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地处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19区15县4自治县,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建设农家书屋面临着与其他省市不同的问题,必须结合自身地域特点,不断摸索、学习,总结经验。
至2011年底,重庆共建农家书屋9699个,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2012年底,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亿余元,为全市农家书屋配置和续配图书2112万余册、报刊16万余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267万余张,及书柜桌椅、标牌、制度牌、新华书店代销点牌、灭火器、“六簿一册”等物资。
《农家书屋》:重庆市在书屋建设和图书配置方面出台了哪些措施?
朱红:在实施这项重大惠民工程过程中,重庆除超额完成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的任务外,还探索出不少具有地域特点的新路子、新经验。总结起来,有以下五点:
一是立足农民意愿选编出版物。书屋出版物选配,适农是关键。2007年以来,我市每年都要组织各出版社编辑深入山乡,了解农民对出版物的需求,根据全域农村产业、人口、文化结构,策划出版“农村实用知识丛书”300种、“进城务工实用知识与技能丛书”150种、“农家丛书”350种、“万元增收丛书”92种,简单实用、图文并茂、书盘搭配,深受农民朋友喜爱。
二是立足方便借阅设置外借点。由于特殊地理环境,我市许多行政村面积大、居住散,山水相隔,行路艰难,很多农民群众到书屋要步行两三个小时。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我市为每个书屋增加1000元投入,创造性地实施了1个书屋设2~3个书刊外借点的建设模式。外借点选址在与书屋有一定距离、人口相对集中的文化中心户、农资商店、卫生室等地,配置150~250册图书,与书屋定期交换。几年来,我市共建外借点29047个,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借阅。
三是立足规范运行严格管理。我市每年都要组织区县进行1~2次交叉检查,在实践中逐步细化了3大类17目28项的建管用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并把检查结果作为市委工作领导小组的考核依据,把农家书屋工程上升到各区县“党政工程”。我们建立了全市统一的五项基本管理制度和“六簿一册”基础台账。各区县根据自身实际,探索管理员持证上岗、书籍借阅QQ群、“护书小天使”、农家书屋进农户、优秀农家书屋评选等各具特色的制度,并根据季节时令调整安排开放时间。
四是立足农村实际开展阅读活动。充分发挥“一屋多用”推动阅读功能,利用书屋平台,组织书刊编作者举办讲座、农技人员解惑释疑、专业大户现身说法,将书屋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党员干部及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公共服务工程统筹共用。
五是立足长效机制创新服务形式。我市在全国率先建设数字阅读平台“书香重庆”网,探索“在线阅读对接农家书屋”的后续发展模式。九龙坡区利用区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以“一卡通”借阅服务解决出版物流通更新问题;合川区以村社为单位建立“农家书屋农民读书协会”,定期开展乡土读书活动;巴南区拓展书刊外借点模式,建立“背篼书屋”制度,通过村干部下村串户,用背篼将图书送到村民家里,借阅量大幅提升。
《农家书屋》:今年5月份重庆对全市农家书屋进行了一次交叉检查,请介绍一下检查的具体情况?
朱红:5月中下旬,除渝中区外,市新闻出版局组织全市37个区县和万盛经开区文广新局分管局领导,分设互相回避的检查组,对全市农家书屋建设、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实地量化考核。本次检查考核,由市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随机抽取每个区县6个农家书屋,密封后交检查组实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各地农家书屋工程水平,达到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深化提高”的目的。通过检查我们发现,重庆的农家书屋建设形成了一些特点:
一是党政重视,建得好。各区县党委、政府对应市级机构,建立了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主要或者分管领导亲自抓,纳入镇乡(街道)年终目标考核,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巡视,召开专题会议解决突出问题,引导社会各界共建农家书屋。
二是运行规范,管得实。各区县结合自身实际,在提高书屋管理水平上狠下功夫,确保书屋规范运行。南岸区制作《农家书屋资料汇编》,对本地农家书屋建设的文件、简报、台账、资料等进行梳理,还编印专门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教材;潼南县针对“农家书屋出版物分类编码不统一、个别书屋环境较差、图书流失”等问题,由县委、县政府领导牵头,成立多部门参与的工作组,县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制定专项督查方案,落实具体措施,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立足实际,用得活。各区县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一屋多用”推动阅读,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专题讲座,受益群众2万余人次。有的地区把农家书屋建成“留守儿童乐园”,开展寒暑假书法绘画、安全防护、健康知识等个性化辅导;有的建起“网上书屋”;还有不少区县结合自身实际,拓展服务,提高了出版物的流通率、使用率。
至2011年底,重庆共建农家书屋9699个,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2012年底,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亿余元,为全市农家书屋配置和续配图书2112万余册、报刊16万余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267万余张,及书柜桌椅、标牌、制度牌、新华书店代销点牌、灭火器、“六簿一册”等物资。
《农家书屋》:重庆市在书屋建设和图书配置方面出台了哪些措施?
朱红:在实施这项重大惠民工程过程中,重庆除超额完成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的任务外,还探索出不少具有地域特点的新路子、新经验。总结起来,有以下五点:
一是立足农民意愿选编出版物。书屋出版物选配,适农是关键。2007年以来,我市每年都要组织各出版社编辑深入山乡,了解农民对出版物的需求,根据全域农村产业、人口、文化结构,策划出版“农村实用知识丛书”300种、“进城务工实用知识与技能丛书”150种、“农家丛书”350种、“万元增收丛书”92种,简单实用、图文并茂、书盘搭配,深受农民朋友喜爱。
二是立足方便借阅设置外借点。由于特殊地理环境,我市许多行政村面积大、居住散,山水相隔,行路艰难,很多农民群众到书屋要步行两三个小时。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我市为每个书屋增加1000元投入,创造性地实施了1个书屋设2~3个书刊外借点的建设模式。外借点选址在与书屋有一定距离、人口相对集中的文化中心户、农资商店、卫生室等地,配置150~250册图书,与书屋定期交换。几年来,我市共建外借点29047个,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借阅。
三是立足规范运行严格管理。我市每年都要组织区县进行1~2次交叉检查,在实践中逐步细化了3大类17目28项的建管用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并把检查结果作为市委工作领导小组的考核依据,把农家书屋工程上升到各区县“党政工程”。我们建立了全市统一的五项基本管理制度和“六簿一册”基础台账。各区县根据自身实际,探索管理员持证上岗、书籍借阅QQ群、“护书小天使”、农家书屋进农户、优秀农家书屋评选等各具特色的制度,并根据季节时令调整安排开放时间。
四是立足农村实际开展阅读活动。充分发挥“一屋多用”推动阅读功能,利用书屋平台,组织书刊编作者举办讲座、农技人员解惑释疑、专业大户现身说法,将书屋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党员干部及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公共服务工程统筹共用。
五是立足长效机制创新服务形式。我市在全国率先建设数字阅读平台“书香重庆”网,探索“在线阅读对接农家书屋”的后续发展模式。九龙坡区利用区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以“一卡通”借阅服务解决出版物流通更新问题;合川区以村社为单位建立“农家书屋农民读书协会”,定期开展乡土读书活动;巴南区拓展书刊外借点模式,建立“背篼书屋”制度,通过村干部下村串户,用背篼将图书送到村民家里,借阅量大幅提升。
《农家书屋》:今年5月份重庆对全市农家书屋进行了一次交叉检查,请介绍一下检查的具体情况?
朱红:5月中下旬,除渝中区外,市新闻出版局组织全市37个区县和万盛经开区文广新局分管局领导,分设互相回避的检查组,对全市农家书屋建设、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实地量化考核。本次检查考核,由市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随机抽取每个区县6个农家书屋,密封后交检查组实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各地农家书屋工程水平,达到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深化提高”的目的。通过检查我们发现,重庆的农家书屋建设形成了一些特点:
一是党政重视,建得好。各区县党委、政府对应市级机构,建立了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主要或者分管领导亲自抓,纳入镇乡(街道)年终目标考核,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巡视,召开专题会议解决突出问题,引导社会各界共建农家书屋。
二是运行规范,管得实。各区县结合自身实际,在提高书屋管理水平上狠下功夫,确保书屋规范运行。南岸区制作《农家书屋资料汇编》,对本地农家书屋建设的文件、简报、台账、资料等进行梳理,还编印专门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教材;潼南县针对“农家书屋出版物分类编码不统一、个别书屋环境较差、图书流失”等问题,由县委、县政府领导牵头,成立多部门参与的工作组,县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制定专项督查方案,落实具体措施,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立足实际,用得活。各区县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一屋多用”推动阅读,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专题讲座,受益群众2万余人次。有的地区把农家书屋建成“留守儿童乐园”,开展寒暑假书法绘画、安全防护、健康知识等个性化辅导;有的建起“网上书屋”;还有不少区县结合自身实际,拓展服务,提高了出版物的流通率、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