虚实:自然虚实,即印文按一定规律组合时自然产生的虚实关系;人为虚实,即创作者人为地安排虚实关系以达到某种创作意图。我们用分类归纳的方法结合经典实例,试析虚实理念在篆刻创作中的体现和对实际应用的指导意义。
  (一)自然虚实
  1.印面文字线条数量自然形成
  如汉印 “淮阳王玺” 中之 “王”,“殿中都尉”之“中”,因其字本身线条要明显少于另三字,而太医司马之“医”线条又明显多于其他三字,故留红处对比都较大,且因所处位置不同,在三疏一密的布局中面貌又各不一样。
  2.自然残损造成虚实新面貌
  “朝那左尉”“筐当之印”“七十二峰深处”三印由于在流传过程中,因各种自然因素使印章边缘都磨损得很厉害,都体现为周虚中实的面貌,其中“筐当之印”和“七十二峰深处”因磨损程度、形状、构成上的平直、疏密处理相似,虽一为朱文一为白文,但在感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由印章的风格需要造成
  “工倩私印”为典型的汉印风格,在印文处理上,缪篆屈曲填满,没有因为调和与其他字空间密度差距而选择将“工”字压缩,造成了此印强烈的虚实对比。而“九叠篆”印章却与“工倩私印”一类印章刚好相反。为追求空间的等量,大量甚至是过度地屈曲填满,反夸虚实对比到一种极致,也不失为一种风格。
  (二)人为虚实
  篆刻至明清流派印始,对虚实的处理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为了便于分析,在这里把他们分为两种:留红大小(密度)和留红方式(方圆、三角、直斜弧等)。   1.强化虚实对比
  如赵子谦代表作“二金蝶堂”,“二”字于叠字等长,突出留红;“堂”字左竖与边线粘连。赵氏“汉学居”,以“居”字拉长作以两字空间,放大“口”部占地面积,还粘连压缩“汉”“学”二字的线间距。疏处更疏、密处更密以营造强烈的虚实对比,真是“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可以使人联想到这是否是汉“工倩私印”的继承和发展。
  2.突出线条间距和长短对比
  如黄牧甫“克明长寿”“江孝昭印”“研寿”三印,线条边框都干净利落,极尽工稳朴拙。细看却不呆板,反而处处透露着灵动,线的长短、粗细、远近;空的大小、形状等能想到的几乎都被其用尽,将朴拙与灵动两种截然相反的矛盾关系和谐统一。
  3.设置“印眼”
  为突出印章的整体感,人为设置“印眼”。一方印的“印眼”实际就是某个吸引眼球的视觉局部,如“文眼”一样有着管领全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如“丁苍之印”中“丁”字头部弧线的异形,“鲁中邑印”中“鲁”字的两点,“关外侯印”中“外”字夕部直弧动态的处理使他们明显区别于他处,能让人一看便被他们紧紧地吸引住。
  4.利用残损和合并造成虚实
  人为地利用残损、合并等方式造成实际上的虚实效果。例如“云间程潼”与“欧阳驹印”都残并四角,周实中虚,线与线的粘连,使之更加明确。
  5.同形异构、巧用留红突出对比
  赵之谦所刻“寿如金石佳且好兮”一印,石、佳、且三字横平竖直堆叠图章的中间部位,分置左右,并与寿、金二字上下相连形成以半包围框架稳定全局,其余被分置的三个部分大量使用弧斜线、三角菱形与平直结构鲜明对比,且两个“女”方圆变异,加之“如”“子”口部与子字头部方形和菱形的相伴点缀,陡生奇趣。“庄弄弓印”周围线平直与中部几个不规则斜线留红的对比,加上弓底一横的呼应,平直留红与斜向留红的分置合并,使整方印字与字边界被打破,重构图形使人耳目一新。
  6.突出呼应关系
  一方好的印章创作除了体现关系的对比以外还有呼应关系,可以从以下两种情况来考虑:
  (1)留红大小
  比如“潘伯鹰印”对角虚实呼应,“潘”“鹰”二字细小留红与“伯”字右边、“印”字“爪”下留红呼应。“吴湖帆印”左实右虚,右边“湖”字与“帆”字画多而密,与右边对比强烈,为避免重心偏移和图形分裂,作者在处理“湖”字“水”旁时,上面两竖拉开缩短便显得尤为重要,成为此印妙处。
  汉印“九原丞印”之“九”字与“印”字斜画动态呼应,“原”“丞”二字内部碎小留红、短弧线呼应,并一起与“九”字对比呼应。细看还会发现印中四字都或多或少有三角留红,和谐统一,成为一妙。
  (2)留紅方式呼应
  如以下三印体现的呼应关系方式是或者直斜留红对比呼应,或者直弧留红对比呼应,或者横竖、长短留红对比呼应,各尽所能。特别是“叔得意印”中直、弧线的强烈对比,弧形结构散布四周而不乱,让人观之甚是可爱。
  结语
  引入虚实哲学理念,作为篆刻创作与审美的理论支撑。篆刻学习的各个阶段主次不一,创作的思想源泉要靠作品来做载体,思想和字形都不可偏废,没有创作思想的所谓艺术形式等于没有灵魂的人,而没有具体形式就等于没有了躯体,再好的创作思想也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代篆刻创作,基源于古代文字、印章制作以及明清文人流派。把篆刻创作作为一种形式艺术、视觉艺术来对待,强化作品的可视性,弱化其可读性,并且传统意义上发生在印面上的种种样式,强化其“美术”属性。
  正确的审美观,是艺术进步的台阶。篆刻艺术在千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无论字法、线条、章法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无穷的魅力和文化沉淀,其任何方面无不与中国哲学紧紧相连,哲学观念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思维的最高体现,因此,艺术创作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古代哲学,以期使创作更加深邃、广袤。
  参考文献:
  [1] 曾祖萌.中国古代美学范畴[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
  [2] 王弼.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书店,1986.
  [3] 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4] 邓散木.篆刻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5] 韩天衡.韩天衡谈艺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6] 叶一苇.篆刻丛谈[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85.
  [7] 孔衍栻.石村画诀[M].绘事晬编本(道光抄)一卷.
  作 者: 杨云,书法硕士,山西应用科技学院书法系助教。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西方海洋文学的发展起步较早,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希腊城邦和海洋崇拜共同发展起来,许多神明依海而居,如波塞冬。海洋总是容易引人共鸣、抒发情怀,所以作家对海洋题材的偏爱不言而喻。《冰岛渔夫》通过发生在布列塔尼的亲情与爱情,以及友情间的生离死别,描写了布列塔尼人世代依海长大,靠海生存,也一生与海做斗争的生活,呈现了海变幻无常的复杂形象和特性,揭露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表露了洛蒂
期刊
摘 要:从1980年的《西望茅草地》到后知青时代的《日夜书》,韩少功在小说中书写了丰富多元的音乐内容,主要包括民歌民谣、民间乐器和音乐家、“革命”红歌,以及现代流行歌曲和卡拉OK等内容。从小说的艺术价值来看,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文本内涵,也有着丰富人物形象和深化反思意识的文本诉求。丰富多元的音乐内容透射出深刻复杂的社会面相和心理情态。作为“寻根”文学的先行者,韩少功将音乐引入小说,不仅是他对知青生活
期刊
摘 要:本文将从叙事主题和内容、人物形象、作品改编以及商业性与艺术性四个层面对冯小刚电影的叙事艺术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得出其执导的电影内容多为现实题材并向多样化转变,在男性话语下的人物形象呈现市民化趋势,对原著小说进行大力删改以极力摆脱原著带来的投影效果,冯小刚电影中商业文化与主流价值、现实性与娱乐性、艺术性与通俗性有机融合的结论。  关键词:冯小刚电影 叙事主题和内容 人物形象 作品改编 商业性
期刊
摘 要:《狂云集》是日本室町时期著名禅僧一休宗纯的汉诗集,记录了一休宗纯的禅语录,是其禅学思想的集大成。结合《坛经》的禅理教义来解读《狂云集》,发现一休宗纯极其尊崇六祖慧能,其禅学思想也与《坛经》密切相关。从诗学的视角出发,不仅能探究一休宗纯的禅学思想,还能进一步界定其对中国南宗禅的传承。  关键词:一休宗纯 《狂云集》 慧能 《坛经》 禅宗  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以镰仓五寺、京都五寺的禅僧为中
期刊
摘 要:美剧在近年来受到了许多中国年轻一代观众的喜爱,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观众在观看美剧时难免会出现理解困难的现象,特别是在对于剧中幽默语的理解上。这时,字幕翻译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字幕翻译不仅能让观众了解剧中人物所要表达的内容,还能很好地将原剧中的幽默感传达给观众。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美剧《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为字幕翻译中幽默元素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摘 要:《孟子》语言精练、表意准确,“其”字的使用频率极高,文中共580处,词性灵活、用法不一。本文将对《孟子》中“其”字的词性结构和语法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用数理论证的方法,展现“其”字在《孟子》中的分布及使用情况。  关键词:《孟子》 “其” 结构 功能  “其”字在古代汉语运用中使用频率极高,文献中“其”的词性结构和功能用法庞大复杂。“其”本义为“簸箕”,如“其,簸也。从竹、象形,下其丌也”a
期刊
摘 要:现阶段,内蒙古文化传播与社交媒体结合得极为紧密。然而社交媒体的传播遭遇内蒙古文化原本刻板印象的禁锢,影响了内蒙古文化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将社交媒体与内蒙古文化的傳播相结合,建立良性的互动传播机制,总结社交媒体下内蒙古文化的传播特点。  关键词:社交媒体 内蒙古文化 传播特点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统一
期刊
摘 要:《红楼梦》描写的金陵十二钗之妙玉为人孤僻,不通人情世故,清高有洁癖,不被当世所容。在“品茶栊翠庵”中妙玉对人、对茶、对世俗的见地是认识人物的关键,特别是刘姥姥喝过的成窑斗彩杯妙玉要扔掉,而自己平常喝茶的绿玉斗给宝玉用,对比之下,厚薄亲疏,一目了然。修行的妙玉自然是知晓“世法平等”的,不应有“分别相”,所以她的孤洁和遭遇就是一种宿命。  关键词:人物形象 妙玉 孤洁与宿命  《红楼梦》塑造的
期刊
摘 要:旅游文学伴随人们的旅游活动而产生,古代文人墨客的行踪是旅游文学的主要内容。同样苏州古代旅游文学与纪行、行旅紧密相连,景物描写占较大的篇幅,也有抒发羁旅之情。苏州的古代旅游文学作品提升了苏州旅游的知名度,梳理苏州古代旅游文学的发展脉络,对促进苏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苏州地域文化 古代旅游文学 发展脉络  旅游文学是与旅游活动相关,或作者所写的景色景物,或记叙游览的
期刊
摘 要:现今阶段,我国高校思政课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强调应试化,使其难以摆脱发展困境。古希腊道德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这为我们分析古希腊伦理思想,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德育思想,以推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古希腊伦理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人类在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时,某一研究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某一特有矛盾,决定了该领域内特定科学的建立、特定学科的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