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是师生相处、交流和互动的时空,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平台,是激情燃烧的地方,是智慧生成的地方,是自由开放的地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突出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智力与技能,有意识地培养创新人才。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例如,教学“电子邮件的使用”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邮件”的兴趣,我简单介绍“马拉松”长跑比赛来历的故事,然后问学生现在什么邮件最快,学生大多想到特快专递,教师这时介绍是“电子邮件”最快。当学生们听说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电子邮件”时,顿时感到惊讶并立即产生要亲手试试的欲望。
二、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能否创设适当和适合的教育情境,也是教师教学技能水平高低的体现。农村学校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家里基本上没有电脑,接触电脑也是从其它途径,因此,计算机对学生来说即陌生又充满了好奇,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要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课之间的距离,并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计算机外部部件》这节课是学生认识电脑并能连接外部部件的最好机会,首先我就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家里新买了一台电脑,父母让你把这些“线”都接上,你怎么办呢?你想不想大展神威,让这台电脑运转起来!这个问题的提出一下就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展示视频“电脑外部部件的连接”,同学们更加跃跃欲试了。我就借此机会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由同学们自己亲自连接,看哪个小组的电脑能够正常运转起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计算机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三、合作学习,实践操作
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掌握知识技能的不同,在实际上机操作时把操作能力强的与操作能力稍差的分为一组,采取“兵带兵、兵帮兵”的方法。比如,在讲授word中的绘图功能的时候,当学生基本掌握了绘图的基本功能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4人一组,让每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任务和每个成员的意愿交出一个作品,学生可相互分析、讨论或者分工作业。最后学生提交的结果是有的小组画的一些组织结构图,有的小组则画的是几何当中刚刚学到各种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几何图形,都非常有创意,不仅很好的领会了word中所学到的绘图功能,而且又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出任务,激发兴趣
情感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动力,努力培养学生兴趣。当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知识的殿堂,就会产生一种饶有趣味的感受,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忍受。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学生学习计算机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必须让他们多上机实践、多让学生动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是学习目标的一种呈现形式。由于农村学校的孩子上机操作能力差,我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注意任务的细化,循序渐进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五、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学生接受任务后,在极大的兴趣和迫切需要下,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比如:我们在进行“认识文件和文件夹”一节的教学时,设计了一个任务:在“D:\MyMusic\mp3\”窗口中找到文件“相约1998.mp3”文件并打开运行它。然后通过提示性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任务完成的过程,由学生尝试探索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运用课件动画演示“文件全名”的各部分组成及简单解释,并与“找人”相类比后,提问学生回答,以加深学生对“地址”“路径”等概念的理解。
六、评析成果,突显目标
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我在《制作电子板报》一章的教学小结时,把收集起来的学生上机作品加以分析,也让学生相互评讲,最后把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在学校宣传橱窗中展览。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丰富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起到很大作用,也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称赞。
对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来说,由于农村孩子家庭的现状,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的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利用好现有资源,并且要不断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上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例如,教学“电子邮件的使用”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邮件”的兴趣,我简单介绍“马拉松”长跑比赛来历的故事,然后问学生现在什么邮件最快,学生大多想到特快专递,教师这时介绍是“电子邮件”最快。当学生们听说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电子邮件”时,顿时感到惊讶并立即产生要亲手试试的欲望。
二、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能否创设适当和适合的教育情境,也是教师教学技能水平高低的体现。农村学校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家里基本上没有电脑,接触电脑也是从其它途径,因此,计算机对学生来说即陌生又充满了好奇,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要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课之间的距离,并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计算机外部部件》这节课是学生认识电脑并能连接外部部件的最好机会,首先我就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家里新买了一台电脑,父母让你把这些“线”都接上,你怎么办呢?你想不想大展神威,让这台电脑运转起来!这个问题的提出一下就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展示视频“电脑外部部件的连接”,同学们更加跃跃欲试了。我就借此机会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由同学们自己亲自连接,看哪个小组的电脑能够正常运转起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计算机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三、合作学习,实践操作
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掌握知识技能的不同,在实际上机操作时把操作能力强的与操作能力稍差的分为一组,采取“兵带兵、兵帮兵”的方法。比如,在讲授word中的绘图功能的时候,当学生基本掌握了绘图的基本功能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4人一组,让每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任务和每个成员的意愿交出一个作品,学生可相互分析、讨论或者分工作业。最后学生提交的结果是有的小组画的一些组织结构图,有的小组则画的是几何当中刚刚学到各种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几何图形,都非常有创意,不仅很好的领会了word中所学到的绘图功能,而且又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出任务,激发兴趣
情感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动力,努力培养学生兴趣。当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知识的殿堂,就会产生一种饶有趣味的感受,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忍受。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学生学习计算机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必须让他们多上机实践、多让学生动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是学习目标的一种呈现形式。由于农村学校的孩子上机操作能力差,我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注意任务的细化,循序渐进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五、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学生接受任务后,在极大的兴趣和迫切需要下,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比如:我们在进行“认识文件和文件夹”一节的教学时,设计了一个任务:在“D:\MyMusic\mp3\”窗口中找到文件“相约1998.mp3”文件并打开运行它。然后通过提示性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任务完成的过程,由学生尝试探索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运用课件动画演示“文件全名”的各部分组成及简单解释,并与“找人”相类比后,提问学生回答,以加深学生对“地址”“路径”等概念的理解。
六、评析成果,突显目标
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我在《制作电子板报》一章的教学小结时,把收集起来的学生上机作品加以分析,也让学生相互评讲,最后把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在学校宣传橱窗中展览。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丰富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起到很大作用,也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称赞。
对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来说,由于农村孩子家庭的现状,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的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利用好现有资源,并且要不断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上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