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向是最难、最令人困惑、最为意见分歧的项目。现在还有的教师仍然采用“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改变小学作文的教学,全面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已是一些语文教师急待解决的。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是的,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记得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动物时,考虑到学生对一些奇异的动物知之较少,写出来的文章会较单调。我就在课堂上播放了《动物世界》的片子,此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最后他们写出了题材多样的习作。有一次,我让他们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植物,好几天他们都写不好。后来我带他们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并适机点拨指导,回来后他们一下子就完成了这次习作。教写读后感的作文时,我组织他们到图书室边看书边写,轻音乐把他们带进了书的世界,良好的读书氛围让他们受到了熏陶感染,迸发出写作的灵感。我还常运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指导他们练笔……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作文课有了兴趣,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丰富训练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剂“良药”。
让写作成为孩子真情的流露
——《一次巧妙的作文小练笔》
孩子们发现了“它”
春天的一个下午,最后的两节课都是语文,我正在给孩子们讲练习题。发现部分学生的目光有些游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看得那般专注。我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去,只见夕阳西下,天边一片绯红。而最美的,要算是窗前那棵,挂满红色穗子的大杨树了。那一串串毛茸茸的红穗子,在夕阳的光照下,显得无比艳丽。那些穗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的摇摆着,发出沙沙的声响。这突然跳入眼帘的美景一时震撼了我,就在我愣住的瞬间,所有的孩子都发现了它,教室里不由得热闹起来。有的学生站了起来,探着身子向窗外张望;有的学生惊叹道:“看呀,多美啊!”有的同学还向我提建议说:“老师,要是能照下来就好了……”望着他们那欣赏的目光,和好奇的眼神,我真的不忍心把他们的思维再拉回到课堂上。也许是张元的建议提醒了我:是呀,为什么不让孩子用心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切呢?于是,一堂别开生面的“习作引导课”开始了。
“它”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
师:同学们,外面的景色很美,是吗?
生:是呀!老师你快看呢?
生:那些树上的东西是什么?它们为什么那么红?
生:太阳也很美呀,那树上的穗子前两天就有了,是被太阳一照才更美的。
生:不对,白天也有太阳,可看上去也没这么漂亮呀,是夕阳的红光照到树上……
师:是呀,这一树的穗子前两天就有了,只是我们没有留心。这美丽的穗子过几天就会变成树木的嫩叶了。今天,让我们好好观察观察,把它留在我们的日记中,好吗?
生:我同意,我们可以边看边写,就像画家写生那样。
生:老师,我们应该马上就写,不然就忘记什么样了?
师:好吧,说写就写,同学们拿出日记本。
(生:纷纷找出日记本。)
生:我们可以抓住杨树上穗子的颜色和形状特点来描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就有层次了。
师:赵嘉彤的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其他同学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你们看,那穗子的颜色还不同呢?都是什么颜色的呀?
生:那红的穗子被夕阳一照,像一个个燃烧的小火把;而那些黄一点儿的被风一吹,毛茸茸的多像蠕动的蚕。
生:我觉得那些绿色的穗子,看上去毛茸茸的像毛毛虫。
生:是呀,真得挺像,你这么一说我的身上都感到痒痒的了。
师:马麒把风中的穗子比喻成燃烧的小火把和毛毛虫,它比喻得多恰当呀。看来这样的描写还真不能缺少。注意观察,你还有哪些想法?听到什么声音了吗?
生:树上的穗子沙沙响着,好像在唱着歌。
生:是的,好像在唱着春天的赞歌,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师:就这样,抓住那些穗子的特点,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你眼前这美丽的一幕写出来。现在开始动笔描写吧。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而这堂课的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看来这种大胆的尝试是成功的。因为,通过这一节课让我真正的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让我们引导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从而点亮学生创作的火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会继续不断地深化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人文修养。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是的,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记得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动物时,考虑到学生对一些奇异的动物知之较少,写出来的文章会较单调。我就在课堂上播放了《动物世界》的片子,此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最后他们写出了题材多样的习作。有一次,我让他们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植物,好几天他们都写不好。后来我带他们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并适机点拨指导,回来后他们一下子就完成了这次习作。教写读后感的作文时,我组织他们到图书室边看书边写,轻音乐把他们带进了书的世界,良好的读书氛围让他们受到了熏陶感染,迸发出写作的灵感。我还常运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指导他们练笔……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作文课有了兴趣,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丰富训练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剂“良药”。
让写作成为孩子真情的流露
——《一次巧妙的作文小练笔》
孩子们发现了“它”
春天的一个下午,最后的两节课都是语文,我正在给孩子们讲练习题。发现部分学生的目光有些游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看得那般专注。我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去,只见夕阳西下,天边一片绯红。而最美的,要算是窗前那棵,挂满红色穗子的大杨树了。那一串串毛茸茸的红穗子,在夕阳的光照下,显得无比艳丽。那些穗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的摇摆着,发出沙沙的声响。这突然跳入眼帘的美景一时震撼了我,就在我愣住的瞬间,所有的孩子都发现了它,教室里不由得热闹起来。有的学生站了起来,探着身子向窗外张望;有的学生惊叹道:“看呀,多美啊!”有的同学还向我提建议说:“老师,要是能照下来就好了……”望着他们那欣赏的目光,和好奇的眼神,我真的不忍心把他们的思维再拉回到课堂上。也许是张元的建议提醒了我:是呀,为什么不让孩子用心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切呢?于是,一堂别开生面的“习作引导课”开始了。
“它”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
师:同学们,外面的景色很美,是吗?
生:是呀!老师你快看呢?
生:那些树上的东西是什么?它们为什么那么红?
生:太阳也很美呀,那树上的穗子前两天就有了,是被太阳一照才更美的。
生:不对,白天也有太阳,可看上去也没这么漂亮呀,是夕阳的红光照到树上……
师:是呀,这一树的穗子前两天就有了,只是我们没有留心。这美丽的穗子过几天就会变成树木的嫩叶了。今天,让我们好好观察观察,把它留在我们的日记中,好吗?
生:我同意,我们可以边看边写,就像画家写生那样。
生:老师,我们应该马上就写,不然就忘记什么样了?
师:好吧,说写就写,同学们拿出日记本。
(生:纷纷找出日记本。)
生:我们可以抓住杨树上穗子的颜色和形状特点来描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就有层次了。
师:赵嘉彤的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其他同学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你们看,那穗子的颜色还不同呢?都是什么颜色的呀?
生:那红的穗子被夕阳一照,像一个个燃烧的小火把;而那些黄一点儿的被风一吹,毛茸茸的多像蠕动的蚕。
生:我觉得那些绿色的穗子,看上去毛茸茸的像毛毛虫。
生:是呀,真得挺像,你这么一说我的身上都感到痒痒的了。
师:马麒把风中的穗子比喻成燃烧的小火把和毛毛虫,它比喻得多恰当呀。看来这样的描写还真不能缺少。注意观察,你还有哪些想法?听到什么声音了吗?
生:树上的穗子沙沙响着,好像在唱着歌。
生:是的,好像在唱着春天的赞歌,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师:就这样,抓住那些穗子的特点,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你眼前这美丽的一幕写出来。现在开始动笔描写吧。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而这堂课的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看来这种大胆的尝试是成功的。因为,通过这一节课让我真正的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让我们引导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从而点亮学生创作的火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会继续不断地深化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人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