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莲:论茶道精神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e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茶道精神?茶人泡茶时有一定原则与要求,他们又自然地把这套方法用在生活上:保持干净怎么做、珍惜一只壶怎么做……——延伸至衣、食、住、行,逐渐形成一种不可取代的生活态度。当很多人同时坚持要这样子过活,要这样子泡茶,社会就出现一股气质,此种气质的养成,来自这群茶人认为茶要如何表现,我们姑且称这种气质为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可凭空编造吗?不可能的。茶叶有四个阶段的生命:鲜叶、茶叶、茶汤和茶渣,茶人在考察茶来源、寻找好茶叶、如何把茶泡好、如何品享茶汤以及在好好观赏茶渣的过程中,对茶、对涉及之人士的做法,一定得亲身经历才有办法构造茶道精神,否则是纸上谈兵。
  请来满腹经纶的专家将他们认为最好的世俗价值嫁接在茶道,是做学问发表演说。如期许社会人士要融洽相处、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这是很好的愿景,不过我们不会因为抱着这种期许,就说我们的茶道精神是“爱”。期许、实践之间有微妙不同,任何一种赋予精神的茶道理念,都须经茶人具体将细节做出来才存在。比如“爱”的精神,是包括茶人选择茶叶时确定它的制作手段没有违反自然,这样的茶叶即使不强调它保健成分,喝了也会身心健康,喝了才产生“爱”的感动,当然,“爱”也包括对叶子的友菩。如泡茶时才强调表现茶道精神,无泡茶时就满不在乎,那是不足够为“精神”做见证。
  将历史例子印证出来可以了吧?那是灌输大众应知道的常识而已。过去茶人的情操我们要借鉴,但难道说曾有过的,我们现今就会自动获得遗传,说我们也有了吗?况且他们曾做过的,无论有多美好的观念,也需考虑当代文明、价值观与以往时代的不同,实施起来行得通否。拥有不同认知与情绪的人,不了解茶,不爱茶,缺少一天一天锲而不舍的练习,即使很会说茶道精神的道理,也是虚有其表。
  茶道精神无论在泡茶时或非泡茶时都要凸显吗?刚开始会觉得茶席上有这个需要,慢慢发觉生活上不这样做会觉得不满足。我体悟茶道精神,但我还没有完全符合这个茶道精神的境界,怎么办?精神面貌的样子,岂能说有即有,必得经过漫长岁月的实践,熟练到连自己都忘记了,人们也看不出你在做了,只觉得你本来就是长得如此气质,那或许才是最佳注脚。
  是否泡茶经验越久、可以把茶泡好就会产生出茶道精神呢?不一定!泡茶钟点数与泡茶技法固然重要,信念坚定却是需从心做起。茶道精神等于做人的道德守则吗?茶道精神指发生在泡茶的时候所产生的信念,道德守则指的是生活中既有的做人道理。任何人都可以将任何茶道精神学会吗?茶道精神不是“学习”是“献祭”,是先有某种精神特质倾向的人,他们泡茶喝茶达至一种深度,慢慢一点一滴累积,最后才出现此种特质的茶道精神。为了他们所信仰的茶道精神,他们会用自己的生命去做。
其他文献
那些年,他们齐心走过;这些年,他们并肩向前。“曦瓜”三兄弟,情似茶浓,谊比根深。二十多年的时间,他们固守着当初的承诺,对茶,也对兄弟。他们的这一路,见证着行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创造着属于他们的一个个辉煌。在业界,他们以“曦瓜”大红袍之名为人熟知;在武夷山,他们因兄弟情深为乡亲称道。  从武夷岩茶总厂起步  武夷山市岩茶厂前身是由著名茶人黄道清先生在解放初期创办的福龙茶厂,是武夷山较早建立的产制
期刊
“烹茶尽具,酺已盖藏”,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之说,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多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  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
期刊
2014年11月16日~18日,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隆重举行。延续着历届茶博会的传统,本届茶博会依然突出海峡特色,和往年相比,“万里茶道”复兴的概念重提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茶博会期间先后举办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等多场活动。在经历了辉煌与沉寂之后,“万里茶道”以复兴的姿态,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缘起下梅  300年前,武夷山下梅
期刊
午后,建水文庙崇圣祠前古柏苍翠,碧空高旷。云随风动,熟透的柏子不知何时落满草丛,俯身捡了十来枚饱满又干燥的备起,一会儿在茶会上正好熏得柏子香。  苏轼曾言:“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如此斯文重地,一院的松柏有“比德”之意,令人对古贤顿生崇敬。建水文庙是云南古城建水里一座历史悠久、气韵博大的文脉重地,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文庙完全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规模和建筑水
期刊
在浙江的茶兄大岗处喝到一款独特的茶,看外形像老绿茶,闻干香又像黑茶,看叶底似乎是生普,而滋味却非常浓强,说是再厉害的人,也没法连着喝两泡。这是—款什么茶,同饮之人一直都猜不透,故记述之。想来中国茶类众多,既有我们熟识的茶类,也有很多未被我们知晓的好茶,这是我们需要一再学习的。  浙江的桐庐,富春江贯城而过,是“中国最美的县城”,据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半多画的都是这里。此地人文荟萃,在此饮茶,
期刊
“晓日提竹篮,家童买春蔬”。提篮,一种用竹、藤为主材编制成的有提梁的盛物器。在过去,提篮多被人们用于盛装菜蔬、酒饭等食物,方便短距离的携带。时至今日,随着各种新兴材料以及工具的运用,提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平日里,我们已很难见到传统的中式提篮了。  有趣的是,这几年一些匠心独具的茶人却尝试着将提篮运用于装载茶具以及茶席布置中,在充分利用提篮自身古朴、典雅的中式风格,为茶道艺术注入新鲜元素的同时,
期刊
明人徐(火+勃)云:“品茶最是清事,若无好香在炉,遂乏……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韵,若无名茶浮碗,终少一番胜缘。”香温茶熟,是古今爱茶人优雅生活方式的际志。一缕香,一盏茶,一卷书,陶冶性情,独抒抒性灵。  香器,因香而生,因茶而美。如同美器配佳茗,不同类型的香品,需要借助合适的香炉来表达。一方茶席上,或博山,或鼎炉,或卧炉,或手炉,或薰炉……不论何种形制、材质,都是空灵却温馨的存在。  它们默立一角,
期刊
剑狮与茶有什么关系?台湾南部安平地区几乎家家的大门门楣或照壁上都会镶挂着“剑狮”图腾,有以陶瓷制做的,也有是刻上去的。这是台南安平地区民宅特有的民俗工艺品,主要作为避邪、安宅、祈福之用。而台湾茶业的兴起,也是以台南安平港登陆的,  这种民间信仰和饮茶习俗,是在郑成功统领台湾时代开始,历经清朝、日据时代,虽然已过了几百年,但是到了今天,却有更为兴旺的趋势。  饮茶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大量福建、广东
期刊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茶树品种在武夷山推广种植,其中肉桂成为继水仙之后武夷山的当家品种。肉桂武夷茶是十大名丛之一,是从名丛开发而成的优质高产品种,经武夷山茶科所选定后推广种植。肉桂的母树分布在武夷山景区慧苑坑,以及九曲溪以南的部分产茶区,它的特征是香气清高,品质辛锐,有强烈的刺激性,因为带有类似中药桂皮的味道,所以命名为肉桂。肉桂一经推出,广受市场欢迎。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肉桂成为武夷
期刊
即便是四季温暖的南方,小雪节气里,依然难逃北方南下冷空气的寒凉。数日的“不见天日”,濡湿阴冷的气息在屋子里凝集不散,身体对温热的渴望一天比一天强烈。往年的岩茶此时已消耗殆尽,刚下焙笼的岩茶因为火气未褪,并不在最佳饮用期。苦恼之时,便惊喜地收到友遥寄而来的两款桐木红茶,雪中送炭大抵就是这样。于是,小雪后的日子满心充盈着温热。  “天气渐凉,知友嗜暖,遂寄今年所藏红茶与友共享,望驱寒凉,留温热。”友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