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花鼓戏的溯源及其历史演进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6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花鼓戏是一种男女二人表演的民间戏曲形式,在我国江淮流域的广大地区均有流传。花鼓戏多以地区命名,商洛花鼓戏无疑是流传于陕西商洛地区。然而,对于商洛花鼓戏溯源,目前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加之受到其他各地花鼓戏等戏曲形式的冲击,商洛花鼓戏的历史研究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商洛花鼓戏的溯源及历史演进的阐述,为更多对其进行研究者提供便利。
  关键词:商洛;花鼓戏;历史
  
  商洛花鼓又称“跳花鼓”、“舞花鼓”,主要盛行于镇安、山阳、丹凤、商县一带,是商洛人民在“跳”和“舞”中说唱的一种民间艺术。商洛花鼓戏是在保留本土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基础上,运用当地方言俗语,把浓郁的生活情趣与花鼓的幽默诙谐,逗趣嬉闹紧密地融和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一、商洛花鼓戏的溯源
  
  商洛地处秦楚之交、黄河长江之间,经过岁月漫长的滋养浸润,使其音乐既具有江南艺术风格的细腻委婉,亦具有秦地艺术风格的高亢激越。也正是由于商洛音乐集聚南北双重文化品质,因此关于商洛花鼓戏的起源,说法颇多,但都无据可佐[1]。
  据传,花鼓戏早在唐朝就已现雏形[2]。但根据史料记载,花鼓戏最早和商洛发生联系是在清光绪年间。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根据《三秦历史文化辞典》[3]记载:清光绪年间,湖北遭遇了数十年未有的大水灾,大量灾民涌进商洛山避难。他们通过打花鼓卖唱的形式漂流,靠“化谷物”维持生计。人们将其所唱的调叫“化谷调”,以后逐渐衍称“花鼓调”。“花鼓调”与当地流行的山歌、小调融合,兼收渭南、华阴秧歌、迷糊小调,逐步形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地方小戏,即现在的商洛花鼓戏。
  据丹凤、商县艺人相传,商洛花鼓戏则是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演变而来,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鼓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手指击之,口唱歌词,迷惑敌人。此外,《隋唐演义》有这样的记载,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曾以“打花鼓”做掩护,计入敌营,救回了秦琼,故有“唐将班子花鼓”[4]之说。五代以后,花鼓戏进入民间。宋杂剧中的“大迓鼓”、“迓舞鼓”、“跑汉船”等,就是其艺术化了的歌舞形成。
  而据镇安、山阳艺人相传,商洛花鼓戏始源于湖南上传于湖北,南由汉水传至安康、汉中一带;北由丹江传到丹凤、商县、洛南一带,进而传到关中。
  有学者认为,商洛花鼓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秦岭山区,山大林深,翠峰叠峦。自古以来山民们在拓荒垦田时,将祭神祈天用的法器:大锣、大镲、大鼓,抬到山坡田头,数人击之,众口歌之,齐心合力,功效倍增,藉以减轻劳作之苦,娱耕者之神。
  北宋诗人王禹偁于公元991年9月,曾任商州团练副使,当他到达丰阳上津(今陕西山阳漫川一带),这种互对互歌、此起彼伏的热烈劳动场面,深深吸引并感动了他,于是,王禹偁挥笔写下了著名诗作《畲田调》五首,并推荐给山民们劳动时演唱:
  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杀尽鸡豚唤劚畲,由来递互作生涯。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似乱麻。
  谷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收自种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王禹偁在商州不足两年,作诗近200余首。没有王禹偁的商州之行,丰阳山民充满土腥气的原汁原味的畲田调(有曲无词)也不会传唱至今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关专家经过深入考察,认为花鼓戏在明末、清初起源于四川梁平县。起初在周边地区流传,后来沿长江流域迅速传播,遍及江淮流域包括商洛在内的一百多个市(县)。尽管现在各地称谓不同(有称“花鼓”,有称“花灯戏”、“灯戏”、“彩调”、“楚剧”、“黄梅戏”等),但将其主体唱腔音乐进行分析比较,便会发现:他们的音阶、调式、旋律线条模式、曲式结构等,惊人的一致。这说明在我国地方剧种中占有很大比例的花鼓戏同属于一个声腔系统[5]。这种花鼓声腔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特点,那就是它一旦流传到哪里,就会很快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从而形成现有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二、商洛花鼓戏的历史演进
  
  (一)民国时期——“出水芙蓉”
  民国时期,商洛花鼓戏比较普遍。真所谓:“商洛山窝窝,处处花鼓多”[6]。当时的商洛地区所属各县都有相当数量的花鼓班子,和一批造诣较高、影响较
  大的花鼓艺人,也有一些短小精致、群众喜闻乐见的花鼓剧目。据民国三十年史料统计,当时全区6县101乡镇,计有花鼓班80多个,所演剧目(包括手抄本和口传本)有100多本,著名艺人达千人之多。他们半农半艺,农忙生产农闲演出,逢年过节是演出的旺季,红白喜庆要参与助兴,家庭院落、田间地头都可以即兴表演,大大促进花鼓戏的发展。
  (二)建国初期——“步入正轨”
  1950年10月,商洛市剧团以文工团的形式初步创立,其任务主要是配合土改进行政治宣传。次年3月,商洛文艺工作团挂牌成立,1953年春更名为商洛剧团,并改为专演秦腔、眉户的戏曲团体,团长任宏谋根据“双百”、“双为”方针及“挖掘、整理、提高”的指示精神,组织剧团主创人员深入民间采风,发现了流传于地摊的花鼓调和皮影戏道情,便尝试将其搬上舞台并命名为“商洛花鼓”。1955年5月商洛剧团被编制为全民事业单位,并将花鼓定为自己的特色剧种。1956年,商洛剧团请丹凤县竹林关花鼓班的老艺人担任教练,排演了《夫妻观灯》、《桑园配》、《回河南》、《西楼会》四个传统花鼓剧目,在当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演出大获成功,四个节目全部获奖。其中《夫妻观灯》轰动西安,并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活动,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演职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了《夫妻观灯》录音,各大媒体也为“商洛花鼓”大声喝彩,这是商洛花鼓戏的冠名之始。
  (三)改革开放后——“如沐春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文化艺术的春天,商洛花鼓戏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沉默后又一次绽放开来,这一时期,商洛地县两个花鼓剧团排演花鼓戏节目40多个,且多是新编剧目。有20多个节目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奖,其影响较大的有:《屠夫状元》、《牧童与小姐》、《六斤县长》、《凤凰飞进光棍堂》、《小贩小官小老师》、《沉重生活进行曲》,其中商洛剧团排演的《六斤县长》于1983年,在北京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人习仲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当前干部不愿意深入基层,这个戏给官僚主义打了一针,希望这个戏走向全国,多演,多教育干部。”
  (四)90年代至今——“铸写辉煌”
  90年代后期至今,商洛花鼓戏在创作上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总结积累,创作技巧日趋成熟;乐队编制也逐渐规范合理;主奏乐器由原来的一只高胡改为一只板胡和一只高胡的结合,使商洛花鼓戏的旋律更加清晰、明亮。
  这一时期,商洛花鼓戏的剧目在全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7]。1990年,商洛剧团首演的《农家媳妇》、《山姑娘》、《卖时装》、《花嫂招郎》和《糖是酸的》等五个小戏在陕西省青年演员小戏会演出中全部获1993年,商洛剧团首演的《泉水清清》在武汉全国现代戏年会演出中获奖。后改编为《山魂》,参加文化部在太原举办的“金三角”演出活动,获多项奖项。
  2002年商洛剧团首演的《月亮光光》在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获奖。继而参加全国第七、第八届艺术节,分获国家文化奖、优秀剧目特别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并应邀进京演出。此外,还有《大云寺》、《揽月》、《情系鸳鸯楼》和《鸡窝洼人家》等剧目,在广大观众中亦有较深远的影响。2006年国务院将陕西商洛花鼓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举措,更加激励了创作和表演者的热情,相信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商洛花鼓定会以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奉献社会。
  
  三、总结
  商洛花鼓戏不仅是商洛人民喜爱的一种地方小戏,更是全国人民乃至整个世界拭目以待的一道靓丽风景[8]。为了使这一戏曲艺术能够长青长荣,我们要深入民间继续搜集、整理花鼓剧目和花鼓曲调,抢救艺人的表演“绝活”,大力发展民间花鼓演唱团体,并精选一批优美的花鼓曲调编成书目在学校和民间传唱,把来自民间、扎根民间的花鼓腔一代代传下去。此外,还要注重利用现代科技与当代传媒的作用,选一些好曲制成电视片,从而将商洛花鼓戏的普及推广做得更好、更富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世鹏.商洛花鼓戏的历史与现代传承[J].中国戏剧.2007.05.
  [2]李玉万.商洛花鼓的由来.陕西省商洛市剧团[N].文化艺术报.2006.
  [3]袁明仁.三秦历史文化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刘正黔.隋唐演义之十六(二打瓦岗寨).大众文艺出版社.1997.
  [5]辛書善编.商洛花鼓音乐集成.陕西省商洛市剧团.2007.
  [6]商洛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商洛地区志.方志出版社.2006.
  [7]王海青、杨建平.感悟商洛花鼓戏.传统戏剧.2008.08.
  [8]赵芳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摘 要:禁忌语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其复杂的民间社会文化现象,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禁忌语是人们封建愚昧的表现,但也有一些表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它像其他民俗事象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  关键词:禁忌源流;禁忌语分类;与时代发展    禁忌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邯郸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本文只就邯郸方言禁忌语的几个方对略举一二,希望能为邯郸方言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有
期刊
一.薄命离世,各有其因    鲁迅评价《金瓶梅》:“世情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故就文辞与意象以观《金瓶梅》,则不外描写世情,尽其情伪”[1]关于《金瓶梅》研究已经颇具成果,潘金莲和庞春梅这两个主要人物也有了许多评价,本文拟探究这两位女性之死的原因
期刊
摘 要:把这些地震形成表象整体或局部在原址保存,才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具有追溯感和震撼力;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划定保护范围,制订保护方案;没有广大公众参与,只有领导和专家确定地震遗址、遗迹和划定保护范围,应该是残缺不全的;尊重自然,自然也会善待人类。  关键词: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六十九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
期刊
摘 要:渔父最早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在屈原的《渔父》篇里,渔父在中国一经提起就被联想到智者。渔父有着与樵夫为友、睿智、人格高傲、避世的特点。  关键词:渔父;高傲之人;智者    这里所讲的渔父并不是指历史上某个具体的渔父,也不是指写过渔父生活的作者,而是把渔父作为隐者的典型(中国自古有渔、耕、樵、隐逸方式,而渔父被认为是最洒脱的一种。)来讨论其人生观和价值思想。这类隐者大都在道家的放达与逍遥、不为世
期刊
摘 要:孟玉楼是《金瓶梅》中西门庆的第三房姬妾,她不如潘金莲受宠,不如李瓶儿有钱,更没有吴月娘那样当家主母的地位,但是客观来说,孟玉楼却是西门庆诸妻妾中唯一的了好收场的女人,不仅得到了幸福美满的婚姻,还福寿兼享,得以善终。本文即是从孟玉楼拥有节制之美的角度来分析孟玉楼何以得到了完满的结局。  关键词:《金瓶梅》;孟玉楼;节制;贪嗔痴爱;欲望    《金瓶梅》西门庆诸多妻妾中,孟玉楼不是最美的,也不
期刊
舞蹈是时空表现艺术和动态造型艺术,它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即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内心情感,是人类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在人体动态形式中的对象化,是舞蹈艺术劳动的具体成果。在舞蹈艺象的特定情境中,构成动作的姿态、节奏、速度、空间走向、动作力度与情感强度的统一所体现的情感倾向, 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
期刊
摘 要:屋面防水看似简单,实际也不太复杂,但许多环节、许多细部接点处理,往往容易被忽略,处理不好也很容易出现问题,文章分析了造成屋面防水卷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管理对策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防水卷材;渗漏;沥青;施工技术    屋面防水工程是房屋建筑的一项重要工程,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寿命、居住、生产和生活。屋面施工、房屋避雨确保不渗漏的功能主要由防水卷材承担。由于防水
期刊
摘 要:分析和探讨了近年来我国的乳及乳粉产生问题的原因,对三聚氰胺的性质、合成方法及用途、毒性做一简述,并对三聚氰胺乳粉卷土重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三聚氰胺;性质;原因;剖析    2008年震惊中外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在中国社会激起了广泛民愤,三聚氰胺乳粉致婴儿死亡的事实让我们震惊、愤怒、难过,霎时,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行业的信心降至冰点,中国乳制品行业遭受了天大的灾难:国内奶粉巨头短
期刊
摘 要:随着处突任务的加重,应急单位投入的资源也加大,但是用于处突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本文主要谈及了研究处突成本的意义、概念、确认与计量以及影响处突成本的因素。  关键词:处突;成本;经费;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尼系数的不断增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劳资冲突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再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也随之上升,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呈增长趋势,单位(主要指公安、武警等行政事业
期刊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高质高效培养服务经济建设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两者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方面这个角度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互动运行;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优化和整合教育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