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儿肌性斜颈 按摩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原发性斜颈,是由于产伤、胎位不正宫内异常压力及位置不良等原因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肌纤维变性挛缩;或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供应受阻。引起该肌发育不全或发生缺血性纤维病变,造成缺血,本人按摩治疗小儿肌性斜颈9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2月~3岁,平均半岁。临床表现为:患儿头颈向患侧倾斜,面部旋向健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患侧胸锁乳突肌较健侧紧张,可扪及或软或硬的肿物,甚则如条索状,所有病例经x线片均无骨质改变。
2 治疗方法
家长怀抱患儿,医者坐于患儿身后或面向患儿,或将患儿放于诊疗床上,患侧尽量向上,医者站于旁侧或后侧,患侧以滑石粉作介质,医者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处用拇、食指作拿,法3~5遍,若扣及肿硬物,则用拇指面轻揉肿块2分钟;再用拇指按揉风池、风府、天容、天窗,用两手拇指面分推两侧风门、肺俞、厥阴俞,用拇指面按揉颈推棘突,自上而下15~20遍:医者一手扶患儿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渐渐向健侧扳动或旋转头部,同时双手略对抗用力作颈部被动牵引,手法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肌腱,反复3~5遍。上述手法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 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
3.1评定标准 治愈:患儿颈部活动正常,双侧胸锁乳突肌张力相当。显效:颈部活动明显改善,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度明显减低;好转:患儿颈部活动略有改善,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度略有减低;无效:颈部活动无改善,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度无改变。
3.2治疗结果 92例患儿经治疗3~5个疗程,治愈78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其中好转的疼例均为病程长达2年以上,摄片示胸锁乳突肌内有钙化点。
4 体会
小儿肌性斜颈的病理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由于按摩可以改变失常的系统内能,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加速局部瘀滞的吸收。改善局部组织代谢,使气血通畅,从而起到舒筋活血,放松肌肉,解除痉挛的作用。拿、捻患侧胸锁乳突肌能缓解痉挛,促使肿物消散,消结软坚;按揉及分推患侧胸锁乳突肌及颈椎和其两旁肌肉及扳动牵引颈部可舒筋以助纠正畸形,改善颈部活动功能。该病患儿若能及早发现,多能完全治愈。因病儿多年幼不配合,故按摩姿势体位多以患儿不哭闹为佳。嘱患儿家长在患儿睡眠、吮奶或怀抱患儿时,注意将患儿头向健侧扭转,以助矫正畸形,家长平时可用轻按摩提拿患侧胸锁乳突肌,使该肌经常放松,这样医患互动结合,方可取得良效。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原发性斜颈,是由于产伤、胎位不正宫内异常压力及位置不良等原因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肌纤维变性挛缩;或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供应受阻。引起该肌发育不全或发生缺血性纤维病变,造成缺血,本人按摩治疗小儿肌性斜颈9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2月~3岁,平均半岁。临床表现为:患儿头颈向患侧倾斜,面部旋向健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患侧胸锁乳突肌较健侧紧张,可扪及或软或硬的肿物,甚则如条索状,所有病例经x线片均无骨质改变。
2 治疗方法
家长怀抱患儿,医者坐于患儿身后或面向患儿,或将患儿放于诊疗床上,患侧尽量向上,医者站于旁侧或后侧,患侧以滑石粉作介质,医者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处用拇、食指作拿,法3~5遍,若扣及肿硬物,则用拇指面轻揉肿块2分钟;再用拇指按揉风池、风府、天容、天窗,用两手拇指面分推两侧风门、肺俞、厥阴俞,用拇指面按揉颈推棘突,自上而下15~20遍:医者一手扶患儿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渐渐向健侧扳动或旋转头部,同时双手略对抗用力作颈部被动牵引,手法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肌腱,反复3~5遍。上述手法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 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
3.1评定标准 治愈:患儿颈部活动正常,双侧胸锁乳突肌张力相当。显效:颈部活动明显改善,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度明显减低;好转:患儿颈部活动略有改善,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度略有减低;无效:颈部活动无改善,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度无改变。
3.2治疗结果 92例患儿经治疗3~5个疗程,治愈78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其中好转的疼例均为病程长达2年以上,摄片示胸锁乳突肌内有钙化点。
4 体会
小儿肌性斜颈的病理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由于按摩可以改变失常的系统内能,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加速局部瘀滞的吸收。改善局部组织代谢,使气血通畅,从而起到舒筋活血,放松肌肉,解除痉挛的作用。拿、捻患侧胸锁乳突肌能缓解痉挛,促使肿物消散,消结软坚;按揉及分推患侧胸锁乳突肌及颈椎和其两旁肌肉及扳动牵引颈部可舒筋以助纠正畸形,改善颈部活动功能。该病患儿若能及早发现,多能完全治愈。因病儿多年幼不配合,故按摩姿势体位多以患儿不哭闹为佳。嘱患儿家长在患儿睡眠、吮奶或怀抱患儿时,注意将患儿头向健侧扭转,以助矫正畸形,家长平时可用轻按摩提拿患侧胸锁乳突肌,使该肌经常放松,这样医患互动结合,方可取得良效。