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翔与他的“中国风”人像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dianwang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翔称自己从事摄影是“子承父业”。他十岁左右时,在杭州照相馆工作的父亲就给了他一台海鸥相机,那时起他就会拿相机对人说:“看着我,笑一笑!”对摄影的爱好就在那时埋下了种子。如今房翔已经是业界著名的摄影师,作为佳丽摄影机构董事长,旗下有多个品牌和连锁店,员工数以百计。谈起自己热爱的摄影,他依然会带着兴奋的表情滔滔不绝。在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的作品集《中国风》中,房翔将历史、地域等元素与人像、造型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示了人像摄影的丰富可能性。
  
  您怎样处理创作和日常事务之间的关系?
  原来主要从事艺术摄影,现在把重心放到商业经营上来。我经营的摄影机构相对庞大,处理业务花了很多精力,但是创作也不能放。我的观念是在某一阶段做这个阶段需要做的事。比如我每年会花一个月时间去大西北,把工作全放下,电话也无法接通,完全置身于摄影的世界中。一年十个月拼搏就为了这一个月,集中的创作每年只能有这么一次。而平时拍的商业片是用来挣钱的,比如我会接拍一些明星的照片。
  每次外出拍摄都会带上庞大的团队,模特儿一般是三女一男,再加上化妆师、助手将近20个人。很少有摄影师带模特儿去那么远的地方拍摄,因为这在精力、物力、财力上是一个很大的消耗,如果我没有企业做支撑恐怕很难做到。
  
  《中国风》系列是您的代表作,可以谈一下从构思到实现的过程吗?
  这是我和台湾造型师黄韵茹的共同创作,要追溯到11年前了。我们在杭州合作办过学校,突然产生这种想法。那时很多所谓的时尚大片用的都是外国模特儿。我非常不看好中国摄影师用外国的模特儿来拍服装、时尚,这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你始终找不到文化的根基,拍不过意大利、法国的摄影师。于是我想用中国模特儿、中国元素创作参加国际比赛,与世界摄影师同台竞技。例如我们会在丽江当地买宣纸,添加到模特儿的发型上,或者拿一块蜡染布,剪一个洞,两手一伸就变服装了。这些元素都是现找的,只有中国才有,但这种片子去参加比赛并不觉得它不时尚。我用的都不是大牌模特儿。后来有人建议我用原住民来当模特儿可能更有征服力。未来十年我可能去拍民族肖像,结合当地文化拍摄。
  地域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中国风》系列是我这十年最大的收获。我先后去了杭州、苏州、绍兴、西北、云南、三亚等地,每一处地方的人文历史都带给我丰富的体验,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2001年我带团队到新疆拍摄的《中国红》,画面以中国特有的丹霞地貌为背景,模特儿穿着模拟战服的服装,妆面、发型是秦朝的,画面中放了一块油画镜,这是中西文化的撞击。总的来说,我是以景、物来体现中国文化的历史。
  
  为什么对中国元素这么有兴趣?
  我做企业,同时担任人像摄影学会婚纱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和国际上的友人有很多联系。2006年“奥赛”(作者注: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摄影沙龙之一。)我去国外做评委,感触最大的是他们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非常神秘,我想通过这些作品让国际上更多人认识中国。通过参加这样的影赛可以让中国的摄影和世界一流水平接轨,甚至有所超越。
  
  说说你喜欢的拍摄方法?
  我喜欢在户外拍摄,用闪光灯控制整个氛围。不过还是要看主题。例如我拍摄的江南水韵,选择在早上、傍晚拍摄,以烟雾飘渺的水面作背景。我选的模特儿都是有中国特点的,不会选很洋气的那种,例如东北女孩的倔强、南方女孩的儒雅。我使用的相机有哈苏503cw,以及尼康D2x、D3x。之所以用尼康是觉得色彩比较艳丽,而我的风格本身就是色彩艳丽。这种色彩是前期拍出来的,后期只做明暗上的微调。
  
  《中国风》最早的系列用的是哈苏相机,后来为什么改用数码?
  不得不承认数码可以完善很多胶片时代不能处理、达到的效果,它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无论是用胶片还是数码,我的作品后期处理不会太多,全是拍出来的。其实我很怀念自己早期的作品,我很抵触把皮肤PS得很干净漂亮,跟画皮一样,光影结构、摄影语言都不在里面了。
  
  在国内,您应该是拿过“奥赛”金牌数量最多的摄影师。您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我的作品国外摄影师比较认同,因为它是纯文化、纯艺术的东西。例如我2001年在“奥赛”拿第一块金牌的作品《花样年华》(见73页图),灵感来自王家卫的电影,照片里可以看到类似电影的光影结构。我特地通过窗户打光到人脸上,旁边有一个活动的虚影代表时间的流逝。画面中的模特儿是我太太丁如,她也是《人像》杂志登封面最多的模特儿,在事业上给我很大的支持。我这幅作品获奖后,全国很多影友写信给我,因为十几年前还很少有人这样拍人像。我在从2003到2005年拿了7块“奥赛”金牌,到现在一共10块,这个数量国内目前还没有人超过我。除了中国元素的人像外,我也擅长拍摄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表现人生命的本质。
其他文献
“中国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靠图片来建构的。”单之蔷和听众打个招呼,切入正题之后的第一句话就让人为之一震。  2011年10月15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辑单之蔷应邀来到新华社,在综合楼报告厅畅谈《中国国家地理》的转型腾飞之路。所谈最多的是“一本杂志的梦想:建构中国新形象”这样一个主题。实现这个梦想的方式,正是《中国国家地理》上那一张张图片所传达的中国之美;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则是隐藏在图片
期刊
2011年10月21日下午,在东京索尼总部召开了中国访日媒体交流会。索尼个人影音事业部部长长田康行在介绍索尼数码影像产品线之后,特别提到了近期索尼数码相机所取得的荣誉。他说,索尼A卡口和E卡口产品自上市以来,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媒体的广泛好评,比如索尼A77获得了法国的两个奖项,一个来自ES NUMERIQUES杂志,一个来自Chasseur d’Image杂志,都属于新技术奖项;在德国杂志Foto
期刊
“我们只是过客,没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引自电影《走出非洲》)  编者按:人们总是愿意听新鲜的故事,贫困却是一个太古老的话题。然而对于有社会责任感的主流媒体来说,不应仅仅关注新闻事件的表象,还应该关注那些对人类生存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彰显投身人类公益事业的使命感和专业性。  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核心。新华社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今年共同举办了“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作为该活动的一部分,今
期刊
在2011北京P&E摄影器材展览会期间,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五井力4月22日接受了包括本刊在内的部分媒体的专访,就尼康新产品研发、市场发展等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最近注意到尼康发布了尼克尔镜头销量已达到6000万支的消息,但是竞争品牌的增长速度好像略高于尼康,请问您认为这是否与尼康数码单反相机在中低端市场的表现有关?   首先,关于竞争品牌的情况,我们不便评价。近两三年来,
期刊
虽然也做过一些年的摄影记者,但在此行的氛围和心情里工作,还是我生平第一次。每天没有硬性的发稿任务,貌似“宽松”的采访拍摄背后,逼着自己调动全身心的力量来工作思考,迎接一场接一场未知的战斗。紧张平静,焦灼安宁各种感受纠缠交织在一起,努力从一名士兵转变为“狙击手”,由一名工匠努力向“艺术家”靠近。我感受到自己缓慢但清晰的成长。  出发前我的目的地更改为刚刚独立的南苏丹,让之前的一些准备落空,虽然没有很
期刊
直到踏上塞内加尔的土地,我对于此行所设想的拍摄题目能否完成心里一点底都还没有。  刚到达喀尔的几天,我在文字记者的陪同下看了一两个原先设想的题材,但完全找不到感觉。一个来自异国的黄皮肤摄影师非常容易成为被本地人注视的对象,需要摄影师在现场长时间地等待直到他们的注意力转移。摄影其实就是一个发现和等待的工作,我不大习惯拍摄时有人陪在身边,有时为了那百分之一秒的定格要等几个小时,也许陪同的人并没有说什么
期刊
日本肯高集团是一家专业生产照相器材的公司,共有1.5万多个品种可供用户选择。多年来,肯高集团一直致力于在本土和海外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影像产品。而如何破译摄影技术的终极奥秘?如何拥有万众艳羡的完美画质?这是摄影人梦寐以求并不断追求的,也是肯高集团的目标。  成立于1957年的日本肯高株式会社旗下产品线丰富:肯高Zete系列是当代高质量数码相机镜头使用的终极系列滤镜、PRO1数码系列滤镜为数码摄影之
期刊
8月15日至27日,我在中非国家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工作了近两个星期,拍摄有关“贫困”的专题报道。这种工作形式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实践——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待一段时间,在较为宽泛的主题之下去挖掘各种表达的可能。  食品安全、艾滋病、疟疾和TB(结核病)是目前非洲大陆上最严重的四大问题,我自己对艾滋病相关问题最感兴趣,所以这是我确定下来的第一个大致拍摄的方向。另外,喀麦隆是非洲足球大国,全民爱球,是否可以
期刊
非洲,埃塞俄比亚。  我脑海里立刻跳出干旱、贫困、死亡这些词汇。启程奔赴埃塞这片苦难大地,作为摄影记者,首先准备好的是“承受”。眼睛和心灵,要和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一同承受悲哀、承受痛苦;手中的相机,则要把这些苦难凝固、升华。  出发前,我了解到由于“非洲之角”旱灾,索马里10万难民蜂拥至埃塞与索马里的边境,UNHCR(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已在距离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900多公里的多洛阿多小
期刊
作为新华社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主办的“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活动的重要部分,新华社与路透社在2011年8月初启动“非洲行”联合新闻摄影采访行动。我作为新华社常驻非洲的三名摄影记者之一,开始筹划关注贫困主题的拍摄。我把拍摄方向大体定位于儿童,因为在国内时我就比较关注儿童问题。  依靠分社兼职摄影雇员库利巴利的帮助,我得以深入科特迪瓦的民众生活,拍摄到了真实、鲜活的一手材料。每次采访,我都是用英语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