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九年级数学课程对问题情境构建教学法的应用为探讨主题,针对当前初三数学学科教学的发展现状,从一致性、启发性与科学性三方面分析构建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提出趣味化设计教学问题、明确问题关联与科学开展教学评价等有效策略,为情境构建教学法在数学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问题情境构建;九年级;数学课程
引言:
九年级是整个初中教育阶段的关键环节,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实践活动,教师都尽量融合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意在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情境构建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凸显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进程明确的基础上,转变传统被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一、问题情境构建的基本原则
设计数学问题是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初始阶段,对于整节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教学目标与授课大纲的具体要求,分析开展情境教学的有效方法,做好提前的预设工作。构建问题式教学情境需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1)一致性。在全面分析数学学科实际教学情况的基础上,问题的设计应与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类型明确实施原则,保持整体教学规划的一致性。(2)启发性。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十分显著,其能够指导并启发学生形成逻辑化思维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针对具体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扩展固有的思维空间,对学生予以适当的鼓励。(3)科学性。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基于问题情境构建的教学课堂应严格遵循规定流程与相关标准,完善整个课堂内容构成的规划体系,科学预设教学目标,明确课堂实践的规范性指标,注重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沟通,教师也应对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基于科学指导[1]。
二、问题情境构建在九年级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趣味化设计教学问题
在学生日常接触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其与各类物质与发展规律等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在设计与选择课堂上的教学案例时,教师可以以贴近生活为着手点,确保案例内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与此同时,在设计特定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对课本内容与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准确把握,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参与兴趣,并持续地投入到后续内容的教学进程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越多,问题情境教学法越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下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2]。
例如,在《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便可以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法,提出问题: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请以实物举例,说明其与旋转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旋转特点。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先观察并分析图形的旋转过程,然后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进而探讨并总结两者之间的联系,如表盘上的表针会随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旋转,当其旋转到不同位置时,表针的大小、形状并不会改变,变化的是线条间的位置关系。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再教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本质目的,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助力学生的学习,当其出现困难与问题时适当给予指导,引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入思考,深刻地认识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
(二)明确问题关联
理论概念、定义法则是九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指导时应注意对内容关系的合理把握,在运用问题情境构建教学法的过程中,明确问题关联,将教学特征与知识本质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在讲授《图形的相似》课本内容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全等、图形变换等知识,然后通过对相似变换性质与相似三角形判定等内容的学习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进而提出问题:分析相似三角形与相等三角形之前存在的差异以及联系,借助于对“相似”“相等”等数学名词的关联性考察,深化学生对“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的理解[3]。
(三)科学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总结与检验部分,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一方面需要自我评价问题情境构建教学法的實际应用效果,以及课堂授课内容与教学流程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和对教材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科学的教学评价成果可以作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以便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多样化的授课手段予以灵活运用,在全面掌握教学要求与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法。
结束语:构建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九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初三教师应对教与学方式的改善提高重视,为学生数学学科素质的良好发展创设优质的授课环境。
参考文献:
[1]黄金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36-237.
[2]顾韬.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教育观察,2019,8(41):119-120.
[3]高泳.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和策略[J].才智,2019(35):155.
关键词:问题情境构建;九年级;数学课程
引言:
九年级是整个初中教育阶段的关键环节,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实践活动,教师都尽量融合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意在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情境构建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凸显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进程明确的基础上,转变传统被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一、问题情境构建的基本原则
设计数学问题是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初始阶段,对于整节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教学目标与授课大纲的具体要求,分析开展情境教学的有效方法,做好提前的预设工作。构建问题式教学情境需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1)一致性。在全面分析数学学科实际教学情况的基础上,问题的设计应与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类型明确实施原则,保持整体教学规划的一致性。(2)启发性。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十分显著,其能够指导并启发学生形成逻辑化思维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针对具体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扩展固有的思维空间,对学生予以适当的鼓励。(3)科学性。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基于问题情境构建的教学课堂应严格遵循规定流程与相关标准,完善整个课堂内容构成的规划体系,科学预设教学目标,明确课堂实践的规范性指标,注重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沟通,教师也应对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基于科学指导[1]。
二、问题情境构建在九年级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趣味化设计教学问题
在学生日常接触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其与各类物质与发展规律等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在设计与选择课堂上的教学案例时,教师可以以贴近生活为着手点,确保案例内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与此同时,在设计特定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对课本内容与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准确把握,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参与兴趣,并持续地投入到后续内容的教学进程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越多,问题情境教学法越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下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2]。
例如,在《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便可以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法,提出问题: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请以实物举例,说明其与旋转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旋转特点。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先观察并分析图形的旋转过程,然后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进而探讨并总结两者之间的联系,如表盘上的表针会随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旋转,当其旋转到不同位置时,表针的大小、形状并不会改变,变化的是线条间的位置关系。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再教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本质目的,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助力学生的学习,当其出现困难与问题时适当给予指导,引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入思考,深刻地认识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
(二)明确问题关联
理论概念、定义法则是九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指导时应注意对内容关系的合理把握,在运用问题情境构建教学法的过程中,明确问题关联,将教学特征与知识本质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在讲授《图形的相似》课本内容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全等、图形变换等知识,然后通过对相似变换性质与相似三角形判定等内容的学习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进而提出问题:分析相似三角形与相等三角形之前存在的差异以及联系,借助于对“相似”“相等”等数学名词的关联性考察,深化学生对“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的理解[3]。
(三)科学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总结与检验部分,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一方面需要自我评价问题情境构建教学法的實际应用效果,以及课堂授课内容与教学流程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和对教材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科学的教学评价成果可以作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以便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多样化的授课手段予以灵活运用,在全面掌握教学要求与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法。
结束语:构建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九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初三教师应对教与学方式的改善提高重视,为学生数学学科素质的良好发展创设优质的授课环境。
参考文献:
[1]黄金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36-237.
[2]顾韬.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教育观察,2019,8(41):119-120.
[3]高泳.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和策略[J].才智,2019(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